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白居易的《长恨歌》既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抒情诗,是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的爱情诗。情,是诗歌的生命。《长恨歌》继承了中国诗歌文化“诗缘情而绮靡”的诗歌创作传统,富有一种悲剧的诗情意识和对爱情更深沉、更深邃的情感追怆。  相似文献   

2.
自居易是我国古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个现实主义大诗人。他的诗词创作和诗歌理论主张在古代众多的诗人和作家中占有十重要的地位。《长恨歌》是自居易感伤诗中著名长诗之一。《长恨歌》以其现实主义手法和浪漫主义手法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很高艺术境界;特别是诗中许多绚丽多彩的浪漫主义幻想和描写手法,更造成了一种扑朔迷离,令人眼花缭乱的感觉。因此,历代评论家各执一端,对《长恨歌》的主题持有种种不同说法。  相似文献   

3.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本文立足于观照历史上李杨故事原型的多重视角和创作主体心理认识上的矛盾,并结合对具体作品的进一步考察,认为以前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种种争论,并不是绝对地互相排斥,它们都有某方面的依据和合理性,彼此之间可以互相融通,从而共同构建出《长恨歌》的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在其《长恨歌》中要表达的主题和流露出的情愫究竞包含了什么样的复杂因素,这是千年来争议不休的一个谜团。正如诸多文学家内心感觉或明确表白的那样,似乎诗人自己也无法去诠释内心种种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交织。这是由创作者因种种自身因素相互作用而共同构筑的一个心理“场”演绎的结果。本文企图从一孔窥视《长恨歌》所包含的白居易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在其《长恨歌》中要表达的主题和流露出的情愫究竟包含了什么样的复杂因素,这是千年来争议不休的一个谜团。正如诸多文学家内心感觉或明确表白的那样,似乎诗人自己也无法去诠释内心种种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交织。这是由创作者因种种自身因素相互作用而共同构筑的一个心理“场”演绎的结果。本文企图从一孔窥视《长恨歌》所包含的白居易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长恨歌》主题说,提出了新的见解:反腐败。并对“爱情说”、“政治爱情双重说”提出了商榷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长恨歌》等。《长恨歌》有不同的英文翻译版本,在本文中,笔者将对其中六个英译本的部分诗句进行对比,试图发现一些翻译规律。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各代文人对《长恨歌》主题的研究都经久不衰。本文在历代文人以及白居易自述的基础上,重新对《长恨歌》的主题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长恨歌》主要表达的就是对唐玄宗荒淫误国,杨贵妃蛊惑君主的讽刺和鞭挞。  相似文献   

