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侦查、检察机关因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而天然的在刑事诉讼中处于强势地位,一定程度上导致被追诉人在刑事诉讼中地位不平等的现象发生,而未成年被追诉人由于自身心智上的原因以及家庭环境问题,更容易受到诉讼地位不平等的影响。"有效辩护"原则能有效的维护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使被追诉人的辩护权得到合理有效的行使。本文根据我国刑事辩护存在的问题,提出该原则在我国刑事裁判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颖 《江汉学术》2023,(2):55-66
被追诉人的认罪撤回权是指,被追诉人在认罪认罚之后,由于反悔或者其他原因,推翻先前认罪认罚的内容并要求公安司法机关对案件重新做出处理的行为。为了保障被追诉人“不得自证其罪的权利”,鼓励被追诉人认罪认罚,并能够作出真正自愿的认罪,立法应当明确赋予被追诉人认罪撤回权。口供是认罪的概念核,认罪的证据性后果是获得被追诉人的口供,程序性后果是对案件进行繁简分流。一审判决前,被追诉人可以无理由或以任何理由,以书面形式行使认罪撤回权。被追诉人行使该权利的,在程序方面,应当根据不同的诉讼阶段建立相应的程序转化机制;在证据方面,认罪认罚具结书失效,被追诉人先前的有罪供述、认罪后作出的陈述以及依据有罪供述收集的其他证据应当一律排除,其中依据有罪供述收集的其他证据在三种例外情形下可以采纳。  相似文献   

3.
被追诉人反悔权的行使是保障其认罪认罚自愿性的应有之义。为了防止被追诉人滥用反悔权,要从源头就保障被追诉人的自愿性。为了兼顾诉讼效率,可以对被追诉人上诉权的行使加以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在认罪认罚案件中,控辩双方的较量主要集中于审前阶段,律师如何从被追诉人的角度出发,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与被追诉人充分协商以实现有效辩护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针对有效辩护面临的障碍,通过明确有效辩护的标准、完善值班律师制度、保障控辩双方实质性的平等协商、增强被追诉人权利意识、完善无效辩护审查救济机制等途径,律师才能实现有效辩护,从而保证量刑建议的合理性,保证被追诉人认罪认罚的自愿性、明智性。  相似文献   

5.
论诚实信用原则及其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道德准则,同时又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法律规则。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理论中被称为"帝王条款"和"最高行为准则",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这就以法律的明文规定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在我国民法中的地位。本文在借鉴我国法学界对诚实信用原则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理论问题及其如何在具体司法实践中的适用等进一步加以阐述与探讨,以期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完善与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严格责任原则被认为是国际反兴奋剂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一,但这一原则适用以来,其适用的过于严苛也颇受质疑。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国际反兴奋剂法律解释和适用过程中正在出现的对严格责任原则的适当矫正趋势,这其中,相称性原则的适用尤其值得关注。这一原则的适度适用,体现了实现清白体育的目标与保护运动员个人权利,惩戒性法律报应主义与功利主义价值的平衡。但文章结论也指出,这一原则最终要成为一项反兴奋剂基本法律适用原则还将取决于反兴奋剂技术和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十七年文学中,"我者"越来越脱离具体的感性描写,日益被"他者"——权威意识形态整合、规训,成为抽象化符号化的"我者"。十七年文学中的"我者"是在时代、阶级、政党的召唤下进行执政党对自我的设计和认同,是一种"想象中的自我描绘"。本文从人与历史、人与家族的关系两方面分析十七年文学是如何对"阶级意识"这一主体意识进行建构的。  相似文献   

