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学四年级科学课《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第二课时 ,我让同学们通过分组活动认识了摩擦力的无处不在 ,找到了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 ,我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探究性问题 :如果没有摩擦力 ,世界会怎么样 ?同学们经过思考 ,讨论 ,进行了大胆的设想 ,有的说 :“没有摩擦力 ,我们就不能写字 ,也不能用橡皮改正错误。”有的说 :“如果没摩擦力 ,我们就无法上路 ,拿东西也非常困难。”有的说 :“没有摩擦力 ,塑料尺就不能和头发产生静电 ,它也就不能吸引轻小物体。”有的说 :“没有摩擦力 ,流星就不能在天空和大气摩擦迸发出火花…  相似文献   

2.
《小车的运动》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3课。这一课在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过程中,第一次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从而达到搜集证据的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变量,学会怎样确定变量和不变量,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就这课而言。通过研究认识到坡度、坡长、车重在小车冲出距离的远近中起着主要作用,从而理解坡度大小、斜坡长短、小车轻重等都是可能影响距离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节课是《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中的第2课。教学中,教者以学生熟悉的材料为探究对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发现物体具有弹性,知道什么叫弹性,什么叫弹力。  相似文献   

4.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笔者认为科学课堂教学首先是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参与活动,进行科学探究,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一语道出了儿童的一个最本质的学习心理特征。在《鱼》一课的教学中,孩子的这种“需要”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观察我们的身体》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我们自己》单元中的第一课。该课主要由两个活动组成:一是观察身体的外部形态;二是观察身体内部有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把观察身体外部形态的重点放在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观察内部主要是启发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像解暗箱一样用感官感知或内部感觉去推测身体内部有什么,通过这样的亲历活动,引起学生对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并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概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2004年6月10日,是学生栽培植物的第12周,是栽培植物的第三次展示、评比、交流会。可是全班56位同学中,只有12位同学带来了栽培的植物,其中两位同学的花盆里长着3棵黄豆苗,约40cm高,每棵都长着一些饱满豆荚,一位同学的花盆里长着1棵高约1m的玉米,结了一个玉米棒,另一位同学的花盆里长的是四季豆,豆藤缠绕在一支木条上,约有60cm高,挂了3条豆荚。其余8位同学的植物还是苗,有几棵刚开花。  相似文献   

8.
《果实的共同特征》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果实在结构方面的共同特征,课前调查中发现学生基于以前的生活经验认为:苹果、梨、葡萄等是水果,能生吃就是果实,外边那层薄薄的皮就是(水)果皮(公共场所常有“请勿乱扔果皮”的字样);青椒、茄子、黄瓜等是蔬菜,做熟了可当菜吃的就不是果实。学生对果实和果皮的认识存在着偏颇。如果教师再按旧的教学方法教,既不利于对果实概念的理解,又不利于学生主动走  相似文献   

9.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下)中《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五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去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了解上浮材料的特点,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本课围绕问题“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展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通过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  相似文献   

10.
《导体和绝缘体》是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三册第十一课教学内容。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出问题。  相似文献   

11.
《解释与模型》是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显性化的重要单元内容之一。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材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解释与模型”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对这一科学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考虑到教学中的实验材料等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内容进行了部分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鄂教版《语文》第七册《女娲补天》按要求分2个课时上完,以下是我对第2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后的反思。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复述故事。 2.学习女娲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类的勇敢精神和高贵品质。  相似文献   

13.
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应该用“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能凭单纯的记忆与模仿学习数学知识,而应采取联系生活、探究实践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创造数学。  相似文献   

14.
《种子的萌发》的探究过程,两个班级我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教学。  相似文献   

15.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国内出现了许多战后反思文学作家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于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君特·格拉斯,其小说《蟹行》以"古斯特洛夫号"沉没为切入点,深刻再现了一场世界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海难,并虚构了一位德国青年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影响进而杀害"犹太"网友的惨烈故事。小说旨在教育人们要公正的看待二战历史,提醒读者德国人民既是战争的施害者又是战争的受害者,告诫后人要牢记纳粹罪行,要对极端右翼新纳粹分子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6.
1 教材背景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二册《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材设计了这样的内容: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分别放人装有盐水和清水的水槽中,结果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沉,另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浮。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是液体不同,可以用“尝”、“烧”液体等办法检验。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做实验,观察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结果发现一只勺子里仅有些印迹,另一勺子里有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下的实验教学探索,要在关注学生的同时,关注学生对仪器的亲近感。在“教”学生实验知识同时,更要让学生“做”实验。课堂活动教学观为实验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觉。  相似文献   

18.
张丽 《阅读》2006,(6):15-17
从前,有个特别抠门的财主,他请了个客人来家吃饭,上了四样菜:炒豆腐、拌豆腐、炸豆腐、烩豆腐,末了还来个豆腐汤。客人问:“怎么都是豆腐啊?”财主说:“我这辈子最喜欢吃豆腐,豆腐就是我的命!”  相似文献   

19.
小学是一个充满幻想和富有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学生乐于在实践中探究、在实践中认知。在以往教《光和色》一课时,学生在学习色光的合成时感到十分吃力,因为课本上的色光合成实验效果并不明显,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很难得出结论。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我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与研究,终于找到了利用计算机显示器作为研究对象解决色光合成的好方法。但是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随意地调节显示器上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发光点呢?新的问题又摆在了我的眼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用VB做了一个小程序,起名为“配光器”,让学生可以利用改变显示器上发光点的亮度来做色的合成实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