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俏 《华章》2007,(3):100-100
不当得利是债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功能在于矫正无法律原因而导致的利益变动,其制度价值在于追求公平正义.目前我国正在制定民法典,为了构建完善、科学的不当得利制度规范,必须对不当得利制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本文从我国实际出发,对不当得利制度的构成要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完善提出了立法建议和构想.  相似文献   

2.
曹景运 《早期教育》2009,(10):33-33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或者合同的根据,因他人财产受到损失而使自己获得利益的法律事实。在日益广泛的经济事务中.幼儿园往往是合同当事人一方,也有可能成为不当得利之债的当事人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和合同之债请求权发生竞合时,当事人可以提起不当得利之诉,也可以提起合同之债请求权之诉。在司法实践中,应当着眼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及其请求的合法性。对于当事人的选择,法律应予尊重和保护。  相似文献   

4.
不当得利制度作为债发生的原因的一项重要制度,对规范人们的利益行为、维护公平原则有重大意义。然而我国目前对不当得利制度的规定非常的单薄,因此有必要加强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理论和实务研究。本文试从比较我国不当得利制度与美国UNJUST ENRICHMENT的创设原理与司法实践中的相似与区别,分析我国不当得利制度。  相似文献   

5.
请求权是指当事人依据某种法律规范,向对方当事人得以主张的权利。请求权基础是指可供一方当事人得以向他方当事人有所主张的法律规范。请求权得以主张是基于法律规定,而同一法律事实在同一当事人之间依据不同法律规范可以产生两个以上请求权,但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中之一,这就产生请求权的竟合问题。不当得利作为一种能够引起债发生的法律事实,可以产生不当得利请求权,这种请求权可以与其他请求权产生竞合,如所有权返还请求权、合同履行请求权等。本文试图从一实例出发,探讨不当得利和违约请求权能否产生竞合、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产生竞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不当得利作为民法领域里最为古老的制度之一,其在现代民法社会里的价值常常被学者和立法者忽略。然其内在制度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一套详实严谨操作性强的不当得利制度不仅有利于发挥民法中物法、债法的功用,更能监督侵权法的适用。我国不当得利制度内容匮乏,理论基础和功能定位偏差,其制度价值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在未来构建我国不当得利制度时,首先应明确其制度基础及功能,其次应当充分肯定不当得利制度的独立性,然后详细构建其法律事实和法律效果,以使不当得利制度真正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不当得利的返还范围的规定和认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当得利这一法律关系的实现程度。而不当得利的返还范围是与受益人的主观状态密切相关的,体现的是法律对受益人取得利益这一事实的评价。因此返还范围的确定应当认真考察受益人的主观状态。  相似文献   

8.
民法学(下)的内容是民法学教材的第三编至第七编的内容,它主要分述了民法学的各具体民事权利,是民法学的重要内容。 第十五章 债权概述 本章应着重掌握债的概念、特征。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掌握债根据不同的标准所进行的分类及其概念。了解债的发生根据,及债可因合同、单方法律行为、侵权行为、不当得利、无因管理和其他情况而发生。着重掌握债的担保的概念和特点,掌  相似文献   

9.
民法学(二)的内容是民法学教材的第三编至第七编的内容,它主要分述了民法学的各具体民事权利,是民法学的重要内容。第十五章债权概述本章应着重掌握债的概念、特征。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掌握债根据不同的标准所进行的分类及其概念。了解债的发生根据,及债可因合同、单方法律行为、侵权行为、不当得利、无因管理和其他情况  相似文献   

10.
自从1937年<返还请求权法重述>中将不当得利(unjuust enrichment)作为界定返还(restitution)的依据并首次提出返还请求权法以来,建立统一、独立的返还请求权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得到了英美法理论界的重视,并在1991年获得英国司法判例的承认.于是一个独立的、调整不当得利的请求权基础建立了起来,并与合同法、侵权法共同构成了英美债法中的三大支柱.从unjust enrichment的产生和渊源人手,通过对此制度与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对这个传统领域加以研究,可以从比较法的角度给我国的不当得利制度以较多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