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2012年度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的数据为基础,阐述我国实体书店的生存现状,分析实体书店衰落的原因,以数据论证渠道对书店的影响以及实体书店存在的必要性,并从国家政策和营销渠道角度对拯救实体书店的措施进行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2.
刘敏  郝景江 《出版科学》2015,23(1):77-80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阅读和网络书店对实体书店产生较大的冲击力.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介,为实体书店成功转型助威助力.本文结合实体书店的生存现状,分析微信营销的内涵与核心优势,对实体书店微信营销运营模式进行探究,并针对实体书店微信营销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钟倩 《出版广角》2021,(15):79-81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冲击实体书店的经营,并且放大了实体书店的困境.文章以5家实体书店的352次直播活动为研究对象,对实体书店的直播营销进行解读,认为在实体书店的未来转型中,私域流量营销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向.实体书店应构建营销矩阵,形成书店私域流量池,开发知识付费产品,促进自身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兴媒体与移动电商的迅猛发展,给实体书店带来诸多挑战,也为实体书店的品牌构建和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单向街书店作为实体书店成功转型的代表之一,它不仅利用新媒体进行了出版品牌与理念的宣传,还有效地实现了全媒体的营销并获得成功.文章以单向街书店为例,对其品牌构建的手段以及新媒体营销模式进行探析,以期对当前实体书店的新媒体营销和出版品牌的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新零售通过改良传统零售方式,打破了线上与线下的渠道边界.新零售聚焦于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各个环节,逐步应用于餐饮、娱乐、教育、住宿等各行各业,给消费者带来更便捷、更丰富的消费体验.长期以来,实体书店面临着经营成本上升、图书电商兴起以及数字阅读转型等现实困境,尽管大部分实体书店在经营模式、书店职能、场景空间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但整体发展水平仍相对滞后.文章通过引入新零售概念,分析新零售业态下实体书店的营销环境和营销策略,为实体书店更好地满足目标读者、提升商业价值、承担公共服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芳  李璇 《新闻世界》2012,(4):182-183
本文针对国内实体书店发展不景气的现象,通过国外已有的"咖啡馆书店"的营销案例,为我国实体书店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该文着重分析了国内传统型书店转型为专业性、实体书店与网络售卖三位一体的新型书吧的特有优势和可能性,为书吧提供了地址选定、装修风格、受众分析、功能定位、营销方式。并就书吧经营可能出现的诸如图书更新速度、图书维护、市场竞争、收益率、知名度的扩大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以期传统书店通过转型重新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7.
2023年,我国图书市场整体回暖。面对短视频等新媒体生态,打造线上线下双循环渠道,形成融合营销的多元模式,成为出版机构营销运营的标准配置。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线下渠道持续升温,实体书店从图书卖场转型文化服务,书展和市集主打体验经济与文化狂欢,力图为读者带来更好阅读体验。内部营销理念上,IP跨域运营和私域流量打造,进一步成为出版机构的核心诉求。  相似文献   

8.
陈宇晴 《今传媒》2020,28(5):101-103
随着网络书店的发展和阅读习惯的改变,实体书店面临巨大挑战。改善营销策略成为实体书店突破经营困境的关键一环。本文在分析实体书店经营现状的基础上,结合4C理论,从消费者需求策略、成本策略、便利性策略、沟通策略四个部分出发,为实体书店营销方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阅读、网络售书大行其道,这些都在挤压着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为此,实体书店纷纷向多业态发展、特色化经营、延伸产业链、社群化营销等方面转型,并通过提高服务品质、丰富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链条,给读者以最优的阅读体验,实现了消费群体的存量深挖掘、增量大提升,实体书店经济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相似文献   

