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沿河土家族婚俗中,首先要请媒人说亲,然后送聘礼、讨庚、定亲、迎亲、回门。其中,独特的婚俗有哭嫁、过礼、迎亲、拜堂等。哭嫁"哭嫁"是土家姑娘出嫁时告别亲人的仪式。新娘一般在婚前二三天开始"哭",会"哭"  相似文献   

2.
新婚"闹新房"的婚俗,其原始意义并不仅仅是捉弄,主要是惩罚,惩罚新郎新娘结婚这种"不道德"行为,随着一夫一妻制婚姻的确立和婚前性自由的禁绝,婚姻"排他性"的不道德转变为道德,"闹新房"的惩罚意义也就丧失了。  相似文献   

3.
"公公背媳妇"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源于江汉平原天、潜、沔三地的一种极度变形的另类婚俗,婚礼上公公和新郎的角色发生置换,以戏谑公公和媳妇作为婚礼的主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这种另类婚俗的表现形态也随之产生了变化,本文将对天门市另类婚俗的传统形态与当代形态进行比较,探究其流变原因,并考察现今该婚俗在当地的接受情况,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天门地区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独特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9,(3):53-56
土家族婚俗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运用象征人类学的"通过仪式理论"观照这一仪式,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分离阶段,娶亲前的准备工作都可归纳进这一阶段;其次是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是土家族婚俗的核心,即最为盛大的结婚仪典;最后是融合阶段,婚嫁仪典完成后便属于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新的社会角色以及社会关系得以确立。以"通过仪式"理论来分析土家族婚俗,有利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中进一步理解并保护这一民俗文化,唤醒土家族民众对历史的记忆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云南彝族婚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多彩而独特的彝族婚俗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较大。随着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彝族婚俗文化转化成文化旅游产品,民族文化资本化成为云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云南彝族婚俗文化的特点及其旅游文化价值、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云南彝族婚俗文化旅游创新开发对策,促进彝族婚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16,(6):97-100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民族地区的农村婚俗也相应地发生了变迁。婚俗变迁的主要原因包括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交流沟通渠道的便利、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更新等。婚俗的变迁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地域特色性、时代融合性的特点,呈现出城镇化进程越快的地方婚俗变迁程度越高、农村城镇化与婚俗变迁是相互作用的过程、婚俗的变迁是不断摒弃陋习和契合国家制定法的过程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海南黎族"不落夫家"婚俗是黎族母系社会族外群婚的一种残留.这种婚俗在黎族地区确立了一夫一妻制婚以后仍得以保留并长久地沿袭下来,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早婚传统、"放寮"习俗、传统的婚姻缔结形式以及当地的社会舆论和道德力量的压力等.这种婚俗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黎族地区一夫一妻制的实行,但这极具爱情色彩的黎族传统风俗,对民族文化的丰富和传承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婚俗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庆行业应运而生。为迎合时代潮流和民众社会文化心理,婚庆公司对婚俗的早年间传统形式进行取舍。通过笔者实地考察,以天门市"公公背媳妇"另类婚俗为例,探讨婚庆公司等媒介对传统婚俗的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李劼人小说创作中的婚俗事象为研究对象,旨在反映四川地区社会变动下的婚俗面貌以及变革痕迹,从而反映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状况。通过婚俗文化研究来回溯历史,探寻婚俗背后潜在的人伦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有利于我们正视当下时代的社会礼仪风俗,有利于我们推进社会进步和思想启蒙。  相似文献   

10.
婚姻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婚姻的传承与发展与一个民族的社会结构、社会心理、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都有着重要联系。禄劝彝族纳苏支系传统婚俗礼节繁多,内涵丰富。19世纪末,基督教传入云南并在禄劝少数民族地区获得较大发展。彝族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教义在经历了冲突之后,其建构出包含二者的独特婚俗。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禄劝彝族婚俗再次呈现出变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婚礼是男女双方确立婚姻关系时所举行的被社会承认的仪式。由于地域的不同,婚礼仪式也有所差异。位居河南东北部的濮阳一带的婚礼独具特色,一般要经过婚前准备、迎娶、哭嫁、返程、请新娘、拜堂、入洞房、坐帐、闹洞房、吃席、送汤、回门等一系列过程,从濮阳婚姻习俗中,我们便可领略到中原一带独特的婚俗文化。  相似文献   

