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红权老师执教的这堂《船长》课,曾荣获“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赛课”一等奖。这节课充满了“语文味儿”。说其具有“语文味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节课的教学结构符合文体特征。《船长》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而情节、环境、人物是此类课文需要解读的三大元素,而人物又处于三大元素的核心地位。老师的这节课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指导学生理清故事发展顺序,整体感知故事情节,这是展现船长性格的基础;第二部分,师生在情节发展过程的具体语境中感悟船长形象,这是本课的主体;第三部分,演示沉船场景,完成船长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2.
黄百严 《湖南教育》2006,(9):33-33,45
案例一:“是不是病句?”——品味妙处《船长》(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一册)一课,最后几节描写了哈尔威船长与轮船一同沉入大海的悲壮一幕:  相似文献   

3.
选入新编高中语文第六册的《汉堡港的变奏》,选自柯岩的报告文学《船长》。《船长》报道了我国远洋公司上海分公司“汉川号”船长贝汉廷成长的经过,以及他和“汉川号”的全体海员在航行五大洲  相似文献   

4.
文本细读——用“文学的眼光”钱理群先生把文学经典定性为“具有永远的思想和语言的魅力”,《船长》就是这样的经典作品。教学《船长》,很多老师偏重其“永远的思想”,而忽略其“语言的魅力”。为了渲染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老师们会不约而同地截取《泰坦尼克号》遇难沉船的画面,  相似文献   

5.
《船长》(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选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了深渊,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目前,老师们都认识了朗读的重要性,但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前不久听了一节六年级语文课《船长》,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相似文献   

7.
《船长》是根据维克多·雨果的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改编的。小说中“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遭遇撞船之险时,挺身而出,果断指挥,使船上的乘客全部脱险,自己却与轮船一起沉人了大海。小说塑造了一个忠于职守、处变不惊、恪守做人之道的船长形象,昭示了人类在面临灭顶之灾时如何选择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感受真情     
黄康同学问:惠特曼在诗歌《啊,船长,我的船长!》中为什么既称林肯总统“船长”,又叫他“父亲”? 《啊,船长,我的船长!》是一首抒情诗,诗中对林肯总统称呼上的变化完全是诗人抒发内心真挚感情的需要。这是诗人对林肯卓越功勋的由衷赞颂。你看!美国如一只大船,林肯总统是这只船的船长,而“我们”包括诗人,便是船上的战士和水手。大家都听“船长”的指挥。你看!林肯“船长”在就职的当年——1861年就因积极主张废除农奴制度而得罪了南方农奴主,就被卷入了“南方联盟”蓄意挑起的内战战火中。你看!林肯“船长”在初战失利时,当机立断,颁布“宅地法”、“解放令”,激励黑人踊跃参军,四五十万“金戈铁马”与南军血战三昼夜,击毙敌军上万,大获全胜。你看!林肯获胜不骄,冷静分析形势,大胆重用年轻将领格兰特,麾师南下,连战连捷。格兰特晋升中将后,统  相似文献   

9.
笔者最近听了一堂高年级阅读课《船长》。课文十分感人,教师上得也很感人,相信这位英雄船长的高大形象会深深地镌刻在学生心中。然而感动之余,我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这堂课学生收获的似乎主要是“人文”熏陶,而作为一堂语文课,其价值更应该体现在语文知识或能力的增量上。如果说学课文之前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总量是“1”,那么学完整篇课文,其知能总量应该是“1+X”。“X”就是指这堂课的增量。“X”值与这堂课的价值成正比。如果一堂课学生收获的仅仅是“人文”,而语文价值增量值为“0”或微弱到无可测量及描述,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堂语文课对学生语文能力增量无效或低效。从这个角度来看,《船长》这节课对提升学生知能总量是低效的。  相似文献   

10.
(一) 《汉堡港的变奏》节选自柯岩的《船长》。《船长》是作者于一九七九年秋,受《人民文学》编辑部之约,登上我国“汉川号”远洋轮,进行实地采访后写成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贝汉廷是一个精通业务,具有高度民族自尊心和强烈主人翁精神的远洋转船长,在全世界许多港口赢得了尊敬和荣誉。作者较详尽地、忠实地写出了贝汉廷的经历、爱好、欢乐、苦恼、向往以及梦境等,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作者写贝汉廷的目的,是为了“许多年轻的朋友和整个青年一代”,“希望他们和我一样,能从令人敬重和喜爱的人物身上汲取力量,使主人公成为吸引他们并成为他们愿意效法的榜样。”(柯岩:《<船长>的采访和写作》,载《鸭绿江》1980年第4期)作品中激荡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  相似文献   

