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间少年郎》这篇小说,我一边读,一边想,这个小说的题目起得怪怪的。为什么叫《花间少年郎》呢?也许是为了时尚?我一向很在乎文章的标题的,文章的标题如果不吸引我,我一般是不会产生兴趣的。比如说,鲁迅的《一件小事》,如果不是鲁迅写的,我大概  相似文献   

2.
高兴利 《山东教育》2011,(12):20-21
前不久,我在网上读到一篇题为《这样的语文标准答案很荒谬》的文章。文中谈到有位教师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文章时,问学生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什么。答案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为什么是这一句?因为这是标准答案。也许你有不同看法,但对不起,你别的回答都错了。看到这里,  相似文献   

3.
心声     
我是《世界中学生文摘》的幸运读者。你们知道为什么是幸运读者?因为我们全班同学都在争看这本书,我好不容易争来的,拿起来就放不下了。别的厚点的杂志我可以看半小时,然而这本书我看了两天。里面的文章真  相似文献   

4.
我写过三篇假如的文章:《假如再上小学》、《假如再上初中》、《假如再上大学》。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呢?是因为我当时没有过好,留下了遗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月刊》2013年第5期上,我看到了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王土荣老师写的文章《试论中学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操性》,这篇文章引起作为高中语文一线教师的我长久的思考。为什么王老师的文章会引发了我长久的思考呢?首先,缘于去年年尾,我有幸到华师附中听课,那是由广东实验中学、广雅中学、华师附中三位老师同课异构《扼住命运的咽喉》一课。  相似文献   

6.
我从二十来岁起,就信奉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所以我为《高校理论战线》写了一篇《我为什么信持唯物主义》的文章。这篇文章获了奖,我深表感谢。刚解放时,我在清华大学,当时有许多教师喜欢讲理性主义、新实在论,后来他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便转变过  相似文献   

7.
受《小学教学》编辑部的约请,我和张良鹏合写了2007年和2008年《小学数学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关注,都说这件事做得好,应该继续做下去。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得从数学教育年鉴谈起。  相似文献   

8.
《痞子阿姆进主流》是篇很老的文章,因为《八英里》很早就放完了,而且已经从奥斯卡那里快快乐乐地拿走了最佳电影音乐奖,那算是全世界主流艺术的一个标志了。我们班一个学德语的男生近来没事就学阿姆说一个“F”打头的英文单词。我没把那个单词写出来,因为那是句恶心的脏话。我从来不让脏话随随便便进我的文章,脏话太不能入主流。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对  相似文献   

9.
曾读过一篇题为《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忙》的短文.文章引起了笔者的共鸣,也令我想起了教师、学生、家长的生活状态:我们的教师很忙、学生很忙、家长也很忙,这是为什么?大家究竟都在“忙”些什么?这“忙”换来的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状态吗?我想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回答的。  相似文献   

10.
陈君 《湖南教育》2004,(6):21-21
《湖南日报》曾登载了一篇有关美伊恩怨的文章,在叙述美伊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关系时,有这样一个小标题:《美国舞动橄榄枝》。利用读报课时间,我和学生学习了这篇文章,然后给学生留一个问题:橄榄枝在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习惯于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  相似文献   

11.
李希贵校长是一位富有思想内涵又具魄力的校长,我非常仰慕。《人民教育》两年来连续十几期刊登李希贵校长的《学校管理沉思录》,在我是一道精神大餐,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李希贵校长的这组文章一经发表便引起无数的关注、热议和学习,为什么在担任山东潍坊教育局长时推行改革能把教育打造成潍坊市的第二张城市名片?为什么在担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推行改革能引起全国同行的广泛推崇?我以为原因就在于他善于对常见的教育现象进行"沉思",  相似文献   

12.
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罗素自传》是罗素在95岁高龄完成的著作.《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概括,可以说是他的"生命宣言书".文章由胡作玄、赵慧琪翻译,译文"很好地向我们传达了原文的内涵和作者作为一个伟大思想家追求理想、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1].在选入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时...  相似文献   

13.
鸡蛋长大了     
《十万个为什么》上有篇文章,叫《鸡蛋长大了》。鸡蛋一生下来就已经定型了,怎么还能长大?莫非真的有神仙?我不相信,决定亲自照文章上说的试一试。  相似文献   

14.
高一册第三单元有议论文四篇,后两篇是《恰到好处》和《作家要铸炼语言》。我以为,这两篇文章不宜选作课文。《恰到好处》的中心论点是“恰到好处”,为什么要“恰到好处”还没讲透,就转到最后一自然段。按说这段应解决如何才算恰到好处的问题,但文章费了许多笔墨辨析恰到?..  相似文献   

15.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作家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个篇章,文章中充满了萧红童年的快乐,以及在园子中的自由。但是,当你读完整本《呼兰河传》时,你却发现,整本书中像《我和祖父的园子》这样让人愉快的篇章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关于呼兰河城的回忆都是一种对辛酸生活的描写,而萧红的童年生活实质上也是相当不幸的。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字里行间却洋溢着被宠爱、自由和快乐呢?  相似文献   

16.
古人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师,我原本很相信这句话的,也读了不少《名言大观》、《写作素材》之类,但为什么我还是写不好作文呢?一见到作文题目,我就大脑空白,平时背下来的名言和素材之类一下子就无影无踪,任凭我怎么翻腾,也用不上一句话。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写的社会生活内容加上他的写作目的(意图)。老师教学,只要认真地抓住这个认识去教,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概括中心思想的规律。例如,我在教《落花生》一文时,我就问学生,这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我在教《别了,我爱的中国》时,又问,这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样几经反复,学生就悟出了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中心内容 写作目的=中心思想”。这是否可称  相似文献   

18.
<正>从教高中语文十余年,换过了好几种语文教材版本,突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不管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没有苏辙的文章入选,这是为什么呢?后来我又询问了初中的语文老师,发现初中教材中也没有苏辙的文章,我不禁发出一声浩叹:子由文章今何在?"一门父子三词客","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三苏"之名,如雷贯耳。很多人知道苏洵、苏轼的文章,因为教材里有苏洵的《六国论》,苏轼的《石钟山记》《赤壁赋》等;但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相似文献   

19.
今天,妈妈做饭的时候,手不小心被热锅烫了一下,她马上用那只手摸了摸耳朵。我见了,觉得奇怪极了,忙问妈妈为什么这样做。妈妈说这是小时候外婆教她的,至于为什么,她也不知道。爱刨根问底的我决心要把答案找出来。我搬出厚厚的《生活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家庭日用大全》……一本  相似文献   

20.
写给--     
当我最初想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知道应该写给谁。此时,我正读台湾旅美著名作家刘墉的畅销书之一《超越自己》。在此之前,我刚读完著名杂文家王小波先生的《沉默的大多数》;更早些的时候也还读过龙应台女士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的文章。事情是这样的。本校语文组教研例会.对一位教师的公开课进行评价,先发言的几位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