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影响爆发力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献资料的研究,对影响爆发力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生理学分析,在此基础上认为爆发力训练应采取“重——轻”负荷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2.
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项目爆发力训练方法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文献资料法 ,对“项群训练理论”中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项目的爆发力决定因素进行了生理学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认为该项群运动项目爆发力训练应采取“重—轻”负荷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拳击领域,随着体育科研的不断进步,各种国外力量训练理念得以迅速传播。肌肉力量是肌肉收缩克服阻力完成的运动能力,力量训练不是一类简单的肌肉绝对力量或是爆发力的训练,目前专业训练者已经开始通过灵敏性、营养因素、细化训练部位、训练模式规划等方面直接干预力量训练结果,以达到教练员理想的力量要求。拳击项目是通过快速发力精确打击对手得分的竞技项目,它通过对神经系统的支配以及对全身能量的动员,运用上肢与对手进行博弈,因此上肢肌肉力量也是比赛成败的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上肢爆发力训练方法的对比分析,为教练员的科学训练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对运动员不同负荷下的卧推训练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得知:不同人爆发力水平不同,不同人在相同负荷下的爆发力也不同;同一人在不同负荷下的爆发力不同,且都存在极值点;同一人在保证卧推质量的前提下,在相同负荷中完成的五次卧推中所表现出来的爆发力基本相同;同一人的爆发力水平具有固定性和阶段性;速度对爆发力起关键作用;活体肌肉的力速关系符合希尔方程规律,但实验中最大爆发力值的负荷在1RM的41%-45%之间,对应的速度和力量约为50%-53%最大速度和52%-55%最大力量。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不同拉伸形式及延迟时间对下肢爆发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及测试法,以20名体育教育专业男性大学生为测试对象,分别对慢跑、慢跑+静力拉伸、慢跑+动力性拉伸、慢跑+组间继续静力性拉伸、慢跑+组间继续动力性拉伸5种准备活动后即刻、5min、10min、15min的下蹲纵跳(CMJ)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组间动力性拉伸对CMJ能力的发挥有利,成绩提高2.3%,而组间静力性拉伸对CMJ能力的负面影响明显,成绩下降4.3%。拉伸后随时间延长(10min)CMJ出现下降现象。结论:不同拉伸组合方式及拉伸后的延迟时间对CMJ成绩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跳远运动员爆发力训练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径跳远项目中,经常采用各种练习手段来提高爆发力,通过采用不同的训练,比较爆发力训练的有效性,结果显示采用最大限度的短促用力的方法,对提高跳远运动员的专项成绩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动态拉伸、PNF拉伸、PNF+动态组合拉伸对下肢爆发力的急性影响,为运动员在赛前准备活动中选择合理的拉伸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具有2年以上力量训练经验的17名男性受试者,采用被试内设计,在不同的4天内安排4次分别包含无拉伸、动态拉伸、PNF拉伸和组合拉伸的实验任务。实验流程为受试者慢跑5分钟后进行拉伸干预,结束即刻通过测力台进行CMJ测试获取纵跳高度和起跳功率数据以评价下肢爆发力,通过无线表面肌电测试仪同步记录CMJ过程中下肢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并通过测量不同肌群的最大肌力,结合CMJ指标进一步了解不同拉伸对爆发力的影响特点。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处理上述数据。结果:3种拉伸后即刻CMJ指标无明显变化;动态拉伸后即刻股外侧肌、腓肠肌内侧头和腓肠肌外侧头IEMG显著下降,股内侧肌IEMG显著上升;PNF拉伸后即刻股内侧肌、股外侧肌IEMG显著上升,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IEMG显著下降;组合拉伸后即刻腓肠肌外侧头IEMG显著下降,股内侧肌IEMG显著上升。其余肌电活动均无显著变化。结论:适当拉伸可对下肢神经肌肉功能产生有利影响,具有提高下肢爆发力的潜在可能性,适合在爆发力类运动前进行练习。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制约爆发力发展的诸多因素,为运动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8周预负荷练习与非预负荷练习对肌肉力量的影响。方法:以浙江省16名女子乒乓球队员为实验对象,利用Isomed2000等速测力系统和Mega6000肌电系统分别对左、右两侧的肘关节肌力和肌电信号进行同步测试。结果:1)与非预负荷组相比,预负荷组的相对峰力矩和平均IEMG增长均显著性提高(P<0.05);2)预负荷组的力矩加速能具有显著性提高(P<0.05),非预负荷组则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3)预负荷组和非预负荷组肱二头肌围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预负荷练习能够有效地提高肌肉最大力量、爆发力和肌肉围度。预负荷练习比非预负荷练习能够有效的提高肌肉最大力量和爆发力,而对于肌肉围度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振动力量训练是一种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结合传统阻力训练的振动可根据专项动作的要求有效地增加目标肌肉力量、爆发力,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关注。总结已有文献中振动训练对力量和爆发力的短期效应并分析了产生这种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根据爆发功率=力&#215;速度和希尔力速方程,运用数学方法求出达到运动员最大爆发功率时的负荷重量和肌肉收缩速度的最佳匹配值,以期达到依运动员个人能力将最大爆发功率训练法量化、科学化的目的;并根据田径项目的特征,探讨研究结果在不同田径项目运动员发展爆发力训练中的应用问题,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2.
