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敦煌莫高窟“报恩吉祥窟”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敦煌文书P.2991正反两面抄写的《报恩吉祥之窟记》,记述了僧镇国及其汜氏家族在莫高窟建窟事,并追颂了汜氏先祖在吐蕃占领敦煌前后的各种事迹。本文考证其成书时间在吐蕃统治敦煌晚期的公元840年左右,僧镇国所造窟可能是今莫高窟第361窟;记文中称该窟内特殊形制的盝顶帐式佛龛为“富阳”,当为古代敦煌特有的石窟建筑结构部位的名称之一。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敦煌莫高窟第257窟主室南壁西端壁画的主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其不是1986年定名的"弊狗因缘"。通过分析此图与相邻壁画"鹿王本生"图的联系,论证其与"提婆达多破僧事"情节中的"如佛而卧""自投于地""热血从面孔出""之喻"等内容相关,与《鼻奈耶》《十诵律》《四分律》等律典匹配度较高,尤其是《四分律》所记,与几项画面要素皆可对应。  相似文献   

3.
莫高窟第152窟是敦煌石窟晚期营建的重要大型洞窟,关于此窟的营建年代,特别是背屏后的回鹘风格作品及回鹘文题记,一直以来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对该洞窟的实地调查,对洞窟营建与重修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现存的回鹘风格壁画与回鹘文题记进行解读。认为此窟的营建开始于五代至北宋初期,完成窟顶绘制后很可能经历了短暂的停工,北宋时继续完成全窟壁画的绘制,并同时在后甬道附近绘制了回鹘风格的壁画。此后有回鹘人曾进入此窟,并在背屏上补绘了小型的供养人像。  相似文献   

4.
莫高窟第159窟,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敦煌艺术中分期为中唐)的代表窟。根据文殊菩萨赴会图下屏风画内所绘五台山图,可知此窟修建于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以后不久。此时正是吐蕃在政治、经济上相对稳定阶段,也是吐蕃时期敦煌艺术的成熟期。  相似文献   

5.
敦煌莫高窟第130窟窟前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莫高窟南区南段维修加固工程作准备,一九七九年七至十月底和一九八○年四至六月,我们对第130、146、152窟窟前地面进行了清理发掘。参加这项工作的有马德、潘玉闪、蔡伟堂三同志。通过前后七个月的清理发掘,在第130窟窟前清出上、下两层建筑遗址及主室地面遗迹。现予以介绍。第130窟,位于莫高窟南区南段下层,距莫高窟南端尽头的洞窟约160米。它开凿于开元、天宝年间的盛唐时代,窟内塑造倚坐大佛一尊,高26米,造型庄严雄伟。它即是著名的“南大像”,是莫高窟仅次于第95窟“北大像”的第二大像。此窟后经晚唐、西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莫高窟南区南段维修加固工程作准备,一九七九年七至十月底和一九八○年四至六月,我们对第130、146、152窟窟前地面进行了清理发掘。参加这项工作的有马德、潘玉闪、蔡伟堂三同志。通过前后七个月的清理发掘,在第130窟窟前清出上、下两层建筑遗址及主室地面遗迹。现予以介绍。第130窟,位于莫高窟南区南段下层,距莫高窟南端尽头的洞窟约160米。它开凿于开元、天宝年间的盛唐时代,窟内塑造倚坐大佛一尊,高26米,造型庄严雄伟。它即是  相似文献   

7.
赵蓉 《家教指南》2022,(2):67-80
北凉三窟特指莫高窟第268、272、275窟,三个石窟毗邻相依,被学界普遍认为开凿于十六国的北凉时期。北凉三窟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属于统一规划还是渐次开凿,一直未有相关的具体研究。本文尝试利用石窟考古报告数据,分析北凉三窟的空间占位和空间改造现象。同时,将三个石窟中存在的重修重绘纳入考古层位学研究视野,动态把握由这些现象反映出的石窟本体受到干预的时间递进关系,进而对北凉三窟的开凿次第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北凉三窟目前的面貌是渐次开凿的结果,第268窟前半部最先开凿,其次开凿第275窟及第268窟后半部,再次是第272窟,最后对第268窟进行了扩建,三个窟相继进行开凿、扩建,并很有可能于西凉至北凉统治敦煌时期渐次完成。  相似文献   

8.
敦煌莫高窟北区B465窟存有不少汉文、藏文、西夏文、回鹘文、蒙古文题记。这些题记虽历经不同时代的人为破坏或自然侵蚀,但对于洞窟的断代和发展演变、壁画内容的确定,仍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本文将集录B465窟内的题记,并对其中几条重要的题记展开论述,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法心,曾是有贡献于敦煌、莫高窟的高僧之一。近来,马德先生于《敦煌莫高窟史研究》一书中,介绍颇多,使得我们有了基本的认识。马先生认为法心“禅居宕泉”,并出任敦煌佛教教团“住三窟禅师”一职,镌龛造窟,在莫高窟“精研佛学”,极是;然而法心与莫高窟关系如何?尚值得我们探讨,本文就以上问题展开讨论,以祈方家指教。关于法心的资料,最为详细的当推P.4640号《住三窟禅师伯沙门法心赞》(以下简称《法心赞》),此《法心赞》先有陈祚龙《中华佛教文化史散策第三集》、②唐耕耦等《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收录,荣新江《沙…  相似文献   

