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饭事》呈现近期官场小说以小驭大、洞幽烛微的特点和官场的普遍乱象。它设置了一个隐喻反讽和隐形结构。首先,以饭事隐喻革命正义属性的溃败,揭示了官场权术思维的全面渗透对革命/政治的戕害,真实映照出当前大众的政治文化心理。将革命通约为吃饭,不啻是对某些现实的讽刺。其次,在廉模范的闪亮登场和衰变递减中,暴露了不为人知的贪腐和惨烈的官场斗争。这种肯定/否定、看/被看的隐形结构,既表明民众对腐败的痛恨,更展示了对反腐的热切期盼。文本强烈的间离效果给读者极大的反思空间。  相似文献   

2.
中华苏维埃政府曾被号称为"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中央苏区时期,反腐败斗争取得卓越的成绩与舆论监督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在充分发挥自身功效的过程中,体现了以下鲜明的特点:内容丰富、语言通俗;发行量最多、影响力最大;鼓励与批评相结合;党和政府的支持与保护;群众的积极参与;公开署名;及时公布处理结果等。  相似文献   

3.
“风闻言事”作为中国古代监察官员都有的一项特殊权力,从晋至清一直传承相沿。但其实施状况在各代并不相同。在清代,“风闻言事”发生了重大转变,清前期鼓励,中期限制,后期则绝对禁止,这一行使了过千年的制度终至尽头。  相似文献   

4.
《民报》学人认为政治自由要通过政治革命来实现,即颠覆专制而为民主立宪。在寻求革命力量上,《民报》学人宣扬平民主义,认为要通过平民革命建立国民政府。然而,他们认为平民可以比较容易地推翻一个政权,却难以建立一个现代自由国家,所以主张通过军政、训政再到宪政。  相似文献   

5.
《五行志》是中国古代正史的重要内容,《五行志》的“序”概括了史家修撰的旨趣和意图,是我们认识《五行志》演变脉络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从班固开创《五行志》到宋初,历代《五行志》都记载了大量灾异和事应,并作出解释,以此劝诫帝王。宋以后的《五行志》成为灾害物异的汇编,不再记录事应,对灾异的感应要靠帝王自己去领悟了。  相似文献   

6.
以逻辑的民族性为中心,冯友兰的民族观实现了两个统一:一是民族的同一性与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统一;二是民族复兴、社会变革的必然性与从国情出发的必要性的统一。冯友兰的民族观,既回应了近代以来的民族性、国民性批判,澄清了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也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和社会变革做出了理性的说明,指出了发展的方向与道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冯友兰的民族观必将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以事为本的课程理论》是杨道字博士在北京师范大学做博士后期间所撰写的一部学术专著。杨博士在杜威和陶行知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中发现了已初见端倪的“以事为本的课程思想”:教育以人为本,人以事为本,课程即是“事”的世界,让人在“事”的世界中通过学习做事而不断地生成自我,不断地学会“成己”与“成物”。  相似文献   

