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制科与士风关系甚密,这以仁宗朝最为典型。制科自仁宗天圣七年复置后,较之前朝,科目增至十科,施行时间长达40余年,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与连续性。当时士人或亲身应考,或谏言得失,以各自方式、立场处身其中,扩大了制科的影响力。而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有官者举贤良方正,无官者举茂材异等"的现象。其意义在于: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赋予了士人直言犯谏的权利与精神,正与此期士人的议政风潮相互激荡;茂材异等科则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布衣群体,引发了布衣精神的新变。  相似文献   

2.
《滨州学院学报》2022,(3):65-70
清代明立,如何在异族统治者塑造出的全新的政治、文化等环境中自处,成为所有汉族士人面临的巨大难题。其中,以滨州籍夏峰学派学者魏一鳌为代表的中下层士人,在忠于旧君与服务新朝之间反复摇摆,受心境与外物的影响,时仕时隐。对之梳理,可以从中了解政府、家族、师承等因素对士人选择的干预与影响,也可窥见清初中央政府的人才政策、士人与其所属学派作为整体对新朝的态度及应对措施等。  相似文献   

3.
血塔显灵异 伦敦塔是欧洲最古老的宫殿和堡垒。它的建造者是入主英国的第一位法国人——国王威廉一世。据说他非常胆小,担心伦敦人会对自己这个异族不利,想建造伦敦塔来保护自己。无论伦敦塔怎样防卫森严,都挡不住一些凶猛神秘的访客,那就是人们心目中的“死亡使者”渡鸦。  相似文献   

4.
粤西士人尤其是清代粤西士人在诗学评论上多有放眼全国之举,如临桂况澄、藤县苏时学、灵川朱龄诸人都有论诗作品。粤西士人又多论本域诗人之作,能切合其身世概括其特点,最著名的如临桂廖鼎声《拙学论诗绝句》一百九十八首。古代粤西士人多有提出诗学理想者,如五代时七星山道士石仲元提出"象丽而言达",平南袁钰(醴庭)提出"气平心自平",苍梧钟琳提出显示真性灵,等。清末临桂词派"重、拙、大"的词学理论达全国最高水平。而从外籍士人在粤西创作的诗歌的"序"中,我们又可以看到粤西这片土地给予诗歌创作多么大的滋润。  相似文献   

5.
启文是宋代士人在古文运动取得成功后依然保持骈体写作的一种应用文体.就使用频率而言,“至宋而岁时通候、仕宦迁除、吉凶庆吊,无一事不用启,无一人不用启”.几乎覆盖士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宋代启文的应用语境,是以科举制度和职官选任制度为基础所形成新型士人关系网络.这种新型的士人关系网络直接影响了宋代启文的发展方向及语体选择.宋代启文以应酬为核心功能,礼仪性得到充分强化,并展现着士人阶层所特有的文学才能.同时,宋代启文也深度参与着士人关系网络的建构.启文与士人关系网络之间的微妙互动,折射着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学风貌与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知荣明耻、好荣恶耻的士人"耻"观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遗产,传统士人阶层的社会地位、职业生活等是其形成的基础。传统士人"耻"观的内涵则包括将士人"知耻"作为国家治乱兴亡之本、士人阶层教化的基本宗旨和人与动物的分野标志,坚持"不仁则辱"的道义标准,将陶冶耻感作为士人教育的重点。这启迪我们应该将大学生荣辱观的培养提到国家兴衰荣辱的高度来认识,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报国恤民、崇仁尚义、勤劳诚信作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核心内容,积极营造优良"士风"以促进社会淳厚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魏晋是人的觉醒时期。通过分析《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的形象来探究"人的觉醒"的深刻内涵。魏晋士人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个性色彩和人性光辉的人物群体:他们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深感人生短暂无常,同时又不放弃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反抗权威礼教,超越自我,执着于生命的自由;他们张扬自我,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强调个性之"真"与"生气",实现了活泼自由的人生。魏晋士人所体现出来的这些普遍的人性价值,是这个时代"人的觉醒"最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8.
车璐 《现代语文》2010,(6):41-42
"三言"中的各色士人形象不但表现出市民对士人这一群体的印象,也体现了编撰者冯梦龙对士人阶层的审美与期望。克己复礼作为士人都应具有的传统品德,必然会在"三言"的士人形象中有所体现,《张孝基陈留认舅》中的张孝基就是这样一个体现作者所推崇的传统士人品德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9.
顾炎武<日知录>中有大量内容论及"士人"问题,他认为"士人"是天下节义的传承者,士人重节义与否,关系天下的兴衰.以此为出发点,顾炎武对其所处时代颓废的士习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文人高频率、集中的以“斋”为号是元代独有的现象,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二:一是道教对元代文人生存状态的的影响,二是异族统治下元代文人独特的士人心态,包括对老庄思想的崇尚及共同的角色认同。  相似文献   

