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英汉词典上“cable”一词的译义很多,在电工电子专业书上多作“电缆”用。近年来“光缆”普及应用,很多外文书上把“光缆”也简化写成“ca-ble”了,例如美国前年出版的一本“电工手册”就有下面的一个图例。FIGURE11.6Optical data transmission.在我国近年出版的一些英汉专业词典上,对于“cable”一词是否也可译为“光缆”,有不少的争议,有的作者认为绝不能译为“光缆”。前几天我到周光地先生家里去做客,请教了这个字的译义。先生说,这个字比较简单,用在图表上也方便,译成中文就要注意了,传输光的线路当然就要译成“光缆”,不然就出…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有个“三味书屋”。它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读书的地方。那么,何为“三味”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经典史记味如吃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刊物上常引用“知识爆炸”一词,现在有人说,这个词儿应为“知识激增”。提出这个看法的人,是华中工学院名誉院长朱九思。现将1986年1月20日《文汇报》上所登朱九思先生谈话原文转载如下,以供研讨。  相似文献   

4.
歌德慧语录     
从歌德的部分诗文里挑选了一些警句和格言,冠以“歌德慧语”这个总称。须要声明的是:这个精致优雅而又涵盖深广的称呼,它的“发明权”原本属于钱钟书先生。诗人兼哲人的歌德,不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作品里,都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睿智又多彩、多姿的警句佳言,窃以为用“慧语”一词总称它们,真是再恰当不过。感谢《出版广角》的主编刘硕良先生指定我干这份差事,使我在挑选  相似文献   

5.
三味是从“三味书屋”说起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过描述.到绍兴旅游过的人,必定到“三味书屋”一看.其实,她就是鲁迅小时读的那间私塾之所在,私塾的主人寿镜吾老先生在书屋里挂了一匾,上书“三味书屋”,据说是清嘉庆时书法家梁山舟所书.“三味”益指读书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i音西)醢(hǎi音海)(调料).那个时代,读书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享受,因此许多读书人模仿着将自己的卧室也名之曰;“三味庐”、“三味居”的.蔚为景观.  相似文献   

6.
罗琤 《图书馆杂志》2003,22(9):76-78
本文就章太炎先生别号“末底”略作考释,追溯了“末底”一词的梵文原意,及其在中土的流传情况,并就《汉语大词典》对此词的解释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现场·声音     
曾向一位智者讨教他对好新闻照片的见解,他提到了相当有意思的两个词:现场、声音。“现场”这个词,人们都熟悉和理解,但真正地要让照片传达强烈的“现场感”,决非易事;而把“声音”这个词用在照片上,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我们不妨用“现场”和“声音”这两个词,去“检阅”一张精彩的新闻图片。  相似文献   

8.
在一些新闻传播媒介中,常出现“发赃”这个词儿,报道某公安机关召开“发赃大会”,向“受害者发还赃物”等等。据说,“发赃”这个词已经在社会上沿用了好多年。查阅词典,“赃物”这个词的注脚是“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我认为,使用“赃物”这个词时总离不开它所依附的对象,即违法犯罪分子。严格地说,“赃物”仅仅是对犯罪分子而言的。例如,某骑车人被窃一辆自行车后报告公  相似文献   

9.
今年1月12,《哈尔滨日报》社会时空版中有一篇题为《见钱眼开报假案,姐妹沉瀣同犯法》的文章。乍看这个题目没什么问题,但细一品味就会发现,作者为了题目的工整,而把“沆瀣一气”这个成语中“沆瀣”一词拿出来单用,结果造成了错误。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中记载:唐朝有一考生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考官崔沆因与崔瀣同宗而故意取中他。故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后来“沆瀣一气”便用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而“沆  相似文献   

10.
“决定性瞬间”一词,是来自十七世纪法国神学上的一则条文。原文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看一个决定性的瞬间”。1951年,法国著名的摄影家亨利·卡特·布列松,在出版他的摄影专著《抓取的形象》一书的前言里,引用了法国德·瑞茨红衣主教的这句话。美国出版家狄克·西蒙,在出版布列松这本书的英文版时,他挑选了“决定性瞬间”这个词,并以它作为书的标题。现在,在新闻摄影中,“决定性瞬间”这个词已经成为大家极为熟悉的,甚至被用滥了的词了。在卡特·布列松的序言里,他并没有给这个词下确切的定义,他  相似文献   

