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心理教育的核心旨趣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心理发展.正确认识心理教育与心理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心理发展观,保持心理发展与心理教育之间的适当张力,是建构发展型心理教育范式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比较教育学的范式与学科生长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范式一般具有聚焦、筛选、规范等作用,因而学科发展与范式转换直接相关.通常情况下,学科发展在重要的转折时期,都需要实现范式的转换.比较教育学的范式主要包括概念体系、理论基础、分析框架与方法论等基本构件.比较教育学的范式转换是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在当前的任务之一,必须关注于元研究、方法论、学科意识和本体论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这是我国四化建设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所以英语教学也要放眼未来,面向素质,为培养各类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校培养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必须对小学生的心理成因不断进行分析,观测,研究,努力探索出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和谐,愉快,幸福地成长。  相似文献   

5.
一有学者指出:“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不是从人本身、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的,而是把道德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强调它对人的约束,强调道德教育对人的驯化……这种道德是一种无人的道德,这种教育是一种无人的教育。”“迄今为止,道德教育中的无人现象依然严重。”〔1〕针对这样的德育状况,鲁洁教授作了阐释,认为,既然“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精神世界的提升”,“引导人去过美好的生活,以求善为目的”,那么“发展人的德性就是教育的根本追求”,但“就其原本意义而言,它的主要职能是导之以成人之道、做人之理,它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接受审美教育和审美训练的人,不会是全面发展的人。”无疑,美育在学校教育中是不可缺的。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因此要坚持在课堂教学渗透审美因素,力求实现课堂教学审美化,通过以美引善、以美启智、以美悦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的空间格局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范围。“身田式”的课堂编排格局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最适宜于大班教学,是我国目前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秧田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多样性的课堂教学空间格局,以便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使每个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8.
检视当下农民思想教育的缺失,在传承农民思想教育传统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开辟多渠道、探索新方法、追求多结合"等途径,力求创新适度得体的农民思想教育形式,以提高农民思想教育的效果,从而为农村稳定大局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9.
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已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在广大的西部农村地区,要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大力推广教育技术。可是在实践当中,很多教师对教育技术存在着误解和反感,本文从农村教育技术现状入手,分析了广大农村中运用教育技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阐述了在农村教育中运用教育技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0.
性是古今中外人们和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性健康教育已受到国内外学者和民众的普遍关注。人类的性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性对人类社会来讲,一方面可以使人类生命得以延续,另一方面也可以破坏、危害社会。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学校性教育在我国受到重视。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各种性困惑,性行为与性反应周期、怀孕与避孕、恋爱与婚姻、正确认识性幻想、正确处理好手淫等常见的性困惑和性问题,它可影响社会的安定,也可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幸福。因此消除性愚昧和性无知,预防性传播疾病,促进性生理和性心理正常发育,引导学生注重自身性情和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培养在高校素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谈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中学进入高职后,许多学生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无疑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故必须重视教师在课堂中所占的地位。本文结合目前各高校课堂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并就如何提高教师素质从主观和客观上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