11.
黄世言 《上海教育》2008,(13):50-51
我曾听过一堂公开课,课题是“‘诺曼底’号遇难记”。 “这是一个以死捍卫自己职责的船长,是一个称职的船长……”教师沉浸在自己的讲解中。“老师,我认为哈尔威船长不是一个称职的船长。”教师停下自己的课,问学生为什么,学生说:“因为文中第12节中说‘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船上为什么不弄防漏隔墙?  相似文献   

12.
《“诺曼底”号遇难记》(人教版第八册)这篇课文写的是“诺曼底”号在航行中遭遇不测,危急关头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指挥营救,最后自己同船一起沉入深海。在探究哈尔威船长是怎样的人的时候,学生们纷纷发言赞扬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临危不乱,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突然  相似文献   

13.
《啊,船长,我的船长!》为何这般悲怆深沉安徽宣州市二中秦世新《啊,船长,我的船长!》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民主诗人瓦尔特·惠特曼为悼念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遇害而写的抒情小诗。诗短言简,一往情深。读完之后,“倒下来了,冷了,死了”的诗句,令人回肠激荡,久...  相似文献   

14.
李婷 《上海教育》2008,(21):63-63
在教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之后,我要求学生写一则小练笔,题为“哈尔威船长,我想对你说”。次日批阅作业时,竟发现这样一段话:“哈尔威船长,你真傻!如果我是你,就不会舍己为人,我要保住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经常见到“亲眼目睹”亮相于书刊,许多例句当时看过也就丢开了,记录在案的只有下面几个: 1.船长最后一个钻进舱洞,他亲眼目睹了这—切,赶紧大声叫道:“卫华,你们快过来……。”徐俊夫《印度洋狼烟》《上海故事》1999年第11期26页2.对此,笔者在一节市级名师示范课上亲眼目睹的一个细小环节可以进一步加以印  相似文献   

16.
“啊,船长!我的船长!请起来听听这钟声,起来呀——”在一个古板、封闭和教条的中学教室里,新来的老师基丁给学生们朗诵着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歌《我的船长》……  相似文献   

17.
《船长》这篇课文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的。课文写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刻,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和船员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舰桥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看过去《荀子·天论》的注释中,有两处似乎没有什么争论:一是将“是节然也”中的“节”释为“时”或“适”;一是将“所志于天者”以下一段中的四个“已”改作“以”,释为“因”、“由于”或引申为“根据”。但是,考查一下荀子的思想体系,再与《天论》以外的沦述加以比较,总觉得上述的解释值得商榷。 <一>释“节” 在《天论》里,“是节然也”中的“节”,杨惊曾把它释为“所遇之时命”,他是把“节”当作名词看的。在《正名》篇“节遇谓之命”,又释为“节,时也”。俞樾则认为“节,犹适也”。他把“节”当作副词了。后来注家多沿用俞说,将“节然”释作“适然”、“偶然”。 其实,《正名》篇“性伤谓之病,节遇  相似文献   

19.
六年级的儿位老师教学《船长》时,纷纷“原封不动”地借用仲剑峰老师的教案。仲老师的《船长》确实是个成功课例,但是否能“原封不动”地借用?即使我们撇开学生的不同、执教者的差异,这个课例本身难道就没有可叩问之处?肯定不是这样的。下面摘录仲老师的两个教学片断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有些课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这是武凤霞老师的《船长》一课给我的第一个直接而真切的感受。小学太需要这样的课堂了!但是,我却听到个别老师这样说:拿我们新疆克拉玛依的那场大火与国外的这场救险比较,这不是在揭我们自身的伤疤吗?恰恰是这种不和谐的声音,使我们更有理由为武老师的这一节课叫好!唤醒沉睡的灵魂《船长》一课,如果仅仅满足于字词教学,像“薄雾“”船舷“”剖开“”顷刻间“”呼号“”嘈杂”等,其实不消说武老师,很普通的教师都可完成,但对“船长“”责任“”英雄”等词语的解读,可能就不是我们翻看字典所能够做到的了。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