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该说,审美教育首先是通过训练人的感觉器官而开始的.没有感觉器官,就不能可能获得审美感受.盲人不能欣赏绘画,聋者不能欣赏音乐.但有了正常的感觉器官,并不能说就能获得审美享受.因为审美欣赏是人的感觉器官在满足了生存的基本需要后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视觉而言,就可以分为实用的眼光和审美的眼光,我们社会的大多数人的眼光是用于实际的生活目的的,尚未能锤炼出能给自己带来充分的审美愉悦的眼光.一个只注意事件和事物的人,不可能比一个注意外界形色变化的人更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因而也不可能产生更丰富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情.因此,只有建立起与外界和谐的视觉关系,才能获得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2.
[小引] 哲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只要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就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  相似文献   

3.
从欣赏心理的角度阐述文学欣赏活动为欣赏者开拓了一片广阔的情感体验新天地。因此欣赏者应注意培养一种敏锐的情感体验能力,不断升华自我的审美趣味,丰富自己的审美感性和理性,这样在欣赏活动中便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作品中去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感受和领悟作家用审美的眼光对他们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所持的思想上、情感上的态度,从而帮助自己确定对客观世界应持的态度,使文学欣赏活动进入一个更高的新层次。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作文的过程就是对生活审美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够用审美的眼光打量生活,学会用敏感的眼去发现美,用敏慧的心去领悟美,用敏健的笔去表现美,那么学生作文就不会脱离生活,学生也就形成了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运用音响、节奏和旋律采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因而最富有感召力。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在音乐教学中对小学主进行美育,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一、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感受能刀是指审美者凭借感觉器官,从形式上去感受美的能力,它是审美情趣培养的初级阶段。一个人如果缺乏感受美的能力,就不可能有审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困此,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应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引起足够…  相似文献   

6.
懂与不懂 常听人说:“我很喜欢美术,很喜欢欣赏美术作品,可就是不懂美术,不懂得如何欣赏美术作品……”云云。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美的客观对象,同时也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主体,美的客观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关系,就构成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活动、审美习性、审美观点,从这个意义来说,可以讲,人人都懂美术,都懂得欣赏美术作品,所以高尔基说:“人,按其本性来说,就是艺术家,他无论如何处处力求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美”。  相似文献   

7.
读了几本有关教育的书籍之后,感悟颇多。我最欣赏的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其实大家做得很精彩;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原来我也可以做得很棒。”掩卷沉思,刹那间勾起了自己为人师的豪情。在教学中,如果你想激励一个学生,你就不断地对他说:“你行,你行,你真行。”那他便往往能做得比别人期望的更优秀,更卓越,慢慢地,这个学生会变得“行”起来。相反,毁掉一个学生的意志,你就不断对他说:“你不行,你不行,你真笨!”这样,原本是“行”的学生,也逐渐地丧失信心,变得不行起来。  相似文献   

8.
形象思维是一种想象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艺术地掌握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文学欣赏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是整个文学活动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因此,它不可缺少形象思维。所谓整个文学活动,一般包括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两个方面。没有文学创作活动,就不可能有文学作品,文学欣赏也就无法进行;反之,没有文学欣赏活动,就不能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发挥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9.
略谈文化修养与审美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年学生中自觉培养审美素质 ,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趣味 ,提高对美的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陶冶性情 ,美化人生是十分必要的。什么是审美素质 ?简单地说 ,就是个人具有的欣赏美、鉴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常对于比较浅显易懂的美与艺术 ,一般人都能欣赏 ,而欣赏比较精细深刻的美与艺术 ,就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化修养。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 ,他的眼界就越宽广 ,其想象、联想就越丰富 ,因而也就越容易发现美的规律 ,把握美的本质。可以说文化修养是审美素质的基础。一、从审美的认识判断过程看文化修养与审美审美过程的认…  相似文献   

10.
胡林艳 《考试周刊》2011,(71):52-53
诗歌鉴赏教学在准确把握新课标的要求下,教法上应始终紧扣一个"读"字,注意一个"引"字。一、注重通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审美对象整体感知审美对象是诗歌鉴赏的第一阶段,是学生积累审美经验、获得审美享受的基础。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要让学生对照审美对象,获得审美感受,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诗。  相似文献   