8.
澳门近代文学的起点可以界定在19世纪40年代,下限可以界定在20世纪40年代末。20世纪30年代开始,澳门近代小说在时局动荡的背景下走向繁荣,从《华侨报》早期刊载的小说可见,1937—1947年的10年间,澳门近代小说在语言形式和题材内容方面开始了小说文体的近代转型。主要表现在小说语言由文言向现代白话转变,题材内容由旧式言情、侠侣小说向艳情、侦探、恐怖、战争转变,关注现实的小说增多。彼时,还开启了澳门本土题材小说的创作尝试。《华侨报》所载小说文体的近代化变革趋势对认识澳门近代小说的发展较具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儒家礼治传统中,衣冠往往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是儒家“生活政治”得以落实的重要载体.日常生活的衣冠可以作为维护秩序与等级的工吴,承载和传递政治价值与政治信息,成为表达政治情感和政治认同的工具.传统社会的人们,尤其是具有政治身份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必须要接受衣冠礼议的规训从而成为符合礼仪传统的知礼之士,衣冠制度也因此成为政治事务.传统衣冠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心灵自由、妨碍了人们对于身份平等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才学小说“讲故事”,但又不仅仅“讲故事”,有时甚至“故事”让位于“学问”,其小说观念偏于“子部”传统.才学小说善于铺张写物,多用“透顶之法”,与赋体文学颇为接近.才学小说的表现手法,与乾嘉汉学的两个路径遥相呼应.以学术的思路写通俗小说,不失为一种别致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史记》、《汉书》都是以写人为中心的传记文学作品,二书写人的总方法就是以事写人。就此而言,《史记》、《汉书)中典型篇章,不相上下,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主流文学谱系中,赵树理的文学史地位经历了从“赵树理方向”到逐渐边缘化的过程。“农村题材小说”主要指20世纪40—70年代一种以农村阶级斗争、敌对斗争、路线之争为题材,具有主流政治色彩的小说样式。作为被批判的典型作品,赵树理最后一部小说《卖烟叶》是主流农村题材小说的“元小说”和“反叙述”,小说中源于民间的“说故事”叙述模式和写实精神也意味着赵树理对主流农村题材小说形式与内容的潜在颠覆,这构成赵树理被主流文学边缘化的重要内因。因此,赵树理作为新文学主流乡村书写由“乡土小说”向“农村题材小说”转型的重要作家,其写实主义的“民间”色彩蕴含着竹内好所言的“新颖”性,从而沟通并超越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13.
饮食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能体现和反映社会政治情况。在《礼记》所记载的饮食之道里,"吃还是不吃""给谁吃""吃什么""怎么吃"等日常问题,关涉了政治认同、身份等级、权力秩序以及社会公共交往活动等政治问题。饮食之道中体现的权力及等级秩序,反映了儒家的生活政治,即将政治价值和等级观念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又通过日常生活来巩固和强化那些保障政治权力运行所必须的价值与秩序。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无疑是一部重要著作。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充分体现在《共产党宣言》中。本文以《共产党宣言》文本为基础,论述了《共产党宣言》的人本思想提出的背景、《共产党宣言》文本中体现的人本思想和《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本思想的现实意义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一部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透过《诗经》这面文学之镜,尤其是政治美刺诗、战争诗、宴饮诗,我们可以洞悉到诗经时代人们所秉持的政治观念,具体包括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尊贤重才、忠君爱国、厌战、礼乐致和等观念.  相似文献   

16.
评价梁启超、黄遵宪等人的诗界革命,可以联系他们对小说界革命的看法,他们面对两种文类革新时发言的姿态是很不一样的。在以激进的言论探讨小说界革命的同时,对诗界革命的态度却是审慎的,甚至趋向保守的。这说明不同的文类成规对美学变革有不同的制约作用。梳理和比较梁启超、黄遵宪等人面对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不同反应,可以借此更深入地反思古典成规对诗歌革新的强大牵引力。  相似文献   

17.
近代风俗画是研究女性生活珍贵的视觉史料,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女性生活形态的变化与在家庭、社会中的身份变化是近代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这在《点石斋画报》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在近代社会,由于社会的变迁导致女性生活状态的改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角色需要重新考察和审视。本文以女性视觉为切入点,通过对《点石斋画报》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来呈现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女性生活的立体画面,并进一步探讨女性主体身份与社会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迟子建的小说具有独特的叙事伦理,《空色林澡屋》是典型代表。小说落笔真实自然,揉进生命的感悟,思考社会、伦理、自然的共融,歌颂美与善。迟子建在小说创作中,以惩恶扬善、打破人性二元对立模式、尊崇个体生命和爱的力量作为伦理叙事途径,将底层写作、婚恋叙事、动物写作作为伦理叙事主题,以实现诠释生命本真、维护生命尊严、遏制恶意滋生的叙事伦理目标。  相似文献   

19.
以《庄子》寓言为中心,反思学术界对先秦“寓言小说”的追认,试图廓清以西方文艺理论视角考察中国古典小说时在本体观念和文体两方面产生的误读,并指出《庄子》对后世小说的影响更多出于中国本土小说观和子史观下的自身驱动。因此,考察《庄子》或《庄子》寓言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应重点在中国古代学术理念的语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20.
以《庄子》寓言为中心,反思学术界对先秦“寓言小说”的追认,试图廓清以西方文艺理论视角考察中国古典小说时在本体观念和文体两方面产生的误读,并指出《庄子》对后世小说的影响更多出于中国本土小说观和子史观下的自身驱动。因此,考察《庄子》或《庄子》寓言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应重点在中国古代学术理念的语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