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鹏 《现代语文》2013,(10):33-34
苏教版新教材《语文读本》的编写旨在加强课外语文学习,扩大语文视野,增加语文积累。实际教学中,《读本》往往被束之高阁。《读本》是"必修本"的补充和延伸,切不可视有为无。《读本》的使用就是为了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方法迁移到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加知识积累,充实精神生活,开拓思考空间,陶冶审美情感,充分利用《读本》,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初中、高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简称《读本》)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课程教学一体化螺旋推进,不断提升各个学段《读本》教学的实效性,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耳入心,是中小学思政课的重要任务。结合小学、初中、高中《读本》教学实践,以“中国梦”篇章教学为例,着眼于提升《读本》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素材、教学评价四个维度,设置“情感启蒙—思想筑基—素养提升”螺旋上升式一体化教学目标,创新“具象认知—活动体验—议题探究”迭代纵深式一体化教学方法,运用“适切生动—深化情境—启发思辨”共建共享式一体化教学素材,实施“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行动鉴评”综合递进式一体化教学评价,构建一体化教学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3.
唐开英 《广西教育》2006,(7B):68-68
《德育》读本不仅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其更重要的功能是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范例。在学习和运用《德育》读本和《成长册》的实践中,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得到体现,个性得到发展,学会了做人、做事,使教育活动在和谐气氛中进行,学生没有精神负担,没有心理压力,师生能有效地进行情感交流,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团结协作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初中)》(以下简称“《读本》”)是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教材。提升《读本》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厘清教学逻辑,建构理论体系,让学生学深悟透,坚定理论自信;坚持价值引领,让学生立德立行,坚定政治认同;坚持优化情境,让学习入脑入心,坚定情感认同;坚持探究实践,让学生活学活用,坚定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5.
主编: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丛书第一辑共10册《小学生鲁迅读本》、《小学生老舍读本》、《小学生沈从文读本》、《小学生巴金读本》、《小学生汪曾祺读本》、《小学生叶圣陶读本》、《小学生丰子恺读本》、《小  相似文献   

6.
这套读本共分七卷,可以分为三大板块。初级读本一至三卷《成长的岁月———我的学生时代读本》、《心灵的日出———青春心智生活读本》与《世界的影像———文学理想启蒙读本》,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生命读本”,是和学生一起讨论他们从童年到少年、青年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精神命题,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和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高级读本《古典的中国———日常生活人性读本》、《白话的中国———二十世纪中国人文读本》、《人类的声音———世界文化随笔读本》,则可以视为“文化读本”。最后一卷《人间的诗意———人生抒情诗读本》,…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简称《读本》),《读本》是一本兼具理论性、思想性、文化性的文本,将其融入、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建构、体验,促进学生素养的和谐发展。作为教师,要将《读本》的思想性、理论性与道德法治课程的实践性、亲和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读本》的培根铸魂育人功能,彰显《读本》的立德树人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8.
案头有两种《文言读本》,一种是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三先生合编的高中教材《开明文言读本》的改编本《文言读本》(简称朱叶吕读本),一种是人教社中语室编写的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文言读本》(简称人教社读本)。两种读本都是以高中学生为读者对象的。笔者是人  相似文献   

9.
<正>在《读本》教学中找到通往学生生活的入口,学生就可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学《读本》,《读本》中的深刻道理,也就变得浅显易懂、可亲近起来。2021年秋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走进了课堂,《读本》教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新事物,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小学老师们普遍感到有些束手无策。我们从《读本》的特点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入手,对《读本》教学如何进学生头脑,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读本》教学聚焦组织实施什么样的教学、怎样组织实施、怎样组织实施更高效等关键问题。观照当下《读本》教学实际,教师应重新审视《读本》的价值导向,着重反思《读本》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追寻提升《读本》教学实效的可能进路,进而实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读本》是语文学习中经常被忽略的内容。本文主要分析了《语文读本》的四个作用,即《读本》可作为语文预习的资料;《读本》可以作为课后迁移训练的资料和素材;《读本》运用得是否恰当,标志着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读本》体现了语文课整体阅读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以上四个方面突出了《读本》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体现了《语文读本》也是学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为学生配备了一套《语文读本》(后简称《读本》),选编了若干篇不同时期的文质优美的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这对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遗憾的是真正重视《读本》的老师却很少,他们或弃而不用,或放任学生自己翻阅。即使有老师关心一下《读本》,也只是为命题选些材料而已。这种浪费教材资源的现象是《读本》编者始料不及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而对《读本》不会进行教学处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如何科学、认真地使用《读本》呢?一、结合教材,自由处理《读本》内容《读本…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要加强课外阅读。据此,人教社同步编写了必修教材和《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而且要求《读本》须与教本配套使用。但在教学实践中,《读本》的使用情况却不容乐观。在一些学校,教师对《读本》的处置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或漠视之,或闲置之,甚或废弃之,《读本》几近边缘化。高中语文课时少、教学任务重,这固然是事实,但是教师指  相似文献   

14.
2021年7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被列为大中小学必修课程,初中学段课程安排在八年级。要使《读本》教学入脑入心,教师需要不断探究《读本》教学的“打开方式”。可以借鉴议题式教学与“互联网+”相融合方式开展《读本》教学,做到议题设置求真、议题立足求思、议题引领求育、板书设计求美,切实发挥《读本》的铸魂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整本书阅读”理念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初中)》(以下简称“《读本》”)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读本》的整体认识,提升学生学习《读本》的主体意识,奠定师生研讨《读本》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处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和思政课教材关系时,我们既不能用思政课教材取代《读本》,也不能认为二者互不相干,而要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大单元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将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迁移到《读本》教学中,在教学目标、内容、资源等方面对《读本》和思政课教材进行整合,把《读本》内容适度纳入思政课纸笔测试,从而在《读本》和思政课教材之间形成铸魂育人的合力。  相似文献   

17.
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成立于1998年元月,主要负责《湖北招生考试》(半月刊)、"湖北招生考试丛书"以及《优雅生活》、《情感读本》等书刊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秉承"为考生服务,为招生考试工作服务"宗旨,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读本》,是根据新《大纲》精神,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一套与高中语文新教材配套使用的辅助读本,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这套《语文读本》内容丰富,文体多样,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可是在实际教与学当中,绝大部分语文老师和学生不够重视这套《语文读本》的教与学。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语文读本》指导学生阅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新课标要求高中生要加强课外阅读,阅读量要达到300万字以上,因此,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必修教材和《语文读本》,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读本》的使用却不容乐观。据调查,有些学校教师对《语文读本》的处理有很大的随意性。一些教师认为《语文读本》是课外书,随便读读就行,因此,采取的是无计划、无指导、无落实的态度。学生认为《语文读本》要在课外完成,有些篇目难读难懂,把过多时间花在读本的篇目上是浪费时间。或者有的  相似文献   

20.
在生态批评发展过程中,经典读本相继问世:1996年《生态批评读本: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2000年《绿色研究读本:从浪漫主义到生态批评》、2002年《环境公正读本:政治、诗学和教育》、2015年《共享地球:国际环境公正读本》以及2017年最新生态批评读本《环境人文学劳特利奇指南》。这些读本收录了当时生态批评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通过研读这五部读本所收录的文章,归纳其共性和特点,探究生态批评最近20年来,各发展阶段的特征,以此揭示从第一阶段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批评,到第二阶段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直至第三阶段以环境人文学为代表的生态批评的演变过程,其跨学科、跨文化、跨文明的特征愈发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