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任何舞蹈的存在,均会受其特定的历史环境、现实环境的影响,留在舞蹈的具象上。临县伞头秧歌"扭时不唱,唱时不扭"的表演特点也不能脱离开这一规律。伞头的"歌"和伞头带领下的"舞"是临县伞头秧歌的最佳表达;伞头是承载"扭时不唱,唱时不扭"表演特点的关键人物;秧歌与宋舞之间的承启关系又进一步印证着"扭时不唱,唱时不扭"的临县伞头秧歌的渊源。  相似文献   

2.
吕梁是一个民间艺术非常丰富的地区,伞头秧歌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把当地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民歌等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黄土高原上独特的艺术门类。伞头秧歌起源于古代农村祭祀时的歌舞演出活动,它的表演,主要是“扭”和“唱”两个方面,表演形式分为“过街场子”和“小场子”两种,最显著的特点是即兴编唱,唱词要求既快又准。  相似文献   

3.
临县伞头秧歌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歌舞艺术,集民间音乐、舞蹈、戏剧、说唱于一身。临县伞头秧歌源远流长,相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探究其发展可以归结为:从"赛社""赛会"到"社火""会子"、从"跳大傩"到"祭瘟神"、从"转道场"到"踩牌子"、从祭祀中的"皂罗"到秧歌队中的"花伞"、从"阳歌"到"秧歌"、从固定的"祭歌"到即兴编唱的"秧歌"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我国晋西北伞头秧歌的发展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视角下进行研究,对晋西北伞头秧歌的起源、艺术特点以及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进行论述,对晋西北伞头秧歌的发展提出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村晋西北伞头秧歌的表演队伍;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晋西北伞头秧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晋西北伞头秧歌的创作和表演要突出"三农"主题等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秧歌是集歌、乐、舞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不同类型的秧歌表现出不同的舞蹈语言特征,也反映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态环境。鼓子秧歌和伞头秧歌是秧歌的典型代表,两者的舞蹈语言受到了各自舞蹈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动态特征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以晋西临县伞头秧歌作为个案,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探讨伞头秧歌赖以生存的民俗基础,窥一斑而见全貌,作者从"小地方、大社会"的思路出发,对临县伞头秧歌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做了细致分析,为全国的地方艺术保护工作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7.
《滁州学院学报》2016,(4):78-80
"扭秧歌"是我们对秧歌表演时的俗称,几乎所有的汉族秧歌都特别强调"扭"。胶州秧歌俗称为"扭断腰";陕北秧歌也特别强调"扭",如文鼓的表演以扭为主,重扭而轻打。东北秧歌也把扭在腰上作为最主要的风格特征之一等等。"扭"在秧歌里不仅仅是一种动势,而且集中体现了汉族秧歌独特的审美意趣。以秧歌的"扭"字为线索,追溯秧歌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分析古时缠足的发展及形成对秧歌女角的审美取向、舞蹈形态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秦晋伞头秧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珠中璀璨的一颗。对其进行保护和发展,应该采取灵活有效的途径和方式,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其它社会文明成果为传承载体或保护手段;将秦晋伞头秧歌放在一些节庆活动中进行展示,让更多的民众深入了解这一文化形式;整合地方文化力量,建立秦晋伞头秧歌保护研究基地和传习场所,培养专业传承人;借助高科技手段和经济手段,使这一文化样式得到衍生式发展;通过演出业、影视业等现代化文化事业类型,使秦晋伞头秧歌走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蒲州伞秧歌作为蓬勃发展的民间舞蹈之一,承担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亮宝”的使命,却面临文化属性缺乏、本体灵魂缺失和艺术价值单一三个缺陷,导致其难以胜任传承任务。通过解析相互间的关系,理清了蒲州伞秧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从动作结构的提取、道具含义的明晰、民众思想的继承三个方面论述蒲州伞秧歌应有的内涵,重构其体系,推动实现蒲州伞秧歌传承“亮宝”文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伞头秧歌较多接受中国古老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创作手法,具有独特的文学美感。其美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哀而不伤的和谐之美、朴实真纯的自然之美、声韵谐调的韵律之美、清新自然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1.
在汉族民间舞中,秧歌是人们最常见、最熟悉的一种,也是老百姓最喜爱,自娱性极强的歌舞形式.它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跷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扭",常常称之为扭秧歌.三道弯是扭出来的,它是一个运动的形态,是人体在扭秧歌的动作中所形成的体态曲线的流程.一般地说,这种曲线是指人体平面运动的曲线,是人体在垂直轴的基础上扭动而产生的横向拉出或折回的结果,并有一种内收和下沉感,给人以"圆"的呈现.本文就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异同做一比较.力图通过比较和分析从而更准确的把握这一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体态特征及这一体态在秧歌中的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在黑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存在着这样一种锻炼身体的项目——健身秧歌。秧歌可以说是我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俗称"扭秧歌"。传统的秧歌是"舞"的表演,动作较单一、表现形式陈旧单调、队形呆板其锻炼价值不大。而健身秧歌是对传统秧歌进行"改良"后由国家体育总局创编出来的。其特点就是活泼、生动、现实;动作简练、优美、欢快,有利于学习模仿和领会使用。  相似文献   