关于爆发力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爆发力”是运动科学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概念,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中经常用到,也有学者对此做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研究?目前人们对爆发力的应用关注很多,对爆发力这个概念本身却缺乏理论的共识,对爆发力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通过对此问题进行讨论,试图引起人们对爆发力的探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达成某种一致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从爆发力的训练方面入手探索提高掷标枪教学效果的更佳途径.确定了训练掷标枪爆发力14项优选手段;确定了4项爆发力评价指标;建立了爆发力评价模型;建立了单项评价指标累进计分表;建立掷标枪爆发力素质综合评价标准、发展均衡度、素质与专项成绩适应度评价标准;建立爆发力素质结构模型;绘制了爆发力训练手段的优化图;对爆发力训练手段的优化的定义、优化的原则、原理、意义、优化的准备及优化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田径运动员进行8周振动训练,对比训练前后运动员下肢肌群爆发力及身体成分的变化,旨在了解数周振动训练对提高下肢爆发力的作用,探讨振动训练对田径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意义,为田径运动员力量训练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20名青年男性田径运动员,随机分为振动组10人,对照组10人。振动组采用振动训练台30 Hz频率、2 mm振幅对下肢进行为期8周的振动训练,对照组则进行8周传统的下肢力量训练。训练前后分别对运动员进行身体成分测试和下蹲跳测试(CMJ)测试。结果显示,振动组与对照组8周训练前后CMJ成绩出现非常显著的提高(P<0.01),骨骼肌含量出现显著性增加(P<0.05),而体脂百分比无显著性变化(P>0.05)。振动组与对照组组间CMJ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骨骼肌含量和体脂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得出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8周振动训练方案可以有效提高田径运动员下肢肌群爆发力,且效果比传统器械力量训练更为明显,但对运动员身体成分组成影响效果并不显著,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运用调查法、模糊数学法、实验法,从发展跳远运动员爆发力训练的手段中,筛选优化了七种训练手段作为提高爆发力最优的训练手段,并应用到体育学院田径专修学生的训练中.实验证明:优化后的训练手段更有效、更有利于全面提高跳远运动员的爆发力水平.  相似文献   

16.
摘要:以12名专业男子举重运动员为受试者,全面分析了不同相对重量抓举练习的功率输出特点,以期为爆发力训练中抓举练习的重量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受试者在运动捕捉系统下站在测力台上以随机的顺序进行30%-90%1RM重量的抓举练习。然后,计算出人与杠铃所构成整体以及杠铃自身在各个相对重量上的功率、力等指标,再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整体与杠铃的最大功率分别出现在70%1RM和90%1RM;整体与杠铃的最大速度分别出现40%1RM与30%1RM;两者的最大力值均出现在90%1RM;相对重量对整体力的生成速率无显著影响;杠铃力的生成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90%1RM。结论:相对重量对抓举时整体与杠铃的功率变化具有不同的影响。训练实践中应根据运动项目的特征来选择适宜的负重。注重对外界做功的运动员在爆发力训练中其抓举的适宜重量应为≥80%1RM。而注重对自身做功的运动员在爆发力训练中其抓举的适宜重量约为70%1RM,但从力的角度来考虑,其训练中还应包含更大负重的抓举练习。  相似文献   

17.
格斗是激烈的对抗性技术项目,在专项训练中发展爆发力对提高格斗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分析影响爆发力的主要因素着手,总结前人的经验和自身的训练体会,根据我军现有条件并结合格斗技术特点,为格斗训练中爆发力的训练提一些初步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