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歷史地看,中西兩大哲學傳統彼此相遇,無疑是哲學史中的重要現象。中國哲學從先秦開始,其衍化過程中便一直包含哲學之爲哲學的普遍品格,“性與天道”這一中國哲學的論題所涉及,也就是何爲世界、如何理解世界以及何爲人、如何理解人等哲學的根本問題。當然,相關問題展開和探索要成爲現代學術共同體中討論的對象,其表述方式、概念運用、命題推論,等等,都需要經過轉换以取得現代形態。在中國哲學的具體研究方面,既需要關注哲學家,也應當分析相關的哲學論題。即使以中國哲學爲主題,也可以放在世界範圍之内去討論。從世界哲學的視域考察哲學問題,同時需要關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哲學的當代衍化中,馬克思主義已逐漸成爲中國哲學不能忽視的方面。就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發展而言,在中國從事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離不開中國文化的背景,后者同時意味着這種考察與中國思想傳統的溝通。  相似文献   

2.
自《五子之歌》直云"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尚書·五子之歌》)先秦思想文化史上鮮明中國問題背景的民本主義命題逐漸清晰塑形,至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則進一步演繹出繁富的民本主義言說譜系.由於這一龐大言說譜系與西學東遷中輸入中國的現代民本主義知識框架并無邊際關係和因沿脉絡,所以我們將其定位於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古典民本主義.  相似文献   

3.
"教會大學曾經是中國新式高等教育的先驅"①,這是無可争辯的事實.但是另一方面,基督教差會以教會大學"作為傳教媒介"②的初衷當然也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4.
一歷史學中的精神史研究 歷史是過去所發生的事件的遺留和記録,在很長時間内,人們對歷史的觀念就是如此,着眼於事實的記録,即<劍橋近代史>主编阿克頓勛爵所謂"經驗所揭示的記録或事實"①,而且集中於政治史的範疇.  相似文献   

5.
一 關於《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1873年4月,尼采到拜羅伊特做客瓦格納家,帶去了一部謄寫好的文稿,題為《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據瓦格納夫人柯西瑪在日記中記載,尼采在瓦格納的家庭聚會上宣讀了這部稿子,分兩次讀完.這是一本尚未完成的書的草稿,尼采自己在當時的一封信中談到這部稿子時説:"這整個東西距合格的書的形式還很遠,我將不斷鞭策自己,還須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嘗試再次——同一題目的第四次——寫作.我曾被迫為此目的進行極為特殊的研究,甚至無畏地涉獵數學、力學、化學原子理論等.  相似文献   

6.
方東美(1899-1977)長期在中央大學、臺灣大學等校從事西方哲學、中國哲學的教學,同時,又是一位立場鮮明的哲學家。他兼通中西哲學,形成了自己的認識體系,并創造了自己的哲學體系。他對原始儒家的研究,成一家之言,在现代儒學學術史與现代哲學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本文試作論述。  相似文献   

