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认知的视角研究汉语词汇词义引申一直是词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有关转喻引申研究成果较隐喻研究少之又少,本文笔者试以转喻的视角对汉语建筑类词汇词义引申进行探索和讨论,目的旨在将建筑类词汇转喻引申得到更深入、更具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水语身体部位词通过转喻的方式可以指称人的性格、情感、情绪、思维、心理品质、判断力等,通过隐喻的相似性原则产生了数目庞大的隐喻表达式。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探讨水语身体部位词的语义延伸,水语的身体部位词通过转喻和隐喻的作用能引申出新的义项,转喻和隐喻二者是连续和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观察,现代汉语指人名词通过隐喻、转喻、转指和类推等途径产生。这是从不同角度探讨指人名词的产生,不是严格分类。其中有的是新造词专门用作指人名词,有的是原有词的词义引申,指人的义项是后起的。隐喻、转喻、转指和类推等是比较普遍的语言规律,但在现代汉语指人名词中却表现得更丰富、更有特点,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分析校园公益广告语中的隐喻和转喻的类型和特点,结合校园公益广告的语类特点,指出该类广告中隐喻以本体性隐喻(拟人隐喻和实体或物质隐喻)、转喻以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事件转喻和范畴与其特征之间的转喻)为主,隐喻和转喻的目标域不直接出现在广告语中.  相似文献   

5.
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论文通过合成空间理论,分析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映射和整合,比较隐喻和转喻在突显性上的不同,从而阐释隐喻和转喻的不同认知方式,帮助提高对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运用。  相似文献   

6.
颜色词的隐喻、转喻构词会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在中英两种不同文化语境下,通过对两种文化中的颜色词的隐喻、转喻构词进行对比,以发现它们的共性和差异,从而加深英语学习者对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苏韦 《语文知识》2013,(4):128-131
本文从汉语人体头部词入手,依次分析六个头部词的义项脉络,绘制引申脉络图,并确定各义项引申的隐喻转喻类别,同时对类别的数量进行比较,做到定性定量,最终集中探讨汉语人体头部词的隐喻认知规律,为进一步探究汉语人体词的隐喻认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本文探讨了隐喻和转喻型菜名的类型。隐喻型菜名主要分为单一隐喻和多重隐喻,转喻型菜名主要分为单一转喻和多重转喻,在菜肴命名过程中还存在隐喻和转喻的相互作用。此外,命名者在给菜肴命名时具有三种倾向性:文化选择倾向、个人体验倾向和语用倾向。  相似文献   

9.
隐喻和转喻在经历了从传统修辞学研究内容向现代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转变后,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家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是一种认知机制,是人类社会对世界事物进行整合概念化的过程。以隐喻和转喻不同的认知依据为基础,分析各自的特点,同时揭示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模式的本质特征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人类经验重要方面的情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通过对汉英悲伤情感概念的认知研究发现,汉英使用了许多共同的来源域,但同时汉英具体描述了隐喻和转喻的不同方面。隐喻和转喻不仅反映汉英的文化特征,而且分别构成了其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确定规则,对24种语言中60个基本核心词(包含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等6个词类)的义项进行统一收集、整理,对不同词类的词义引申数量、能力进行量化分析,并对词义引申特点进行归纳。结果看到,基本核心词引申数量在4左右。总体来看,动词的义项数量最多、引申能力最强,形容词、名词随后,副词、数词、代词义项较少、引申能力较弱。具体语言中各词类的引申数量排序存在区别,语言系属对基本核心词引申能力的影响较小。本文还通过隐喻、转喻的认知框架,对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互相引申的情况进行了特点归纳,通过相似性和相关性对其进行解释,对词义演变涉及的义项数量、方式等,做出了有据可依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隐喻和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和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隐喻涉及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关系,而转喻一般涉及同一个概念域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介绍其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结合隐喻和转喻产生的认知理据,对突显性在隐喻和转喻思维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情感具有基于生理变化的复杂的概念结构,这些生理变化构成了语言对其进行概念化的基础,语言表达式又通过隐喻和转喻形成表达此感情的概念结构体系.隐喻和转喻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模式,转喻经常用于"感情"范围的表达,同一感情范畴可以同时具有转喻和隐喻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而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词义引申本质上是一种隐喻现象。认知语义学研究认为,支配着一词多义意义关系的原则是语义的隐喻性。从认知的角度对"口"的本义及引申义进行分析,就得出这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通感隐喻已达成了共识:人类本能地把两个不同的感知域连接起来,并显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转喻可以揭示通感隐喻的内在动因。本文以“响亮”为例,指出转喻是通感隐喻生成的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以此来揭示转喻与隐喻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李巍 《语文知识》2008,(3):94-96
“吃饭”由“用餐”义引申出“维持生计”、“生活”义。这其间有着复杂的认知过程。文章尝试着从意象图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对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通感隐喻已达成了共识:人类本能地把两个不同的感知域连接起来,并显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转喻可以揭示通感隐喻的内在动因。文章以"响亮"为例,指出转喻是通感隐喻生成的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以此来揭示转喻与隐喻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曾容 《外国语文》2022,(2):20-30
范畴在本质上具有动态性,"动态范畴化"理论强调从动态角度对词义范畴进行历时或即时研究.词义的动态范畴化可以在语言的不同维度上得以体现.那么,词义动态范畴化的工作机制是什么呢?本文认为,隐喻、转喻与基体/侧显是词义动态范畴化的有效工作机制,并将隐喻细化为概念隐喻、范畴隐喻及语法隐喻,将转喻细化为概念转喻和语法转喻.隐喻、...  相似文献   

19.
以原型理论为指导,对“族”字词范畴原型及理据进行分析,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族”字词是通过隐喻、转喻等引申机制和连锁辐射等方式由原型发展而来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多模态隐喻是指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符号模式呈现的隐喻。政治漫画是图像和语言文字这两种符号相结合的一种视觉模态语篇,属于多模态话语;其通过图像和语言文字共同作用构建意义,创造出完整的交际事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本文探究政治漫画的概念组织结构:概念隐喻和转喻,聚焦政治漫画如何通过视觉图像和文字的互动来通过概念隐喻和转喻构建和传达创作者的思想,进而影响公众思维。对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研究可进一步揭示隐喻和转喻的动态构建及操作机制,对语言隐喻和转喻研究是一个强有力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