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舒蕪 《中国文化》2007,(3):184-190
我姓方,安徽桐城人,人家以爲我是方苞之後,恭維我“家學淵源“,使我慚愧.其實我非方苞之後,我們家也没有什么閉門傳授的學問.……  相似文献   

2.
秋蟲六憶     
王世裹先生近年廣蒐公私所藏蟋蟀譜逾三十家,汰其因襲重複者,得十七種,將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影印出版,名曰《蟋蚌譜集成》。書前有自嘲詩六首代序,末附《秋蟲六憶》長文,記六十餘年來飼養蟋蟀的經歷。抒寫性情,未泯童心,風趣清新,值得一读。而於明清養蟲盆罐等细事阐述尤詳,蓋玩物而不失文物研究本色者。是篇实為此一傳统民俗文化之難得材料。  相似文献   

3.
清華園漫憶     
正【文前贅言】此文係2002年應清華附小同學會徵稿而寫,但迄未付梓。今年正逢清華附小與附中百年校慶,謹以此文略表眷戀與慶賀之情於萬一。因是十三年前舊稿,時過境遷,情况變化,少數文字已不合時宜,不遑一一更改,敬乞讀者明鑒。1947至1950年,我是清華大學附設成志小學四至六年級的學生,時間距今雖已超過半個世紀,但懷念之情有增無減。一離津抵平我於1939年2月出生於天津。父親周一良(1913-2001),1935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歷史系,  相似文献   

4.
晓雁 《大理文化》2014,(7):85-95
正时光如水,一晃就流淌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屈指算来也有近六十年,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那是"古时候"了。大本曲那是1955年春夏之交,时任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省文化厅厅长黄铁(女,彝族史诗《阿诗玛》主要收集整理者)来大理地区调研民族民间文艺活动情况,我与黄铁同行,一起到了大理县城(现大理市大理古城)。我们先找到位于古城中心地区、一条西东走向小街(现洋人街下段)上的大理县人民政府。那是一座清代传统衙门式、瓦顶木结构的  相似文献   

5.
藤姐     
藤姐走了. 就那样匆匆地走了.她的生命犹如清晨花瓣上第一颗闪亮的露珠,那样不留一丝痕迹地从阳光底下悄然消失…… 听到这一噩耗是在五月一个飘雨的日子,那时我哭不出声音,也没有眼泪,只说,藤姐你走好.五月是个美丽的月份,却因藤姐的死而变得沉郁和晦暗……  相似文献   

6.
本文表述父親年輕時的思想感情及父母婚戀情景;父親的主要成就及出版的學術專著回憶父親僅於五十周歲又四個月就離世,衆多的學術成果遺憾地未能問世,期望後輩健康地在事業上拼搏,發奮上進,不斷獲得更大成就。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史記》《漢書》所載的"黄老之學"這個概念,認爲漠初占統治地位的黄老之學,指的就是老子之學;它與稷下學派中以道法爲核心思想的那種學説并無直接關係;與漢初所謂的刑名之學尤非一事,絶不可混爲一談。今天流行的關於"黄老之學"的理解是錯誤的,應當予以糾正。  相似文献   

8.
學人寄语     
李鴻章一向蒙受"賣國"的蔑稱,連带他辛苦操持三十年之久的洋務運動也被輕易否定。但李合肥其人在晚清政治舞臺自有其精彩。甲午戰敗他雖然難辭其咎,但主戰的清流黨們也當負誤國之責。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五年的中日甲午戰争的悲劇性在于:不是不當和而和,而是不當而戰。狡詐的日人以一環接一環的圈套企圖把中國拖入戰争,清廷則一步緊跟一步地跌進圈套。戰争模式是人家早已經設計好了的,中國一方不過是戰敗的  相似文献   

9.
學人寄語     
正儒、释、道與宋明理學四大思想資源與思想傳統,最根本虚是修身做人,强調人的德性修養和人文教育。儒家的理想人格是成聖賢、君子,道家的理想人格是成眞人、神人,佛敎的理想人格是成佛陀、菩薩。其修養要旨表明,生活在凡俗、现實之中的人,總要不斷追求一種理想的勝境。士人以此安身立命。中國傳統的道德精神并非只停留在社會精英層,相反,通遇敎化,通遇民間社曾文化的各種方式,如蒙學、家訓、家禮、戲文、祠堂、鄕約、  相似文献   

10.
學人寄語     
正評估同時代的學問,除了眼光向外的橫向比較,應該更多地縱向關注與前賢對話的能力。大浪淘沙留下來的高明,歷經時間的檢驗,而一般所要接軌的國際或面向世界的前沿,就中國硏究而言其實大都處於邊緣的位置。治中國學問,應當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從自國自心發出來,細心體會中國史籍的本意,少以西方觀念作比附,旣具有統系,又不涉傅會,眞正有所創獲,才能居最高之地位,不至於時過境遷,  相似文献   

