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多主体协同长效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共性问题,探索建立多主体协同的“一三三五”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构建高校、企业和政府“三位一体”培养共同体,采用理论与实践三层递进式融合培养和全过程质量评价保障,通过共建实践育人平台、共同论证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探索教学方式、共建双师型导师团队五个重要举措,实现培养目标、培养主体、培养过程和培养环境协同,充分调动多主体参与实践能力培养全过程的积极性,形成多主体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2.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和实践应用性的特点,但目前大部分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工程训练中心、实验室等对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东华大学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创新"一二二""三全程"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导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校企协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纺织人才,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为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突出地方特色,江苏科技大学紧密联系研究生工作站、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地方龙头企业,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教学指导,积极搭建并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多元化协同培养平台,通过项目合作等形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提高.实践证明,多元化协同培养模式不仅有效突破地方高校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瓶颈,培养出符合社会各方需要的理论水平高、科研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还能增强高校师资力量,激发科研院所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探索,带动企业发展,以此推动地方经济,实现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国内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论述产学研协同驱动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提出发挥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强化高等院校的育人功能、搭建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与科研转化的平台、提升企业价值创造与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实现产教研融合、政企校研协同增效,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办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对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具有重大意义。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合肥工业大学以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探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两融合、三并用、六协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目前我国校企基地式合作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基于项目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阐述了该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和特点以及构建该培养模式应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OFTC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一些培养单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存在目标定位不准、各方职责不够明晰、实践环节弱化和双导师制虚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提出以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建立以职业需求(Occupational-Demand)为导向,以五方协同(Five-party-coordination)为依托,以三段融合(Three-section-fusion)为关键,以跨域培养(Cross-domain-training)为途径的OFTC培养模式,说明了实施比培养模式获得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将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借鉴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的成功经验,江苏省教育厅率先在江苏省大中型企业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依托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文章从高校教师观念转变、企业强化分担社会教育责任、研究生加强实践能力重要性认识、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分工协作、学位论文选题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如何依托研究工作站,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使研究生工作站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说明了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定位、招生范围,考核方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校企联合、导师培养、论文评审、奖学金设置、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椿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适应我国集成电路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大规模需求,改善工科学位比较单一的状况,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我国设置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了一批"用得上"的工程技术人才。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设置以来,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和好评。近年来,在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经过多年的办学积累,探讨了一些培养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经验。其中关键是优选导师,确保培养质量;做到课堂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学位论文选题恰当,工程背景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研究,按照学生特点制订课题方向,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领域.但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人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认识不够,造成现实中对其有一定的歧视或误解.该文介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和特征,试图通过对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进行比较和分析专业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提出最优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以期能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2.
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针对这一典型模式,文章联系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政策,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发展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未来的建设方向。在实际工作中,建立校企联合培养长效机制,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如何区别培养一直以来都是相关培养单位研究的对象。本文对侧重油气田地质勘探工程和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专业培养特色进行了探索,将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基础、三个阶段,旨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成为今后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4.
宋鸽  王建 《教育教学论坛》2020,(16):277-279
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校内科研平台与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充分依靠“科研育人”抓手,坚持以实践基地合作科研项目引领为导向,推进行业与企业专家进学校和专业导师进企业“双进融合”,探索双导师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健全保障体系与评价机制,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与实际科研问题解决能力的全面提升,着力培养既有“卓越精神”、又有“工匠精神”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5.
培养模式对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形成至关重要,校企联合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培养模式之一。以团队协同的导师集体指导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切入点,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问卷调研和分析。结果表明:62.2%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时间不足半年;校外导师指导频率不够强,效果不理想;团队协同的导师集体指导效果优于单一导师指导。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的兴起对中学生的言行和思想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作为培养中学政治课教师的学科教学(思政)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反映大众文化兴起的现实,逐步改革学位论文形式,实行弹性学制;应当创新教学方式,实行专题讨论课,改进课内外实践,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普通人,特别是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在教学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7.
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重点是锻炼现场工作能力,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高精尖问题.结合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要求,充分利用具有良好合作基础的企事业单位,共建研究生培养示范基地,构建实践教育平台,夯实联合培养过程,是地质工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所取得的认识可为同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区别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产生背景、其与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定义上的不同,分析了造成目前两者区别较小状况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对两者进行界定的方法,并对区别于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专门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模拟医学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本文旨在研究模拟医学教育在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较多研究生认可模拟医学教育,赞成模拟教育改革,在考核结果方面实验组的完成项目人数、动作娴熟度、准确度及无菌要求和人文关怀掌握度等方面,模拟医学教育更胜一筹,不失为一种更好的临床技能操作培训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双导师制、学位论文等方面,给出了一些体会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