8.
特定原则是引渡的基本原则之一,特定原则要求被引渡人不因引渡请求以外的犯罪被审判或执行刑罚,对于被请求引渡人的人权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引渡特定原则的内涵进行界定,解释其排除适用的例外情况,并分析引渡制度中特定原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刑事辩护率低迷是困扰我国刑事诉讼的问题之一.在当前司法改革形势下,为突显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司法公正等目标,刑事辩护亟需改革,由有限辩护向普遍辩护迈进.然而,普遍辩护与诉讼效率和有效辩护短期内可能产生的冲突,以及良好辩护环境和制度保障的缺失是推进普遍辩护进程中的障碍.从刑事案件类型化下的差异辩护、被追诉人自主辩护及制度构建等方面寻求解决之道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世界经济跌宕起伏的时期,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主要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在我国经济领域的传导蔓延这一情事变化引发的相关诉讼,提出解决合同履行问题的方法。首先从情势变更的概念、法律依据和理论基础入手,论证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条件和适用效力,指出了金融危机下情势变更原则的法律价值和法律适用,最后论述了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交强险对于本车人员及被保险人的损害是拒赔的,而交强险条款中的被保险人是指投保人及其允许的合法驾驶人。但是对于驾驶人下车后受到本车的伤害是否能够获得保险理赔,一直存在着争议。一种观点认为驾驶人离开车辆后就应当被当做第三者,保险公司应当理赔。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驾驶人作为车辆的控制人,短暂下车后并不改变其作为车辆驾驶人的角色,保险公司可以拒赔。笔者认为,此类案件争议焦点实际上在于"驾驶人"这个概念的解释,同时对于交强险中相关概念及条款的解释不应当简单地适用不利解释原则做出对保险人不利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国际人权主义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刑事司法领域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护问题日渐受到重视。然而我国虽然在法律层面对其进行了保障,但是,在实践中被追诉人的权利就容易受到不法侵害而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刑事司法领域没有真正确立无罪推定原则,没有对沉默权进行明确地规定,以及传统的旧的刑事司法思想观念的不良影响等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3.
决议在股东参与管理公司的基本途径,并且决定的事项往往是涉及公司及股东重大利益的。决议是多数人同意或多数资本的人同意就生效,那些少数人或持有小额股份的人的意见就不能采纳,也不能实现,甚至是决议的所采纳的意见与他们的意见完全不同。他们所实施的行为属于法律行为,而法律行为要求行为人意思自治,然后在决议中,这些人的意思是得不到实现的,这是否意味着股东会决议这一法律行为是不适用意思自治呢?本文认为决议是仍然适用意思自治原则,视为推定意思自治。而拒绝签字的股东的意思不自治视为该原则的例外。  相似文献   

14.
最密切联系原则与适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密切联系原则是冲突法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在各国立法及其实践中普遍确立和运用的一种法律适用的重要原则。其实质在于软化连接点,增强法律适用的灵活性,从而实现法律实质正义,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其局限性是造成法律规则的不确定,给予法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我国在立法上确定了这一原则,但对这一原则的运用标准不够具体,在今后的理论与实践中应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是民主的一般原则,是民主的本质特征和重要标志,有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具有局限性,不是在任何领域都可以适用的,如在行政决策领域适用的是行政首长制。任何原则都有自己适用的"度",为了更好地发挥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作用,要把握好"度",正确处理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与行政首长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刺破公司面纱制度"起源于美国,这一制度在大陆法系被称之为"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我国<公司法>第20条和第64条分别是否认司法人人格原则在有限责任公司和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具体规定,但是随着新的问题的出现,股东利用公司来逃避债务时,单纯运用人格否认制度是不够的,此时就产生了逆向法人人格否定制度.通过对该制度的内涵和产生基...  相似文献   

17.
《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的第二条规定了渎职罪罪名适用的原则,简单的可以概括为"特殊罪名优先,普通罪名兜底",第三条规定了渎职并受贿的数罪并罚。这两个规定有的同志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原则,事实并不这么简单。这里事实上明确了两个渎职罪的两个法律适用原有限制的"普通法兜底"和有限制的牵连犯的数罪并罚(限于渎职并受贿)。  相似文献   

18.
死刑复核程序是对死刑案件被追诉人设置的一个特殊的救济程序,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死刑复核程序作出了修改,使死刑复核程序呈现了诉讼化的倾向,但是对于死刑复核程序中的律师辩护没有过多涉及,因此有必要在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强制辩护制度的基础上,在死刑复核程序中构建强制辩护制度,以使辩护人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真正发挥作用,实现死刑复核程序权利救济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程序性辩护是随着人们对程序正义的深入肯定与认识而被日趋重视的一种“积极的”、“进攻式”的辩护形态。本文分述了程序性辩护的概念、内容、意义、保障措施,指出其不仅可以促使辩护成功,督促追诉机关依法执法,同时还彰显了程序正义,保护了被追诉者的宪法性权利,并根据我国司法实践的现状提出程序性辩护的有效实施还有赖于各种保障措施的完善,这主要包括我国控、辩、审三方诉讼构造的重构、相关立法缺失的完善以及律师辩护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不知是巧合还是可以,在杨·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小说里,凡受到"饥饿"胁迫的人物,均因遵从或违背了会话交际中的"合作原则",最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可以归结为作者对"人性"在饥饿的生存情境下的"善恶"伦理思考,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