11.
12.
學人寄語     
正馬一浮先生一個重要論斷,是以國學爲六藝之學,以六藝該攝一切學術,包括諸子、西學等在內。在現代學術中,這個說法顯然不是主流。但當代學術的確越來越重視六藝之學。馮友蘭先生晚年反思自己的中國哲學史硏究,特別提出忽視了經學傳統,尤其是易學。其弟子、我的老師朱伯崑先生著《易學哲學史》,系統梳理易學在中華民族理論思維方面的貢獻,是對馮先生中國哲學史硏究的重要補充。  相似文献   

13.
學人寄語     
中國傳統文化之核心和源頭是經學,亦即馬一浮先生所說六藝之學,此乃客觀事實判斷,而非主觀價值判斷. 夫子筆削《春秋》,游夏莫敢贊詞,而三傳解經,各呈己見;韋編絕《易》,二三子旣承謦咳,而《易傳》猶有複重;至於《詩》《書》執禮,伯魚子張趨庭書紳,出質乖違:是六藝之學,雖有七十子發揚鼓蕩,其義已一源十流,天水違行.西漢建立官...  相似文献   

14.
學人寄語     
今天通俗化、普及性的科學作品已充滿市場.在西方,你到任何一個稍有規模的書店雲瀏覽,都會找到幾個書架的這類作品,通稱"通俗科學"(popular science).  相似文献   

15.
學人寄語     
馬一浮先生講述六藝,絕對不只是要傳授一些古代文獻學方面的知識而已.他有使人人“復其本然之善,全其性德之真”的弘願,他要憑藉六藝之道使人們“盡己之性,盡人之性”,以體現“聖人之盛德大業”. 馬先生說:“六藝之教莫先於《詩》”;又說:“六藝之教終於《易》而已”.  相似文献   

16.
學人寄語     
正今年9月9日是湯一介先生辭世兩周年忌日。想到先生說過的許多話,頗多感慨。上世紀90年代,湯先生曾與一位比利時大學生對話。問,湯一介爲什麼不說自己是哲學家?湯曰"這個問題得由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歷史來回答"。本世紀初,湯先生在《我的哲學之路》自序中再次寫到,那一時期的普遍看法是,只有馬恩列斯、毛澤東等幾位偉大領袖才可以被稱爲哲學家。"其他人只能是哲學工作者。他們的任務只是解釋這些偉大人物的哲學思想'。并且,這類解釋往往是政治的,簡化的,而不是哲學的。比如全部哲學史就只是存在與意識、唯物與唯心、進步與反動的簡單歸類。不能指望人人都是哲學家,但卻應當主張,每一個  相似文献   

17.
學人寄語     
<正>"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一向被認爲是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而京西大覺寺留有兩塊懸匾,其上是乾隆手書"無去來處"、"動静等觀"。如果來與去、動與静了無分别,"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自然要化約爲"我從來處來,我到去處去"。"無去來處"的中國式轉换實在是意味深長,它并非取消了西方哲學的問題,却可能化  相似文献   

18.
學人寄語     
<正>關於國學我總要談到一點,國學是三教九流無所不包,非常的廣博。可是在國學裏面它有一個主流,這個主流是儒學;儒學有一個核心,這個核心是經學。我講這個話,不是一個價值判斷,而是一個事實判斷.不研究經學,不了解經學,應該説就没有把握住我們傳統文化的主流和核心的部分。在中國的歷史上,"經"的作用與地位與"史"是不一樣的,雖然古人説,剛日讀經,柔日讀史,左經右史。可是二者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是不一樣的。不能認爲"經"與"史"是相等的,如果説這二者是相等的,  相似文献   

19.
<正>今天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新亞書院六十周年,也是新亞哲學系創立人唐君毅先生誕辰百歲周年。我從中大退休有年,今應邀爲哲學系研討會講話,甚感榮幸。對於哲學,我是門外漢,却是愛好之人。今次會議以"中國哲學之新方向"爲主題,我注意到中國哲學之新方向,英文是"New Directions",用多數,也即是説應該有多元發展的可能性。我現在試從"大學之道"來講中國哲學之方向。一大學之道與中國的經學時代首先,我們講大學之道。大學之道是講大學之理念、大學之目的。《大學》一書中,開卷即説:"大學  相似文献   

20.
學人寄語     
正1950年,梁漱溟先生向國家領導人建議設置中國文化硏究所。梁漱溟一直認爲自己是"問題中人",而非"學問中人"。他在國家初建的時刻提議中國文化硏究所,正是基於他的"問題"意識。他一直在思索文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問題。梁漱溟承認中國社會有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國家共同的一般性的問題,但他更關注中國的特殊性問題。認爲要理解中國的特殊性,必須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建設新中國,必須切實下功夫去認識老中國。二是要認識老中國,必須對中西文化作種種比較硏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