12.
所谓"婚俗",是指有关婚姻的习俗。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各个民族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婚俗文化。满族的崛起以及入关,为满汉之间文化的交融创造了条件。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文人,其作品中的许多记载都反映了当时满族婚俗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东北婚俗文化在清末民初这样一个急剧变动的年代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主要表现在婚姻生活、婚姻礼仪等方面,即出现文明婚俗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变迁在推动东北婚俗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不安定因素,但无疑都为东北近现代婚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三都县普安镇苗族婚俗禁忌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的苗族婚俗与其它地区的苗族婚俗有着极大的差别。它主要体现在与众不同的灵魂信仰和婚俗禁忌上。下面,我们就从普安苗族婚姻缔结的全过程,对其特殊的婚俗禁忌作一番探寻,以便为民俗专家学者提供借鉴的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15.
婚俗不仅包括婚俗形态和婚俗仪礼,还应包括婚姻关系建立后男女之间的婚俗秩序。传统婚俗强调男尊女卑,强调婚俗秩序中女性的民俗责任,而忽视男性在民俗秩序应尽的义务。"三言""二拍"的婚俗书写,坚守了这样的婚俗秩序。但冯梦龙和凌氵蒙初毕竟是身处晚明的进步分子,在时代启蒙思潮的影响下,他们的婚俗书写也表达了尊重女性、赋予男性相应责任和义务,从而达到男义女贞的理想婚俗秩序的观念。这种婚俗观念是建立在婚姻双方情感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6.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正案)及其司法解释适应了婚姻家庭关系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汉中的婚俗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婚姻法》(修正案)及其司法解释承认了家务劳动的价值,改变了“男主外,女主内”、家务劳动无报偿的传统习俗;明确禁止了“打老婆”恶俗。夫妻共同财产的进一步明晰,改变了男置房女陪嫁、财产夫妻共有的传统婚俗,带来传统婚嫁习俗的潜在变化。女方在婚前要求男方在房产证上加名或者夫妻约定房产归属将成为新的婚俗。  相似文献   

17.
婚俗是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婚俗,不同的民族婚俗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本文通过对湘西土家族和苗族的婚俗的调查、整理和描述,以揭示湘西地区独特的民族民俗。  相似文献   

18.
《圣教新条例》是记载山西天主教潞安教区最原始的史料,较为详实地描述了近代化过程中潞安地区天主教会的发展与变革。在教会婚俗方面,传承地方婚俗与传统的同时也对当地长期存在的陋俗和恶习进行了一定程度变革。教会婚俗变革对吸引非教徒入教和改良当地风俗有积极意义,对促进地方社会近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农村因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传统婚俗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依然存在,其中婚约现象较为普遍。而依据现有的相关司法解释,难以妥善解决在西部地区农村因婚约带来的纠纷。为此本文从婚约的效力、婚约财产的返还以及有关婚约解除后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在农村婚俗仍对社会存在影响的情况下,加强法律对婚约习俗的引导和规范,有助于解决社会矛盾,建立新型的婚俗观念。  相似文献   

20.
本文力主以唯物史观方法论思想为指导对清末民初婚俗变革试作透视和分析。认为基于清末民初思想界对婚姻陋俗的批判,进而建立新的婚姻观,使当时的婚俗发生显著变化,迎来婚俗新貌纷呈。虽然它在其践履中因处于初始阶段而缺乏普遍性,存在历史局限性,然而这一阶段婚俗变革在中国近代婚俗流变历程中则居于重要地位。它既是维新变法时期“前识者”婚俗观演化的传承和拓展,也是后来“五四时期”婚姻文化变革的基础和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