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弥勒信仰,自印度传入中国,佛经说他受记于佛,留住世间为后人决疑;弥勒为未来佛,久后从兜率天下生人间,建立美好世界。魏晋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因此在僧侣与王室间普遍流行。后来,民间起义利用弥勒下生建立美好社会的信条,引发了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和严厉政策;再加上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宗派的兴起,它们运用判教的方式,断定弥陀信仰优于弥勒信仰。从此弥陀信仰普遍流布,弥勒信仰淡出佛教史。从现存的资料看,天台智顗弥勒信仰的思想轨迹正好与以上的历史进程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弥勒信仰在近代人间净土理论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太虚对弥勒信仰,尤其是兜率净土信仰一生尊崇,贯穿弘法始终,这是由于其学宗唯识,宗归弥勒以及兜率净土的出世间性以及弥勒信仰独特的释疑特点决定的。太虚对"慈宗"的构建扩展了慈宗内涵,体现了其八宗并弘、融会贯通的佛学特点。其释读使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在弥勒下生信仰中有了切实的理论连接点。印顺发挥了弥勒下生信仰,阐释了人间净土的真实含义并比较了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星云提出了更为圆融的人间净土观念,其理论根据却已偏向自性净土。  相似文献   

3.
弥勒信仰在近代人间净土理论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太虚对弥勒信仰,尤其是兜率净土信仰一生尊崇,贯穿弘法始终,这是由于其学宗唯识,宗归弥勒以及兜率净土的出世间性以及弥勒信仰独特的释疑特点决定的。太虚对“慈宗”的构建扩展了慈宗内涵,体现了其八宗并弘、融会贯通的佛学特点。其释读使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在弥勒下生信仰中有了切实的理论连接点。印顺发挥了弥勒下生信仰,阐释了人间净土的真实含义并比较了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星云提出了更为圆融的人间净土观念,其理论根据却已偏向自性净土。  相似文献   

4.
白衣佛小考     
敦煌早期壁画中有五铺白衣佛,为佛教艺术中仅见。本文认为白衣佛是弥勒的一种瑞像,它的出现与末法思想有关。北朝至隋唐时期曾流行崇尚白色的弥勒信仰,弥勒教匪利用了这一信仰,曾多次发动起义。这显示了佛教信仰的民间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祖堂集》、《古尊宿语录》等文献为依托,考查了唐五代时期马祖道一禅系的弥勒信仰。文章认为,马祖门下僧侣相当普遍地涉及弥勒信仰,表明弥勒信仰在唐五代禅宗中有一定地位;马祖一系对待弥勒的观念,直承道信、惠能和净众保唐禅派而来,但又有了崇奉他力念佛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弥勒经典自晋代始传入中土,根据“弥勒三部经”,弥勒信仰可分为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晋代以来,弥勒信仰深受历代大德高僧、文人墨客以及普通民众的倾心推崇.从弥勒信仰的经义,以及弥勒化身的形象中,可以解读出弥勒信仰的精神内涵:包容、和谐、达观.弥勒之净土理想、弥勒精神与儒家大同、仁政理想及儒学义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趣.弥勒精神对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佛钵信仰与传法思想,是中古时期印度、中亚、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思想意识,形成两条相互关联的发展轨迹。其一,基于有关佛钵的释迦佛教化事迹,西北印度约2—5世纪上半叶形成以礼拜、供养为特征的佛钵信仰中心地,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印度、东南印度及西域。中亚4世纪前后佛钵供养与兜率天上弥勒菩萨组合表述传法思想,佛钵已然成为佛法象征。中原6世纪末叶作为潜流存在的佛钵信仰,演化为传法思想发展的依托形式。其二,发端于西北印度的传法思想,与兜率天上弥勒菩萨信仰联系起来。中亚、西域6、7世纪弥勒菩萨信仰与末法及传法图像浑然一体表现,突出了传法的紧要性。中原6世纪末叶佛教图像呈现末法、护法、传法思想集结现象,作为核心的传法思想成为一股强劲的佛教思潮。佛钵信仰与传法思想以兜率天上弥勒菩萨为纽带互为表里、并行发展,直观地反映了人们的信仰热情和密切文化交流的情况,佛教发展的曲折经历亦同时显现。  相似文献   

8.
弥勒信仰约于公元二三世纪在印度北部及西北部形成,早期主要经由西北陆路传入中国。弥勒经变早在巴利文经典、小乘《阿含部》经典中出现,以弥勒为题的汉译大乘佛经亦不下二三十种。在这些经籍中弥勒扮演三个角色: 一、弥勒是婆罗门子,与波婆梨(离)有师弟关系。《贤愚经·波婆离品》载波婆离派弥勒等十六弟子到释迦处问难的故事,可能是弥勒思想在早期的佛教史话,传说中最  相似文献   