10.
2014年之后的实体书业市场开始回暖,但实体书店营销仍困难重重,在新的消费环境下,传统的消费者购买决策已经不再适用.本文分析了实体书店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变化,据此提出实体书店营销策略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购书,实体书店经营面临着严峻挑战。文章着重分析了在网络条件下实体书店的优劣势、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消费者的新需求和消费心理的新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改善实体书店营销策略的途径和方法,力求为实体书店制定具有可行性的营销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刘锐 《出版科学》2022,(4):59-66
基于SIVA营销组合理论研究英美独立书店经营创新,可以发现,其善于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和变化,与之建立一对一的良好品牌沟通对话机会,帮助其缩短决策路径,快速到达入口。面对网络书店的冲击,英美独立书店曾经一度衰落,然而经过一系列调整和变革,近年来其数量和规模奇迹般地出现“触底反弹”。具体包括:洞察消费痛点,探索解决问题方案;链接资源主体,完成信息触点构建;彰显溢出效应,创造共享立体价值;缩短营销半径,打造优质用户体验。英美独立书店经营创新对于我国实体书店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颜值和"书店+"的复合式经营是当下实体书店的主流模式,该模式中的体验设计缺乏鲜明主题和创新,附着了浓厚的商业色彩,淡化了实体书店的复合文化空间功能,故无法解决顾客忠诚度降低、利润率下滑的现实问题.通过对实体书店的体验进行微观考察,发现体验在构建消费者和书店的强连接关系时逐渐式微,从组织认同的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国外实体书店运营的典型案例,提出中国实体书店的"重做"模式.以实体书店良好的形象诉求、独特的价值诉求和经营行为为着眼点,实现从总体战略到职能战略自上而下的整体性"重做".  相似文献   

14.
开展会员营销,提供会员服务,是实体书店重要的营销手段.本研究基于会员营销理论,分析实体书店核心价值的改变、实体书店消费者需求的底层逻辑的改变以及科技发展为会员服务的赋能等,探讨当前实体书店会员服务模式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从会员服务设计理念的转换、会员服务内容的设计改造、会员服务方式的优化升级、会员服务商业价值的再认知...  相似文献   

15.
雷蕾  李黎 《中国出版》2023,(1):10-15
元宇宙概念的兴起激发了出版业关于未来图景的诸多想象。实体书店、出版社、数字阅读平台等纷纷提出建设元宇宙书店的设想。元宇宙书店是以出版业的资源禀赋、数字化转型的多年积累、元宇宙的技术逻辑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虚拟空间;该空间由公共空间、书中世界以及个人空间叠加而成,融合了网上书店的便捷性与实体书店的沉浸感,也成就了用户在虚拟空间里的任意流动。用户以数字化身在元宇宙空间里活动,理想自我构建与沉浸式体验都将对现有的阅读活动、知识获取以及文化传承产生深远影响;书店营销传播的直面对象也从消费者转向消费者的数字化身,营销方式与效果势必因数字化身的中介而发生改变;数字虚拟人的创建也为元宇宙书店中的阅读、社交与营销活动注入了新的角色与功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网红书店的崛起,我国大型实体书店开始采用场景空间营造、线上线下营销和"书店+"多元化业态等运营模式,转型成为知识休闲综合体.文章以湖北省外文书店为例,针对大型实体书店在转型过程中易出现的定位同质化、服务浅表化和业务离散化等问题,提出理念差异化、服务精细化和夯实核心业务等知识休闲综合体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17.
王莹 《编辑之友》2021,(3):30-34
疫情放大了实体书店的困境,将图书消费的全部环节推向网络社群平台,实体书店和用户对网络社群的功能诉求急剧升级.后疫情时代,优化社群生态成为实体书店再次转型升级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文章梳理了网络社群从营销工具到营销模式再到商业模式的发展演化历程,基于网络社群作为一种商业模式的理论前提,探析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实体书店的网络社群运营现状,从社群关系、链接模式、价值共创和内容黏性四个维度,提出了后疫情时代实体书店社群生态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18.
紧随亚马逊书店之后,我国图书电商当当网从线上走到线下,开设了第一家O+O实体书店,迈出了"3年内开设1000家实体书店"计划的第一步.当当网开设实体书店的模式创新主要有四点:一是兼顾各方利益,降低成本;二是应用大数据,打造智慧书店;三是紧抓文化体验,保持书店功能的多元化;四是延伸产业链,发展以书业为核心的"大文创"产业.以亚马逊、当当网为代表的电商企业开设实体书店的行为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但又给实体书店业甚至整个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实体书店"线上热"的"冷思考",结合我国书店的优秀案例,探讨后疫情时代实体书店的破局之道.认为书店必须认清自身的核心价值与优势,促进线下线上双轨道的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打造现实场景与虚拟场景互动共生的融合场景.具体来讲,实体书店应借助社交氛围渲染关系营销场景,依托用户打造技术购物场景,整合空...  相似文献   

20.
电子商务的触角几乎介入了各种领域,而网购无与伦比的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使得实体书店的市场份额被大量侵吞,实体书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网络时代实体书店如何保持竞争力?体验经济的炙手可热,为书店提供了一条特色化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