11.
欣赏文艺作品是毛泽东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毛泽东的文艺欣赏心理体现了他独特的精神个性。在欣赏动机方面,他结合革命斗争实践欣赏作品,既重视文艺的社会功利价值又重视文艺的审美娱乐价值。在欣赏兴趣方面,总的看,他喜欢具有革命性、斗争性、批判性、人民性的作品,既喜欢写实性强的人。喜欢神奇浪漫的;对艺术风格,他喜欢豪放又不废婉约。在欣赏态度方面,他既用史家眼光又用艺术眼光看作品,感情投入,见解富于创造性。  相似文献   

12.
民俗风情美是极为普遍和重要的审美对象。民俗风情审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良俗是审美欣赏对象;陋俗自身不能成为审美欣赏对象,但某些陋俗所反映的某些社会生活和某些表现形式可以转化为审美欣赏对象;良俗和陋俗都可以成为审美创造对象。民俗风情审美包括物质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的审美,它们又各有多个层次和系统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仍不能忽视班级中在学习上的弱势群体.利用赏识教育,往往就能事半功倍,达到转化后进生的目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也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是的,每个人都需要赏识,喜欢被赞美被肯定,由此生活、学习而变得积极.后进学生更亦如此,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欣赏.  相似文献   

14.
在美的欣赏中,美感是由客观对象的美所引起的,没有美的对象,便不能唤起美感。然而,仅仅有了美的对象,而没有与此对象相适应的主观条件,对象不能为主体所欣赏,也仍然不能产生美惑。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面对同一部优美的艺术作品,有的人能感到它的美,有的人却不能感到它的美;有的人能欣赏它,有的人却不能欣赏它,这就有一个进行美的欣赏的主观条件问  相似文献   

15.
一、自信的外在自信能不能看出来?从哪里看得出来?自信的外在表现包括自信的状态、表情和身体。1.培养孩子积极的状态一般而言,挺胸抬头,目光坚定,精神饱满,是自信的稳定情绪状态。家长平时应注意提醒孩子站姿走姿.告诉他.怎样的状态让人看起来更自信。如果一个人生活在紧张、焦虑、烦恼等消极情绪中。就会被消极情绪困扰,在消极情绪下,人不可能自信。  相似文献   

16.
一、创设情境.促进感官刺激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把视与听紧密结合,融声汇色,再辅之生动活泼的语言引导,给学生以真实的情境体验,引导学生在聆听中去感知、看、说、想,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步步深入,深刻地领悟作品的内涵。创没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用于教学内容之中,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加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运用多媒体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全面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欣赏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美术课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认识能力,激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一、培养学生美的感受能力 使学生具有凭借感觉器官去感受美的能力,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初级阶段。一个人如果缺乏美的感受能力,也就不可能有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能力,因此,低年级的美术教学就应重视培养学生美的感受能力。例如,我结合学生作业完成的整洁与脏乱情况展开对比、讨论,让学生自己谈谈看到整洁与脏乱的两种不同的作业后,心里会有什么感觉。从学生的回  相似文献   

18.
语文从美学意义上说 ,它是教师将其教学个性与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高度统一的审美创造活动 ,如果不艺术地把握教学对象的鲜明个性 ,合理创设一种学语文的艺术氛围 ,久而久之 ,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就会慢慢失去兴趣。针对这种现状 ,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  一、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愉悦的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在课堂教学上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能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 ,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他人 ,也用审美的眼光审视自己。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 ,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 ,只有…  相似文献   

19.
文章是作者对于社会生活体验和感受的观照。中学生习作虽然属于练笔的性质,但也可称之为作品,因而同样不可能离开现实生活,也不可能离开作者的主观感受。一篇习作通常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概括提炼并赋予自身的情性和悟性。黑格尔曾经作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小男孩把石子投入水中,以神奇的眼光看水中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这里“石子投入水中”和“圆圈”也即是社会实践、社会生活,而“神奇的眼光”和“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就注入了小男孩的感情和悟性,我们可以看到小男孩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因为他在欣赏美。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技法的教育,而且是一个开发审美智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人们不可能仅凭掌握一点技法就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艺术素养,还必须熟悉艺术发展历史,具有欣赏艺术的趣味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因此说,美术史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素质教育指导下的美术教育的关键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