11.
名教与自然问题是封建社会士人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它关乎士人的个体自由与群体秩序的关系.就哲学而言,郭象哲学首先加以解决,慧能禅则进一步统一了二者.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士人的心理和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身心相离"的生活方式被奉行,"身"限于朝堂之上,"心"则游于山林之间.这种生活方式对于中国美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元代非汉族士人群体的出现,是中国历史上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论文探究了该群体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辽阔的疆域、便利的交通为蒙古、色目人的内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其有机会接触汉文化;元廷倡导汉学,科举激励、国史院等文教机构熏染,使得异族士子偃武修文;元代文化多元,但汉文化讲求"和合",蒙古、西域文化亦包容力强,彼此有着交流融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在北宋被尊称为"今之韩愈"。由天圣起步,庆历奠基,至嘉祐辉煌,欧门趋于兴盛,古文空前繁荣,北宋的宗欧是其时文人的共识。早在徽宗时,米芾对苏轼就有"文比欧公"的赞誉。南渡以后,苏轼更成为年轻士人尊奉的耀眼明星,文坛由宗欧转向宗欧与宗苏并重。这种变化还可以从《皇宋文鉴》、《崇古文诀》、《文章轨范》等精心选文中看出。"惟宋文章,曰欧与苏",这是南宋士人的共识,表明了北宋两大文学巨匠已成为两宋士人从文学到心灵都无限向往与极力追踪的楷模,显示出南宋人对包含文学、史学、经学等研究成就在内的博大精深的欧学与苏学的倾慕。宗欧与宗苏是对欧、苏所倡导的平易自然文风的确认,也是对欧、苏推崇创作自由、倡导不同风格发展的确认。这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古文创作的繁荣,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清代自顺治皇帝入主北京以来,尤其是康熙平定三藩之后,伴随着政治的安定,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人口也由战乱时期的下降趋势经过一段短时间的缓慢回升,便进入急剧增长时期,其猛增势头直到乾、嘉时期方见减弱。与历史上其它朝代相比清代人口数量虽然也几经变动,但从总体上来看,是一个人口膨胀的历史时期。人口的急剧膨胀,不仅给当时的社会带来沉重的包袱,而且也影响到当今社会。因此,我们今天探讨一下清代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发展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永嘉丧乱后,中州士人纷纷南迁江左,京兆杜氏却鲜有渡江者.考其缘由,路途遥远、安土重迁、坞堡可凭、思想悬隔、政治立场相左等应为主要因素.东晋士人推崇之杜乂为杜氏较早渡江之个例,但身寡力单,其后寂寥无闻.较之江左,京兆杜氏有众多成员西迁河西、东奔河北及留居关中本土.西迁河西者有杜耽房支,东迁河北地区的"中山杜氏"、"洹水杜氏"与留居本贯的杜氏成员大都出仕当地胡主政权,享有盛名.  相似文献   

16.
遗民诗词的思想和艺术风采,主要有3类。一是直抒胸臆,激昂悲壮地表达民族立场和对异族统治的反抗,传递故国臣民的忠君爱国情操。一是借景抒怀,深沉哀婉地传达黍离之悲、隐居情怀和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一是托物言志,委婉含蓄地展现士人的品节操守。  相似文献   

17.
"第一奇书"《金瓶梅》中塑造了不少典型的士人形象,诸如滥竽充数的水秀才,贪财好色的温必古,贪赃枉法的蔡蕴与钻营堕落的安忱。这些形象所引发的不仅仅是对人物形象本身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艺术典型背后发人深省的社会内涵,尤其是他们身上所反映出来的晚明社会士人风气,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8.
魏晋士人的同一性危机,既是一个时代问题,也是一个世代问题。研究魏晋士人的同一性危机,不仅要着眼于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也要探源逐流,研究两汉时期的历史状况。魏晋士人的同一性危机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埋下了伏笔。两汉时期,尤其是儒学取得至尊地位以后,士人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浸染,志行高洁,少有违礼纵情的。但由于两汉政治局势的混乱,儒学一度低迷,士人的思想极端混乱,这为魏晋士人的自我认同埋下了祸根。同时,由于魏晋的政局更加无序,尤其是统治者对名教的破坏,使得魏晋士人的同一性危机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9.
魏晋士人之"啸",是魏晋风流的一种行为符号,也是一段难以逾越的生命高度。试图从魏晋士人习尚的文化角度、魏晋士人特有的对自然的热烈追求与向往及其"啸"对后人的影响方面来探究之,以窥视魏晋士人风情。  相似文献   

20.
魏晋士人之"啸",是魏晋风流的一种行为符号,也是一段难以逾越的生命高度。试图从魏晋士人习尚的文化角度、魏晋士人特有的对自然的热烈追求与向往及其"啸"对后人的影响方面来探究之,以窥视魏晋士人风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