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现代性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无疑使文学获得了一个全新的阐释角度,同时也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阐释空间。无论是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天狗》都已经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朱力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6):114-115
《天狗》穿越时空,唤起了一代又一代中学生读者的共鸣。以往的研究多集中讨论作品的文学性,思想性,拟从《天狗》语言特色讨论她的可接受性。笔者认为《天狗》的语言极具特色:形式自由,节奏韵律完全随作者情绪变化;通篇排比,诗句多用主谓句、判断句、处置式,表达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天狗》的语言个性和句式特点,表现了五四张扬个性的时代精神,这种突出自我、强调自我的精神是中学生迫切期待的。这就是在"两极阅读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天狗》仍能被中学生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天才在中西文论中都算得上是核心的概念和范畴。郭沫若对天才问题也有着持久的关注和研究,其“天才情结”不仅指向他青年时代的理想和追求,更与其文艺主张、教育观念等紧密相连。郭沫若对天才的理解是中西合璧式的综合把握,客观科学而富有启发性,但由于天才问题的复杂性和种种历史原因,目前人们对郭沫若的天才观的理解仍处在他所批评的“赞”或“骂”的感官阶段。本文力图在中西语境下还原郭沫若的天才观。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的代表姚斯认为,期待视野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种相对确定的界限,它决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本文将结合西方接受美学中的术语"期待视野",从内容期待、结构期待以及期待视野与情境交融入手,对期待视野在影视艺术鉴赏中的运用进行阐说。  相似文献   

5.
要想把语文教学引向深入,需在教学中运用和培养高阶思维.很多学生不喜欢读《天狗》,很多教师也不喜欢教《天狗》,不喜欢的原因是他们大都浅表化地认为《天狗》是一首口号式的政治抒情诗.在重庆市第五届中学语文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高中组)中,钟卫老师执教的《天狗》获得“现代诗歌阅读”课型的一等奖第一名.课堂上,师生情绪激昂,学生的思维被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和课堂问题预设激发得十分活跃.文章就这堂课所引发的学生高阶思维活动作一些探析,以供同人参考.  相似文献   

6.
招夫养夫是一个充满人生困境的习俗。许地山与贾平凹都看到了这一习俗里隐藏的文学价值。他们对之各取所需,许地山借以画出春桃那收破烂的人间圣母的光辉,贾平凹则在其特殊的伦理与良心的扭曲中挖掘天狗们的灵魂深处的井水。对比之下,他们的写作姿态也更加地明显,许地山那现实主义的转向在贾平凹冰冷的镜底终于现出了浪漫主义的骸骨。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郭沫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解释郭沫若的“球形天才”之谜。郭沫若新诗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亢奋意识与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感伤意识极不协调,研究者历来对于这一明显的反差存而不论。如果说郭沫若的新诗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天才美”,那么,其小说创作表现出来的也便是其独特的“天才情结”。从“天才情结”的角度去解读郭沫若的身边小说,是索解郭沫若“球形天才”之谜的一个宝贵视角。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狗》在郭沫若诗集《女神》,乃至新文学中占据着不可忽略的地位。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都是新诗歌尤其是革新诗歌的典范。《女神》诗集突破了旧格套的束  相似文献   

9.
武成功 《现代语文》2006,(10):113-114
贾平凹对乡村的描写是纯粹的乡里乡气,而其情调则是诗的,用词也是简法明丽,富有古韵。他熟知家乡的民俗、民性,对家乡的描写往往能尽其精髓,清晰地绘出传统与现代互相撞击下的各色农民的心态图景。简言之,贾平凹以诗的字和情调描绘出乡村的真实的风景画和民性图,在现实主义书写中包蕴着浪漫主义情调。  相似文献   

10.
葛怡婷 《文教资料》2010,(24):73-74
在商业片大行其道、艺术片剑走偏锋的2006年,小成本低制作的《天狗》以其现实主义姿态呈现于中国影坛并获得业界的一致好评。本文主要从主题、影像风格、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与中华民族美学传统角度解读这部电影。  相似文献   

11.
实景商洛花鼓山歌电视剧《天狗》将民间故事、传统山歌花鼓艺术与原生态的自然风光紧密融合,表达了主创人员对当代生态文化的重视。实景拍摄山水风光,还原秦岭腹地商洛原生态的自然人文风情;山歌花鼓,唱响了山地民间醇厚的乡风民俗;通过民间故事演绎山里人家朴素的民间情谊。在自然环境的熏陶和民间传统的承续中养成的民间性格和精神,对于当下倡导的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郭沫若史剧的悲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1940年代的历史悲剧,是一种以历史为依托,社会为标的历史与现实同构的社会-历史悲剧,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政治色彩,但对伦理层面上道德英雄的人格创造,使之进入到对理想的人性世界的建构,不仅在现实的政治意义之外焕发出动人的美学意义,也将中国现代悲剧中的现实主流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史上,为了解杜甫生平和理解其思想,人们经常提到他的《三大礼赋》。然而真正能够体现杜甫一贯的创作风格(沉郁顿挫)的赋作当数《雕赋》与《天狗赋》。通过对二赋意象现实性与象征手法的文本表层分析以及从写作背景、文体特征、文本本身进行深层意蕴分析,可以看出《雕赋》与《天狗赋》的独创性与悲剧性。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以“经典”的方式打造新文学的传统,开明书店于1951至1952年出版了“现代作家选集”丛书。这部丛书的示范性及“经典”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当时的郭沫若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作为国家领导人以及文化战线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主将”和“向导”,他选编《郭沫若选集》时对诗集《女神》的筛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在百年新诗史上,郭沫若《女神》的浪漫主义特征是很突出的,不过客观地说,《女神》并没有完全反映西方浪漫主义的艺术精髓,它在人文理想、题材选择、情感底蕴等方面都体现着对西方浪漫主义艺术主张的误解与曲解.《女神》艺术表达上的不尽成功,提醒我们,要想在新诗中真正实现浪漫主义中国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6.
【主题导读】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在“五四”精神的激发和感召下,郭沫若大胆地在诗中创造了一位生气勃勃、热血沸腾、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和谐世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来表达摧毁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大无畏勇气,体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张扬了五四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写于1925年春的抒情长诗《瓶》,长期以来不为文学史家所重视。《瓶》所呈现出来的秀逸婉丽的艺术风格,与《女神》的雄奇豪放的艺术风格互为表里,完美地显现了郭沫若诗歌艺术的美学风采。  相似文献   

18.
伍世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是郭学研究中一部有学术力度的新作。敢为人先的崭新命题,中西诗学互动原则中以个案的思索而洞观全貌的创意,诗学与创作实践“互证”的理路,都使得该著在郭学研究中具有新的开拓意义。此外,严谨而肯綮的论证,清新朴实而流畅的语言,严谨扎实的学风也使得该著具有可读性。  相似文献   

19.
李波 《文教资料》2014,(22):5-6
《史记》中老子出关的故事引发了中外作家的创作热情。郭沫若借助历史榜样反思自己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在《柱下史入关》中,老子在沙漠中布道失败与老子自己的反思是小说中极为精彩的情节,反映郭沫若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同时给那些找不到人生出路的知识分子以精神鼓舞。郭沫若借“老子入关”给自己的漂泊之路赋予了新的意义:漂泊不意味着逃避和沉沦,在漂泊路上仍然可以寻求真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邓小平),是中国新文学奠基人之一。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当然,成就最高的是诗歌(以《女神》为代表)和历史剧(以《屈原》为代表),但散文也写得漂亮。《山茶花》是他1925年写的《小品六章》中的一章,这篇小品散文,写得很优美,很有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