11.
在一些企业报中,目前存在着这样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公文味”浓,“新闻味”淡,看了令人头痛。我觉得有必要研究,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所谓“公文味”浓,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报纸公文化。企业做个决定,要在厂报上摘发;下个通  相似文献   

12.
我常以为,要看一位学者,关注其人往往比其学更有意味.这让我想起了已故词学名家唐圭璋先生.唐圭璋先生被称为“词林宗师”、“学界泰斗”、“词坛耆宿”,其学问、建树,有目共睹,特别是他的《全宋词》,举一人之力,积十年之功,更是永远嘉惠学林.  相似文献   

13.
吕叔湘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札记叫《反义动词》(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语文杂记》),其中谈到:“口语里只一个词,借进借出都叫‘借’,古汉语里‘借’和‘贷’都是既可以进,也可以出。”一般动词动作主体与动作对象都比较明确,比如“张三打李四一巴掌”,“李四给张三10元钱”、“张三喝李四一顿酒”,这些话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是“借”这个词很怪,单说“张三借李四10元钱”,听的人不知道是张三欠李四,还是李四欠张三,弄不明白。非得说“张三借给李四10元钱”,“李四从张三那儿借了10元钱”才能明白。其实,除了吕叔湘先生说的“借”之外,现代汉语中还有几个这类词,比如“租”“赊”。“张三租李四房  相似文献   

14.
以诺 《东南传播》2010,(8):I0001-I0001
汉文化,我们习惯了说“博大精深”,其实说多了,我们对这个词反而没有什么样的切身感受。而往往在日常生活中偶尔发现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词其实有着更深的含义时,这个博大精深的感受才会凸显出来。比如“明天”这个词。  相似文献   

15.
“舆论监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舆论监督”这个词使用频率高了起来。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朱基视察中央电视台,和《焦点访谈》栏目组成员座谈,给了他们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四句话对新闻工作者是个巨大鼓舞。而后,“舆论监督”这个词组在报刊上、在电视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了起来。笔者也想趁这个热乎劲,将“舆论监督”一词考证一番,将它的来历弄弄清楚。说起“舆论”和“舆论监督”,不能不追溯到梁启超。因为在梁启超之前,尚无“舆论”一词的组合。在中国古汉语里,舆的本意是车厢,因即指车。《老子》:“虽有车舆,无所乘之。…  相似文献   

16.
朱允 《编辑之友》2008,(2):90-91
新世纪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李屹之主编的《咬文嚼字全集》是一本很好的书。此书对容易混淆的字词能咬出“缝”来,而“嚼”出了异同之味,引导读者准确理解而使用,堪称读者的得力助手。本书辨析了大量容易混淆的字、词,容易读错的字、词、成语、姓名、地名和容易用错的词。  相似文献   

17.
“牺惶”这个词流行于西北一带,是一种口语而没有书面语。朋友们在一起聊天儿,都说这个词有味道。我请教了语言专家,他们说,这个词是古汉语,西北一带交通闭塞,至今仍有许多古汉语的遗留,字典都查不出来。  相似文献   

18.
英语里的“天堂”一词,来自古希腊的payadeisos,而这个词又来自古波斯文pairidaeza,意思就是“豪华的花园”。  相似文献   

19.
从书名谈起“百科全书”这个词很古老,百科全书这种书也很古老。两者大概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它们结合在一起却是很多年以后的事。古希腊文中,“百科全书”是Enkynios和Paideia两个词合成的,原意是“普通教育”。后来写成英是Encyclopae-dia。把这个词分解成三段:en是“在…之中”,cycle是“圆圈”  相似文献   

20.
苗棣先生将书名定为《电视艺术哲学》而不是《电视美学》就已经向读者暗示了他对于“艺术”与“美”这组范畴间关系的态度。在引言中,他就引用了赫伯特·理德关于“艺术”与“美”分离的一段论述,指出了“艺术通常是件不美的东西”,并由此引发了全部的引言部分。给电视一个说法,有效地将电视艺术学与电视美学分离开讨论。同时,作者又在引言部分指出了通常对于“艺术”这个概念理解上的模糊性和狭隘性,又区分开了“艺术”与“高雅艺术”这组极易被人混用的概念,这就剥下了“艺术”一词金光闪闪的外衣,还其本质。作者立足于这两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