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这是莫高窟第263窟南壁三佛说法图中的胁侍菩萨。此窟建于北魏,宋代对全窟壁画进行重绘,20世纪以后,绘于表层的宋代壁画有部分脱落而露出底层北魏原作,这一铺说法图即是其中之一Q菩萨裸上身,着长裙,头戴三面宝冠,项饰璎珞,天衣沿两肩下垂在腹前相交,另有飘带从头冠后面沿两肩绕手臂而向两侧下垂采用铁线描法,肌肤部分以朱砂等色调和白色,由浅入深进行晕染,形成立体感。这正是传自西域的晕染法,在  相似文献   

2.
正绢本设色,高139cm,宽101.7cm,敦煌莫高窟出土,英国博物馆藏。这是斯坦因收集品中时代较早的绢画,大约为初唐时期。画面中央,佛于菩提树下说法,两侧菩萨4身,佛身后有佛弟手6身画面右下残,左下部存女供养人1身。佛与菩萨、弟子像面部采用  相似文献   

3.
克孜尔中心柱窟第123窟,主室侧壁的两幅壁画非常特殊,一反主室侧壁绘以坐佛为中心的说法图的规律,而是绘以立佛为中心的大型叙事画。这两幅壁画非常精美,是佛教艺术史上的精品。不过,这两幅壁画的内容和主题,至今尚未有人进行过专门研究。本文旨在探讨这两幅壁画的主题与意义,从性质及其构图分析它们与誓愿画的联系,指出它们应是誓愿画的先驱。并进一步揭示誓愿画背后所反映的菩萨思想。接受、提倡菩萨思想是7世纪以后中亚小乘部派的一大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4.
从唐朝开始,敦煌壁画里常常出现净土变。这种净土画描写佛的宫廷。佛是宫廷的主人。他的像座落在中间,好像是刚从官廷大殿走出一般。伴侍在他左右的是其他的佛和菩萨。菩萨有的奏乐,有的跳舞。下面有莲池,上面是飞天等等。后面都是华丽而复杂的建筑。这些建筑结构有三个引人注意的特点: 第一:建筑物是佛和菩萨的背景。他们坐在前面,犹如坐在舞台上面。第二:建筑结构很有想像性,完全是对称的;左右的建筑也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5.
石室札记     
一、莫高窟第220窟东壁三佛图试释众所周知,莫高窟第220窟东壁的维摩诘经变驰名中外,以窟门为界,南侧画"维摩示疾",北侧画"文殊来问",这是学术界一致公认的。窟门上部,并列画三佛六菩萨。从构图布局来看,原设计者显然有意以此组三佛图为桥梁,把窟门两侧的"维摩示疾"与"文殊来问"连接为一个整体。再从层位关系来看,这一组三佛图与维摩洁经变都是同一时期所画,看不出有重绘痕迹(图版参,图1)。关于这一组三佛阁的定名,本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称之为"三身说法佛图",中国文物出版社与日本平凡社联合出版的《中国石窟·…  相似文献   

6.
敦埠壁画题材,除去佛、菩萨及其故事画,就是供养这些佛、菩萨的施主人物画像了,即供养人画像。壁画中的供养人画像是中国古代人物画像之一种,研究古代人物画像不可不予注意。中国古代人物画像,亦称写真、写貌、邈影。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公元前500年周敏王的明常壁厕,即画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现在能见到的最  相似文献   

7.
正莫高窟第329窟西壁龛顶绘出佛传故事"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前者表现佛陀诞生前,佛母摩耶夫人梦见菩萨乘象而来;后者表现太子看透了世间的痛苦,想寻求解脱之路而逾城出家的故事。龛顶北侧的"乘象入胎"画一菩萨乘象奔驰,前有乘龙仙人引导,前后有二天人侍立,又有雷神、风神跟随。前面有四身飞天迎着菩萨,或托花供养,或演奏音乐,载歌  相似文献   

8.
莫高窟第280窟普贤菩萨来现图考释──兼谈“乘象入胎”的图像来源刘永增敦煌莫高窟第280窟开凿于隋代,五代重修,是一个小型洞窟。窟内后部人字披隆起,西披中央画涅图,四周及其他各处画千佛。西壁南侧上部画迪叶结集①,北侧上部画乘象菩萨(图版肆图1)。一般...  相似文献   

9.
九华山金地藏信仰中,费冠卿所说"经云:菩萨钩锁、百骸呜矣"其实有着深厚的经典依据,但长期以来未深入探考。实际上佛典中对从凡夫到至诸象狮及十住菩萨与佛的骨骸结构与力量大小有一套说法,亦说骨骸声鸣能反映其五趣六道所在。这些经典说法对灵验故事僧俗传记都产生了影响,在金地藏信仰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克孜尔石窟的艺术成就,集中反映在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壁画里。壁画的内容包括佛、菩萨、比丘、飞天和佛传、本生、因缘故事等。克孜尔壁画与永乐宫壁画比起来,后者是经过了近1000年的历史了,这期间中国的绘画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布局、构图、线的运用方面更加成熟,更加完美,克孜尔壁画线的运用相对永乐宫壁画来说是笨拙了些,在构图方面也比较简单,在布局方面场景不是很宏大,都是以菱形格为界限的,以线条为主加之晕染上  相似文献   