7.
儒家是一個追求理想的士人群體,他們以"道"作爲儒家價值體系的核心,倡導士君子的人格理想與王道的政治理想。但是,儒家諸子又是一個有務實精神的士人群體,他們追求的"天下有道",在"大同"和"小康"的時代是不一樣的。其實,儒家之"道"的價值體系是一個包含理想與現實的價值等差序列。儒家之道奠定了儒家士大夫的價值基礎和思想傳統,成爲儒教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魏晉以來,中國的古典解釋出現了一些新面貌,雖然在經書解釋史上,有的學者還是將這一時期總歸為漢唐階段①。這種劃分從歷史的長時段來看,自然有其成立的理由,但對于長時段中各個短時段的變化,學者理應予以必要的注意。概括地說,這些新面貌可以歸結為兩點,即“得意忘言”與“義疏之學”。前者是精神上的,後者是體式上的。經典解釋的這些新特徵,對于文學解釋來說,也起到了不容忽視的先導和影響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國國民黨是孫中山和許多志士仁人為"振興中華"而創建的革命的、愛國的政黨,蔣介石、張静江、戴季陶等一大批人也曾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獻身於國家和民族的解放事業.為什么後來其中的部分人成了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的對象?簡單的"投機"說或"叛變"說不足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歷史學的任務在於根據史實,科學分析,理清事件、人物的發展、變化邏輯,找出合情合理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
"東方專制主義"是西方學者用於定義東方古代政治形態的詞匯。在冷戰時期,這一詞匯又被用於定義東方國家的政體形式。此詞就此具有了時間軸綫上的貫通意義。中國學者站在"東方"立場對"西方"學者的"東方專制主義"斷言進行了辯駁。辯驳圍繞西方學者對東方政治複雜性的不了解,以及服務於冷戰需要的政治目的性展開。這類辯駁,局部澄清了"東方專制主義"理論的含混與失當。但拒斥"東方專制主義",并未離開以時間軸綫觀察東方、尤其是中國政治的進路。而只是提供了另一條時間軸綫,即中國政治自古至今有着自己的一條反專制的時間延展綫索。可以説,僅僅在時間軸綫上將東方政體命名爲專制主義,抑或是命名爲反專制主義甚至是自由主義,都輕忽了古今政制轉型的空間結構變化。因此二者都是一種歷史决定論的、物理時間偏好的產物。  相似文献   

11.
正一現代性還是"永恒輪回"的異教精神現代,或者近代,意指一個相對於舊世道的新時代(Neuzeit)。時代之"新"究竟"新"在何處?法國象征主義詩人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1827-1867)第一個明確用"現代性"來描摹新時代的藝術的生命情緒與精神氣質。1868年,詩人在《費加羅報》上撰文論衡現代生活的畫家,爲"現代性"下了一個警策的定義:"現代性就是過渡、短暫、偶然。"但他同時好像又收回了這個斷制,以毋庸置疑的口吻宣告:這只是藝術的一半,而另一半是"永恆和不變"。~1我們最好將這么一種自  相似文献   

12.
人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主题,儒家是推动古代人的思潮的主要代表,这是学界公认的观点。不过,并非所有的流派都同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那样,提出人性的界定,并对之进行或善或恶的判断与争辩。道家的庄子,似乎更致力于对这类人性论说的解构。从表面上看,庄子更有兴趣的,是物性而非人性。  相似文献   

13.
人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主題,儒家是推動古代人的思潮的主要代表,這是學界公認的觀點.不過,并非所有的流派都同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那樣,提出人性的界定,并對之進行或善或惡的判斷舆争辯.道家的莊子,似乎更致力於對這類人性論説的解耩.從表面上看,莊子更有興趣的,是物性而非人性.除著名的《齊物論》外①,出自莊子後學的《天下》篇,在劃分古代的思想派别時,竟也以對物的態度作爲區分各派的特色.②因此,荀子甚至批評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荀子的天,指的就是物.然而,如果依此而以爲莊子的"不知人"就是不北關心人的問題,那就大錯特錯了.整部《莊子》,關於人的論述豐富多彩.③儒道兩家,都論入、物關係.差别在於,儒家以人觀物,而莊子由物論人.分析人、物關係,當是理解《道子》哲學的一個關鍵.  相似文献   

14.
正已出的《老子》注譯極多,任繼愈先生《老子繹讀》(2006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和陳鼓應敎授《老子注譯及評介》(修改增補本)(商務印書館2009年出版)兩書爲《老子》注譯提供了基礎。但新作還是續有出版。因《老子》之體裁是詩。"詩無達詁"。這爲新的注譯提供了空間。"詩"特重意境:一個"字"表達一個意境,而非僅僅意義;多言外之意;語法特別靈活。以往的注則多用直譯法,以致有時意境全失,解讀也就  相似文献   

15.
"集"是中國古籍分類四分法中的一大部類,源起於漢劉向父子<七略>之<詩賦略>.<詩賦略>中包括歌詩、屈原等赋、陸賈等賦、孫(荀)卿等賦以及雜賦等五部分.班固<漢書·藝文志>承向、歆父子餘緒,仍設<詩赋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