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模式、政策特性、政策工具,历史演化和涉及领域是创新科技政策的传统分类方法,没有关注政策在多领域不同层面的影响作用,不利于企业明确政策利弊和对政策进行响应决策。从宏观政策效用和微观企业响应出发,提出"效应—响应"分类思路,依据政策的强制程度、作用力度、持续效力、财政励度、影响层度以及资源供给强度、响应收益周期和企业响应态度,将集群创新科技政策分为:紧迫性政策、权威性政策、指导性政策、阶段性政策和长期性政策,并以中关村为案例,选用2007—2011年政策数据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转型发展时期人工智能企业创新出现新情境与新需求,迫切需要系统化思考政策体系设计布局,发挥国家政策积极引导作用。以我国中央层级人工智能政策为对象,基于政策目标网络等政策计量方法识别核心政策目标、核心政策年份、核心政策部门,以及政策目标的时间分布和机构分布,探究我国人工智能政策特征、不足与改进方向,从整体政策体系维度探究人工智能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布局及其演化,为企业创新政策设计提供决策支持。分析发现,我国人工智能政策体系以“创新政策”为核心,具有数量规模化、结构体系化、功能全面化等特征。但也存在政出多门、条块分割、政策多元性与平衡性欠缺、急需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等不足。未来需要在人工智能组织与管理部门设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多元参与、风险识别与防范以及创新政策组合等6个方面开展优化。  相似文献   

3.
谭红玲  李非 《科研管理》2014,35(12):94-102
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研究是国际上一个新兴的、前沿性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一个新的研究范式。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开展"为政策的科学"研究,我国相关研究却刚刚起步。基于政策与科学互动的科学技术创新政策,运用政府-创新者"反馈环"构建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四位一体"螺旋式科学技术创新政策机制,耦合"为政策的科学"和"为科学的政策",增加科学、技术和创新预期效用,为经济增长或社会效益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基于政府在不同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实施的各种政策的效用差异,分析了区域创新中政府政策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正确政策的做出必须建立在政府对本区域创新环境认识的基础上,政府应针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不同模式和阶段特点实施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以2013-2018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创企业为样本,基于“双创”政策实施设计自然实验克服内生性问题,并按照企业规模分组来考察科创企业融资模式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融资模式对于科创企业来说最为重要,其余依次为内源融资、银行贷款, “双创”政策实施后企业股权融资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内源融资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表明我国科创企业存在一定的过度投资现象;内源融资和银行贷款对科创企业的创新产出具有促进效应,而股权融资由于会使企业控制权分散、核心科技人员创新热情减弱等而抑制企业的创新产出,特别是对于规模较小的科创企业,企业创新产出受不同融资模式的影响更为显著;“双创”政策实施显著降低小型科创企业内源融资、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得到主要启示如下:政府相关部门应帮助企业完善公司治理、调整融资决策,并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及相关制度,鼓励科创企业执行双重股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小型科创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规范化程度,并进一步改善企业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6.
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率问题亟需关注与研究。21世纪是复杂科学的世纪,科技创新政策的运行系统也是极为复杂的。因此,以复杂适应系统的刺激反应机理为指导,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分析了北京市创新政策对中关村区域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政策效率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单一政策工具的运用具有差异性及时效性,而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会呈现较高的效率,且不同产业间的政策效率也存在各自的特征,最后总结了研究启示与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7.
针对科技企业强政策需求的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分析各阶段的创新特征(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战略创新模块在各阶段的组合演化路径);结合波特的钻石体系等理论,探讨科技企业各阶段对技术创新政策、科技金融政策、人才支持政策、创新环境政策的不同政策需求,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湛  张良  罗鄂湘 《科研管理》2019,40(10):14-24
摘要:将科技创新政策归纳为六种类型,建立三阶段通径模型,以上海市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科技创新政策对企业不同创新阶段能力及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六类创新政策对于企业创新产业化实现的路径影响存在异质性,财政政策、外部规范性政策只对创新基础投入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金融政策对创新基础投入能力及创新中间转化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知识产权政策对创新基础投入能力及创新产业化实现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税收政策、人才政策对创新成果产业化三个阶段均产生直接正向影响。且六类创新政策对于促进企业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效应大小依次是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中间转化能力、创新产业化实现能力。  相似文献   

9.
李霞  陈琦  贾宏曼 《科研管理》2022,43(7):1-10
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并嵌入到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智慧表现。本文构建基于“资源效用-技术结构-应用领域”的智慧城市政策工具分析框架,运用文本内容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11年以来我国智慧城市政策进行演进脉络、政策网络关系、阶段性共现主题词和政策工具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智慧城市政策经历了感知基础架构与顶层设计、智慧产业培育与创新驱动、智慧应用领域异构化发展三个演进阶段;(2)第一阶段政策主题涵盖政策目标、基础技术、政策特征和组织体系四个主题词群,第二阶段政策主题是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资源协同、创新驱动环境构建、技术标准化与评价,第三个阶段政策主题是数据深度融合、异构领域应用和政策作用效应;(3)我国智慧城市政策存在结构性非均衡,相较于演进初期衡稳使用的供给型政策工具,环境导向政策工具稳步增加,需求导向政策工具动态匹配;(4)相较于以供给型政策工具为主导的云计算支撑产业层,物联感知平台政策倾向于供给型与环境型组合效用,并深化推动与环境型政策工具适配耦合的智慧应用领域政策。  相似文献   

10.
徐德英 《科研管理》2020,41(4):64-74
基于微观层面创新创业政策实施实际与预期差异分析,运用区位理论、相似性理论,拓展政策偏移深度与广度内涵,构建政策供需偏移测评机制与模型。以角度离差表征偏移广度、以相对距离表征偏移深度构建政策偏移指数,并以偏移指数与偏移环境的二维向量测度政策供需偏移度,进一步借鉴皮尔逊相关性检验思想提出政策供需偏移程度判别准则,辅以数理实证该模型满足政策供需实际偏移的相关特性。在此基础上对政策文本进行梳理与量化分析,提出包括资金、人才、研发、服务、生产制造、新产品及技术引进与扩散在内的创新创业二级政策要素体系并实证。研究指出政策供需偏移测评模型可有效进行政策要素深度量化与对比剖析,助于从顶层设计视角提升政策调节精准度。实证显示,整体上北京市各类科技企业在创新创业中的政策需求大于供给,且具有极强的技术与新产品市场政策扶持需求,尤其小微、民营、合资及外企对各要素类创新创业政策的供需差异较大,而已有资金、研发及人才类政策较好匹配各类科技企业的政策需求。综合实际,衍生发展模式、科技工业园区模式及集群式发展模式成为北京市科技企业加强新产品市场拓展、技术引进与知识扩散的可行路径;借助企业上云,共建各类资源交互平台,对于提升政策信息共享、辅导与监管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