10.
在对敦煌地区现存传统建筑进行考察和走访工匠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调查和以往相关论著,就敦煌莫高窟清代及民国时期窟檐进行了专题研究,其工艺特征与艺术风格自成特色,是形成敦煌传统建筑工艺做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正>我是一个佛教徒,职业是医师。作为一个佛教徒,除了懂得佛教的义理之外,更重要的是着重修行的实践:以四圣谛,六菠萝蜜为蓝本,精进修行。而六度中排首位的就是布施,亦即帮助他人。这包括疾病、穷困、灾难、逼害、受骗,等等。作为一个好的医师,其使命不是赚钱,而是能救苦治病,拯救临危的生命。这方面我有很深的感受和体会,在这里不遑多赘。可是,医师毕竟有他的局限性。反之,佛教徒的范畴更是开阔。只要自己能力可及,所帮助的不只是人,甚至是其他的事、物,天马行空,没有止境。布施不在于回报,"三轮空"是最高的布施。能够驱  相似文献   

12.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千佛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千佛在敦煌石窟艺术题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以说,莫高窟的492个洞窟中,大多数窟内都画有千佛。莫高窟也被称作千佛洞,也许便是因此而得名。在全国71个较有名的佛教石窟中,被称作千佛洞者达33个之多。如新疆克孜尔千佛洞、柏孜柯里克千佛洞、库木吐拉千佛洞、甘肃昌马千佛洞、文殊山千佛洞、东千佛洞、西千佛洞、四川广元千佛崖、夹江千佛崖等。此外还有所谓“万佛峡”(榆林窟)、“万佛洞”(如龙门“万佛洞”)等,也与千佛有关。这些洞窟遍布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所在区域东西横  相似文献   

13.
关于敦煌莫高窟第 4 6 5窟断代 ,目前有吐蕃窟、蒙元窟、西夏窟等三种说法 ,本文介绍和分析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几种观点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学界对莫高窟第285窟,以及山西云冈石窟第7、8、12、30窟,河南龙门石窟古阳洞,甘肃麦积山石窟第133窟,甘肃北石窟寺楼底村第1窟,东千佛洞第2窟,榆林窟第4窟等石窟中出现的兽面形象,大多认定为中国传统纹饰的饕餮纹。本文通过对此形象的对比研究,笔者认为此饕餮纹应为佛教文化中的"天福之面"(Kirtimukha)。  相似文献   

15.
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壁画是藏区以外现存最早、 最完整的藏传风格寺庙壁画,在藏传佛教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该窟壁画中的个 别双身图像不见于传统的藏传佛教造像体系,对壁画双身像身份的确定,有助于对整个壁画 表现的宗教义理、教派传承,乃至于艺术风格和创作年代的判定。作者根据谢稚柳先生《敦 煌艺术叙录》的藏文记音和藏传佛教造像学描述,对壁画中的双身图像进行了初步的辨识。  相似文献   

16.
莫高窟第390窟开凿于7世纪初叶,四壁上层共绘53铺说法图,本文推测是表示佛教的五十三佛;中层和下层共绘60铺说法图,本文推测是三十五佛和二十五佛的组合;东壁门上绘七佛。三阶教六时礼忏就要念五十三佛、三十五佛、二十五佛、七佛,由此推测第390窟的主题可能是礼忏,很可能与当时流行的三阶教信仰有关。  相似文献   

17.
敦煌莫高窟第85窟的壁画病害主要是空鼓、酥碱和起甲等,保护修复人员针对第85窟不同的病害类型,应用现代修复理念研究出了适宜的修复材料和修复工艺,对该洞窟的保护修复,解除了壁画进一步劣化的危机,使壁画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敦煌莫高窟窟区树木蒸腾耗水量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树木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季节变化规律与树木蒸腾总面积来确定窟区植物的蒸腾量 ,根据植物的蒸腾量估算树木在生长季的耗水量 ,为确定能维持树木正常生长的最低供水量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洞窟、壁画等寡营养的环境中,并对洞窟内壁画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本实验采用Anderson FA-1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研究了敦煌莫高窟第16窟一年内空气微生物群落组成、时间和空间分布动态。结果表明,空气真菌和细菌呈现明显的季节分布,夏秋季空气微生物较多,冬春季较少;真菌主要种属有枝孢霉属(Cladosporium),青霉属(Penicillium),链格孢霉属(Alternaria),曲霉属(Aspergillus),无孢子真菌(none-sporing isolates)等;空气微生物主要分布于采样器的前四层,以粒径2.0?m的第四层最多,旅游旺季如"五一"、"十一"、暑假等游客较多的时间,空气微生物也伴随着有显著的增加;而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微生物的数量变化。  相似文献   

20.
敦煌莫高窟窟区林地土壤水分的入渗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测定窟区林地土壤水分入渗规律,证明窟区土壤水分入渗率较大,平均可达2 mm/min。窟区林地浅层土壤水分的侧渗幅度不大,但土壤深层的侧渗幅度较大。不同灌水 量对土壤水分的下渗率有明显的影响,灌水量大的土壤水分下渗率大,灌水量小的土壤水分 下渗速率慢。在灌水后30h左右,水分可下渗到300cm以下的土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