9.
弥勒兜率天宫说法图大多出现在龟兹中心柱石窟主室前壁上部,与主室正壁圆拱龛内的释迦牟尼主尊像遥相对应,与古代龟兹地区流行的小乘佛教有关,突出反映小乘佛教"一佛一菩萨"的思想,弥勒是作为仅次于佛陀的形象而加以表现的.吐火罗语A和回鹘语<弥勒会见记>的发现,说明弥勒信仰在这一地区极为盛行.另外,克孜尔中心柱窟第58、63、114窟将弥勒放在显要位置,说明弥勒信仰有上升趋势,受到来自中亚波斯宗教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云南鸡足山原名九曲山,在明代以前有称九曲山或九重岩山。明初在大理奇书《白古通记》一书中首先将九曲山改称为鸡足山。《白古通记》是在明初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表达的是一种民族心理的转变,有着浓郁的白族民族意识感情色彩。根据佛教史料记载鸡足山在印度。《白古通记》把九曲山说成是印度的鸡足山,表明大理地区自古就是佛教圣地,人民信仰佛教由来以久,并不是明政府在云南传播佛教后大理地区才信仰佛教的。由此,九曲山就成为了鸡足山,该山就是迦叶尊者守衣待弥勒之道场。  相似文献   

11.
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是一部长达二十七幕的大型佛教剧本。它不仅对古代维吾尔语言、文学、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献在我国民族文化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根据《弥勒会见记》语言特征来论述《弥勒会见记》是与多数回鹘佛教文献一样属于y-方言,即具有属于y-方言文献的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几部重要的汉译弥勒经典内容的分析,并结合有关的造像实例,认为第275窟南、北壁上所绘的佛教故事画是分别借用了释迦牟尼的佛传和本生来表现弥勒的今生传记和前生事迹的,并认为它们也与当时弥勒信仰中的传法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3.
弥勒形象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但长期以来其文学母题在文学研究上一直被忽略.弥勒母题一般来讲与佛教、农业思想等方面有密切联系.清代传奇《锡六环》中就继承了传统的弥勒母题,这不仅与弥勒化身信仰相关,并且呈现出更加世俗化、农业思想艺术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弥勒菩萨造像变迁过程中中华思想的融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艺术是佛教信仰和佛教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佛教思想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变化。中国的佛教艺术是印度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不断交融、互相渗透的必然结果 ,本文旨在弥勒菩萨造像变迁的过程中探求中华思想在佛像雕刻上的体现和在亚洲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弥勒信仰作为民间宗教.魏晋以降几乎成了许多民间宗教运动的核心.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论述弥勒信仰在民间宗教中的作用,一是弥勒净土为苦难民众虚构了一个理想国;二是末劫论为民间宗教运动提供了争夺政治话语权的理论依据;三是未来佛成了民间教主的象征与神化。  相似文献   

16.
佛教传入巴蜀始于后汉,净土僧侣传播其宗诸经,则时代较后.本文所考论者即净土历史文化及弥勒信仰入蜀之途径,传法高僧弘扬该宗之历程,嘉州大佛弥勒文化之影响.弥勒文化慈善济世,普爱博施的宗风经累世传承,形成了对社会民众受灾莫不广施赈救的优良传统.这种赈灾救难精神为后世的慈善事业开乎先路,应该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17.
回鹘文《金光明经》是一部译自汉文的佛教著作。它与回鹘文《弥勒会见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并称三大回鹘文佛教译著,对我们研究古代维吾尔族的语言、文字、宗教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该文是回鹘文《金光明经》第四卷第六品的拉丁字母转写、汉译文和注释。  相似文献   

18.
《弥勒会见记》是一部长达28幕的佛教说唱剧本,因其作为较早的文学译著而富有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价值。就其文学价值来讲,它不仅是崭新的文学样式,还是戏剧文学的素材库。《弥勒会见记》的传译不仅为丰富和发展回鹘文文献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且为审视民族文化交流打开了一扇窗,还对古代维吾尔语言文学带来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意大利学者康马泰著、毛铭译《唐风吹拂撒马尔罕:粟特艺术与中国、波斯、印度、拜占庭》2016年11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康马泰结合主持中亚布哈拉古城考古的挖掘实践及多年研究的心血之作。全书分为四卷:《粟特艺术与中国》《粟特艺术与波斯》《粟特艺术与印度》《粟特艺术与拜占庭》。关于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上的唐代端午节、中国北朝墓葬中的粟特艺术、粟特信仰与佛教、印度教神祇的关系等,书中都有精彩论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康马泰于1989年首先考证出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西墙内涵,并对这些关于唐  相似文献   

20.
古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 ,曾是最大的佛国和佛学研究中心 ,当年唐僧取经就是去的古印度。但是 ,许多人并不知道 ,如今印度人早已不信仰佛教了。1 992年出版的《最新世界地图集》文字说明中说 ,现在印度 83 %的人信奉印度教 ,1 1 %的人信奉伊斯兰教 ,2 .6%的人信奉基督教 ,2 %的人信奉锡克教 ,余下的 1 .4 %的人信仰包括佛教在内的其余宗教 ,或者不信教。从这个材料看 ,现在印度信仰佛教的人 ,实在是微乎其微。可是多少年来 ,在人们心目中 ,印度就是个佛国 ,史料上也有印度人多数信仰佛教的记载。这是怎么回事 ?大约在公元前 7世纪 ,古印度已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