13.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秧歌一向以热情火爆与幽默风趣而著称,今天的东北秧歌更是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将东北人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和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明快的鼓点、独特的体态特征、鲜明的动律也是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在分析东北秧歌已有的风格特点基础上,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研究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及其随时代变化而发展的历程,分析外来文化对东北秧歌表演形式的影响。从恰到好处的节奏处理、重视挖掘生活中的根元素、适应时代的步伐与推陈出新等几个方面,研究东北秧歌的传承和发展问题,认为只有恰到好处的节奏处理、重视挖掘生活中的根元素、适应时代的步伐才能使东北秧歌的生活气息更加浓郁,从而永久地扎根于东北这片辽阔的黑土地。  相似文献   

14.
朱文娟 《考试周刊》2011,(52):226-227
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如今已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形式之一。作者根据东北秧歌"艮、俏、浪"的风格特点,从东北秧歌的体态、手巾花、扭和舞蹈教学实践四个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教学生跳好东北秧歌。  相似文献   

15.
1.什么是舞蹈?
  舞蹈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清晨,在城市的街心公园,一群群的中老年人,有的随着锣鼓点在扭"秧歌"、有的跟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跳"迪斯科",还有的人在优美的旋律中跳着自编的"健身舞";晚间,在剧场可以欣赏到舞蹈或舞剧作品的演出,也可以到舞厅或联欢会去跳交谊舞;节日期间,还可以在一些公园等旅游点举办的"游园花会"看到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如果有兴趣和需要,你还可以到各种舞蹈训练班学习芭蕾舞、民间舞、国标舞……来提高自己的舞艺。  相似文献   

16.
"舞蹈道具"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的定义是"为舞蹈表演而制作的用具,是构成舞蹈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敦煌壁画中的舞蹈道具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乐器和长绸两种类型,并通过对代表作品的举例分析,归纳、总结出敦煌壁画中的舞蹈道具在敦煌舞蹈中的运用及在运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丰富和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创新敦煌舞蹈艺术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客家民俗舞蹈形式丰富多样,舞蹈道具的种类也非常多,几乎生活中的所用物品客家人都能巧妙的应用到舞蹈表演中,如竹竿、斗笠等等。本文结合客家民俗舞蹈的特点,对舞蹈道具应用种类、方式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了舞蹈道具与舞蹈表演的关系及舞蹈道具在舞蹈表演中的应用与作用。结合以上分析对客家民俗舞蹈道具进行了整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舞蹈道具应用的看法,以促进舞蹈道具在舞蹈表演中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二贵摔跤是满族特色体育道具舞蹈,其道具应用具有坚固性,舒适轻便性、做工合理性、形象逼真性,易于携带和运输方便等特点.随着二贵摔跤的发展,其道具应用存在不足,作者就其在发型、头及头部表情、裙摆、躯体和其灵活运用.道具鞋的运用及音乐方面提出改进和改造方法,从而使二贵摔跤的表演更加完善和完羡.  相似文献   

19.
刘皓 《今日教育》2006,(11):48-48
在幼儿园舞蹈教学中常有老师抱怨幼儿学得慢,教师一遍遍讲解、示范,幼儿跟着练,往往是事倍功半。而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家长反映,幼儿独自在家翩翩起舞时,总喜欢选一些自己喜欢的小物品拿在手上表演,兴致很高,表现特别可爱。针对这些现象,我尝试着在幼儿舞蹈教学中使用一些小道具,如手花、扇子、花伞、草帽、小篮子、手帕、彩带、铃鼓等一些色彩鲜艳、富有动感的轻巧物品,这些小道具幼儿十分喜欢,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提示与建议〕这首歌曲旋律、节奏、歌词都比较简单 ,适合小班幼儿演唱 ,还可以替换歌词进行歌表演。在幼儿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词内容之后 ,教师可引导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动作一 :两手叉腰 ,转一圈 ;动作二 :蹲下身体 ,两手摸摸地 ;动作三 :坐在地上向后仰 ,表现跌跟头的样子 ) ,并逐步随音乐合拍地边唱边做动作 ,进行歌表演。接着 ,教师鼓励幼儿探索用其他的身体动作替代“摸摸地”的动作 ,如跳一跳、扭一扭、跑一跑、踏踏脚、拍拍头、摸摸脸等 ,并替换歌词随音乐合拍地边唱边做动作。为调节幼儿对最后“跌个跟头”动作的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