9.
《柳州师专学报》2016,(1):37-40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剖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认为诗歌中蕴含着多重主题:一是对唐明皇荒淫生活的批判,同时对两人爱情的歌颂;二是视杨贵妃为红颜祸水,但对其遭遇又表示同情。多重主题反映了诗人白居易复杂而矛盾的思想状况及复杂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0.
对于《长恨歌》结构,学术界一般认为前、后两部分有较大不同或各有侧重。不过,深入的文本分析表明,由荒废朝政、毫无原则的裙带关系到贵妃赐死、人亡国乱,再到后半部分描写晚景的孤独、凄凉,直到向道士、幻想的天界寻找已逝的两情相依,以致最后留下无尽的遗恨,具有非常紧密的逻辑联系,显示出《长恨歌》艺术结构的层层推进,两部分并没有出现由婉讽向歌颂爱情的巨大转换,前后内容与结构具有内在的~致性。《长恨歌》后半部分大力铺写李、杨情爱,其实极有利于表达婉讽主题,因为爱得越真、越深,就越珍贵,失去的就越多,破坏就越重,教训就越应记取。自居易正是要以一段富于传奇性的爱的逝去,动之以情,前后一贯地表达婉讽主题。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的<长恨歌>生动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创造了一个回旋婉转的爱情故事.在诗歌中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故事赋予其中,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唐传奇"有意为小说"是小说发展的一大进步。传奇作家在广泛搜罗前代资料地基础上,积极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虚构的意识自然化入行文中,无论人物塑造,还是情节设计上都有了很大发展。与此相应的是到了唐朝中国古典叙事诗歌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长篇歌行体叙事诗的发展,更是令人瞩目。两种文学体裁在同一个时代兴盛,而且一些传奇作品的作者还往往兼有诗人的身份,相似的思维创造的作品必然会有某种联系。本文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例,来具体讨论叙事诗歌里体现出的小说化倾向。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的《长恨歌》主题思想复杂,历来众说纷纭,传统的观点大多认为这是一篇讽刺之作。而笔者认为这是一首婉转动人、哀怨缠绵的恋歌。笔者从作品的剪裁、作品本身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作品所选择的材料、诗人自身的写作动机和诗人自身对此诗的分类四个方面,论述了笔者的观点:诗人只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又不拘泥于历史,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歌咏出李、杨婉转动人、哀怨缠绵的爱情故事。这也正是《长恨歌》之所以能得以长期流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陈寅恪先生认为《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用诗传合一的体式来书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在结构上为“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其实由于叙事诗和传奇体裁迥异,它们不但展现出诗歌和小说的不同艺术魅力,同时还反映唐中期诗歌与小说互相借鉴、交融,共同臻于艺术妙境的创作状态。在体裁艺术上同样为“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存在讽谕主题说、爱情主题说、双重主题说、隐事主题说等多种观点。本文先对目前最流行的几种观点进行陈述,然后侧重结合作者生平经历、自身对诗的评价以及作品内容来展开分析,论证《长恨歌》是作者借李、杨故事所写的一首爱情颂歌,赞颂坚贞专一的爱情,以及表达对美好爱情无法把握的遗憾这一爱情主题。  相似文献   

16.
关于《长恨歌》的劝讽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长恨歌》文本的分析和白居易思想等相关考察,可以认定,《长恨歌》的主题是通过描写李、杨情爱悲剧的复杂过程,反映封建帝王荒废朝政、政治腐败等造成国家破碎、爱妃惨死及凄苦悲凉、真情无寄的严重后果,婉转批评唐玄宗因为重色情而忽视国家管理的错误行为,并以此作为后世帝王的鉴戒。需要强调的是,《长恨歌》相当有力,也相当成功地渲染了李、杨感情,因为铺写李、杨情爱极有利于表达劝讽主题,爱得越真、越深,就越珍贵,失去的就越多,破坏就越重,教训就越应记取。《长恨歌》不取一般讽谕之诗的说教与尖锐、直露手法,而是从艺术的典型与形象出发,动之以情,劝讽帝王。  相似文献   

17.
张中宇先生曾撰文对“一篇长恨有风情”的“风情”作过考索,认为“风情”乃“风诗的性情”,并进而剖析了白居易对《长恨歌》的态度。笔者因不同意其观点而拟对“风情”重新作一考辨,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白居易对《长恨歌》的矛盾态度,以及产生这种态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涛的代表作之一,其主题有讽谕说、爱情说、风情说、又有爱情与讽谕双重主题说等多种。其层次结构的划分也是多种多样,其中有两部分说、三部分说、四部分说、五部分说、两部分九段说等,并且每说之内也多有起始句上的异同,此乃“诗无达诂”之谓也。清代《唐宋诗醇》所提出的四部分说,历史最为悠久,也为现当代许多学者所宗,是较为合理的一种层次结构划分法。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主张"美刺"的诗学观,但在《长恨歌》中这一诗学原则与诗人情感发生了悖谬,表现为《长恨歌》中诗人情感的位移。诗开头诗人对玄宗溺女色荒朝政深感痛心;但描述杨妃之死却表现出辩证的历史感,既觉咎由自取,也深感历史无情;而后描写玄宗缅怀杨妃更是充满同情,方士招魂一段通过杨妃对玄宗情感的呼应而深化了这一爱情悲剧。诗人情感的位移又是与情感的纯化相伴随的,通过情感变异和选择性叙事等策略而加强了情感浓度。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遥承千年前的白居易,从创新的角度创作了与白居易诗歌《长恨歌》同名的小说《长恨歌》,但两篇作品却表现为各自不同的精神特质。其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浪漫与反浪漫的手法之别,一是为情殇与为利终的憾恨之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