11.
隋代第280窟建于隋代晚期,本文对该窟比丘诵经图、菩萨乘象图、涅槃图进行了考察,提出比丘诵经图可能表示《法华经》中的妙光法师说法,菩萨乘象图则表示普贤菩萨守护《法华经》信仰者,而涅槃图则表示《法华经》为佛临涅槃时所说。这些壁画题材是研究法华信仰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何志国 《家教指南》2011,(4):15-20,128,129
西南地区早期佛像有摇钱树佛像、墓葬雕刻佛像和陶佛像,年代以东汉时期为主;湖北早期佛像有陶瓷器、铜镜和鎏金铜牌佛像,年代是吴晋时期。两者部分图像志有相似之处,反映了西南早期佛像对湖北的影响。两地差异是:西南均为说法坐佛,仪轨规范,佛像载体与丧葬有关;湖北多施禅定印坐佛,佛与菩萨衣着和发式混淆,佛像载体为实用器。两地差异反映了二者粉本的来源不同。  相似文献   

13.
“天龙八部”这一名词出于佛经。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它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以“天”及“龙”为首,所以称为“天龙八部”。  相似文献   

14.
青海乐都西来寺创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四年,寺内珍藏有一组(24幅)水陆道场绢本画,主要表现了佛、菩萨、神道、鬼怪及社会人物等。是集我国古代佛教、道教、儒教三教题材之内容纷然杂陈的一种创作形式,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本文只将西来寺水陆画第12图考释,为研究和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绢本设色,高80.5cm,宽53.8cm,敦煌莫高窟出土,英国博物馆藏。表现菩萨引导死者进入天国,这是在净土思想影响下形成的风俗。画中菩萨一手持香炉,一手持幡徐徐前行,一位世俗妇女跟随其后。画面上部彩云中的楼阁,象征着西方净土世  相似文献   

16.
北凉属于天梯山壁画艺术初创时期,由于佛教初传我国,佛教壁画基本保持其原貌,笨拙欲坠的飞天、虔诚胡跪的供养菩萨都是古印度人的形象。色彩的凹凸晕染法、线描的健陀罗样式均体现出印度佛教壁画的样式,深受儒学浸染和中国绘画传统影响的凉州画家,有意无意地在佛画中体现出他们的人文理念和绘画精神。  相似文献   

17.
北凉属于天梯山壁画艺术初创时期,由于佛教初传我国,佛教壁画基本保持其原貌,笨拙欲坠的飞天、虔诚胡跪的供养菩萨都是古印度人的形象。色彩的凹凸晕染法、线描的健陀罗样式均体现出印度佛教壁画的样式,深受儒学浸染和中国绘画传统影响的凉州画家,有意无意地在佛画中体现出他们的人文理念和绘画精神。  相似文献   

18.
莫高窟北凉时代275窟西壁,本尊为头戴化佛冠之交脚菩萨像。云冈等石窟的交脚菩萨像造像铭中均记尊名为弥勒。因此,中国的交脚菩萨一般均称之为弥勒菩萨。此外,交脚菩萨像宝冠处有化佛者亦有多例。化佛为观音的标志。沮渠京声译《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说:“其天宝观有百万亿色,一一色中有无量百千化佛。”弥勒头戴化佛似不奇怪,但弥勒经典中根本没有涉及弥勒的姿势。交脚坐势与弥勒之关联仅见于上述北魏以后造像铭。那么中国早期造像的范例犍陀罗菩萨像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9.
《西域美术》将敦煌绢画Stein Painting 41定名为《弥勒佛、文殊、普贤菩萨图》,而此绢画中的主尊佛从其形象、图像组合及绘制此绢画的发愿文,可知此主尊佛并非弥勒佛,而是药师佛,此绢画应正名为《药师佛、文殊、普贤菩萨图》。  相似文献   

20.
敦煌壁画中的《弥勒经变》始于隋,盛于唐,终于西夏,共计97幅(莫高窟92,榆林窟3,五个庙2)。所据译本有:刘宋沮渠京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西晋竺法护《弥勒下生经》,姚秦鸠摩罗什《弥勒下生成佛经》和《弥勒大成佛经》,唐义净《弥勒下生成佛经》。上生经讲述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为天人说法。敦煌以单幅形式始绘于隋窟人字披或平顶。中央绘弥勒菩萨坐兜率天大殿,两侧层楼,楼中有伎乐。弥勒及楼侧画天人和听法菩萨。构图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