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育是一项关注人、造就人的活动与事业,不仅要关注人的理想状态,更应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况。人的存在是现实的存在,是灵与肉相统一的存在,在其现实生存处境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助长、引导、影响或限制。人正是在其现实生存处境中,展现人性,体验人生。教育的真正本质是在充分关照人的现实生存处境的同时,给人以超越现实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从现实生存到价值生存——教育提升人性之意义探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引导人性中的社会性生成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而教育亦作为一种价值实现活动,是人寻求自身意义与价值实现的过程,教育需要更多地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人性中特有的社会性决定了人要适应现实环境、关注自身的现实生存,而人性的自我超越性又决定了人在面对现实环境时会力求做出适度改变,实现价值生存的意愿。教育自身的独特性则引导人从现实生存向价值生存迈进,从而达到人性完满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超越占有:教育的生存论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占有为特征的教育把教育过程等同于对知识的机械占有,扼杀了学生的生命创造活力;它以能否获得相应的功利价值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使教育陷入了窘境。为了缩小当前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之间的距离,教育的生存论转向势在必行。教育的生存论转向意味着学习不再是机械的占有知识,而是立足于人的生命,实现人的自我生成与文化吸收、文化创造的动态统一,教育的使命在于激发人的生命创造活力,唤醒人的生存责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它的革命性就在于以“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性生存为其生存论的逻辑起点和归宿,从而积极扬弃了黑格尔哲学将人的理性无限扩展后而丧失了本真的人、变为抽象的自我意识的荒谬,并对黑格尔哲学以绝对理念为逻辑起点的错误颠倒进行激烈的批判和颠覆。本文力图从马克思生存论的角度来阐释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现实的理论根基,充分论证“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性生存是马克思生存论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5.
《青海教育》2007,(4):61-61
从知识层面看,价值观与科学知识、技能不同,某种意义上说前是一种方向性教育,而后则是一种手段性教育。如果知识教育和能力养成教育是为了个体生存、发展提供手段的话,价值观教育则是在为个体应该如何生存发展,怎样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规定着方向。  相似文献   

6.
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关注,对生存问题的终极思考使《怀念狼》超越了故事层面而具有深刻的内涵。这篇小说展示了三种不同的生存意识,即相生相克、天人合一和“替天行道”。与此相应的三种生存方式都没有改变狼灭亡的命运,《怀念狼》在叙述神秘离奇的故事中完成了对生存悖论的形象揭示。  相似文献   

7.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真正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的写实力作。小说的价值已从学的层面延伸到整个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的哲学命题上。对于在极度生存状态下生命个体为什么能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样一个基本命题,它给在极苦难与不幸境遇中仍能活着的人提供了一个参照样本,从而解读出人类千百年来面对苦难仍生生不息的精神根源。  相似文献   

8.
现实生存与理想精神--刘震云小说创作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穷、权力、偶然作为表现现实生存的三组主题,是刘震云文本中最为反复呈现的"意象形态",然而刘震云并不是为了黑暗写作,也不是为了使黑暗更加黑暗写作,而是为了更好的可能写作.可以肯定地说刘震云不缺乏理想精神,其写作深度撞击了现实生存,又启示了理想的诞生.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去审视。从虚拟的视角来看,注重人的虚拟性,保持人的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和谐发展;关注虚拟社会、人的虚拟生存,促成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互动共存、协调发展,应被视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雪漠的小说以对西北农民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而体现出它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农民的日常生活常态、人与环境的关系、离土的挣扎与无奈的回归等的叙事,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层面上展示了农民艰难活着的生存境遇和现实命运,这在当下的文学表现中无疑彰显了一种可贵的现实精神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艺术是我们生存本质在意象上的一种集合。从本质来讲,艺术忘情地关注现实社会及未来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状况与命运。艺术以其内在的冲击力顽强地证明着自己的存在价值,同时昭示着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倾向。  相似文献   

12.
对哲学的学习总是离不开对现实的思考。哲学所给人的是巨大的智慧,这使得人用一种"超越性"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我们眼前的现实。于是,哲学视阈下的现实与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总是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把哲学作为第一知识来考察,就像哲学对人的"终极关怀"一样,我们自身也需要用"终极关怀"的眼光来对待哲学。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向前一步来反观现实,然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3.
生存问题是人类始终面对并要永久加以解决的问题,也应是一切哲学思考的中心问题。虽然在哲学史上有很多哲学家做了很多有关人、有关生存的论述,但过去的研究多数都是抽象多于具体,也就是说与现实中的人还有很大的距离。而生存论目标作为一个新范畴被提出,缩小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可以引发更多的人来思考人本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不同时期,教育界中形成不同的知识观,但随着知识的充实,人的精神却发生了异化,当代教育实践呼吁关注知识对受教育者的生存意义。教育者以课堂为载体,关注受教育者的生存方式,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关注受教育者的生活意义和生存价值,建构“学习和生活共同体”,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涵养,关怀受教育者的生存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现实中很多教育工作者都认为教育是为了"训练"人、"塑造"人,其实这是外在方面的,教育还要关注人作为人的生存及其意义,努力从内在方面"唤醒"人、"生成"人、"提升"人、"树立"人。教育给人以道德,道德是一种修行,所以教育就是引领人成人;教育给人以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所以教育改变人生。可惜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每天都在和人打交道,其实并不真正了解人,所以很多人在"盲干"和"蛮干"。  相似文献   

16.
追溯语言产生的根本原因,源于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需要,而语言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工具性功能,是一种缘于人们交流需要的工具。现实社会中,人们常常利用语言这个工具。在表达出了内心的喜怒哀乐之后,心灵也可获得暂时的平衡与宁静。从这个层面来讲,每一次语言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求得平静,求得和谐。  相似文献   

17.
张莉 《职教论坛》2001,(7):43-43
一、教育学生认识学习是个体生存的必要手段通过调查发现,中专生之所以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一是有的学生认为学的知识将来没有用;二是有的学生以为进了中专就等于将来有了工作保障;三是有的学生认为学与不学、学好与学不好出路都一样。由此可见,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学习与个体生存的重要关系。首先,我们应教育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人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人的生活方式极为复杂,固定不变的本能行为最少。人类行为的绝大部分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在人类个体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必然…  相似文献   

18.
学习力3要素     
学习力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是企业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的每一项进步都是通过组织学习实现的。比如,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或者改造企业的组织结构、推行新的管理制度,都需企业更新原有知识,吸收或创造出新知识,这些都是学习的过程。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言,“在无情的市场竞争面前,能够使企业不断前进、永续发展的办法,惟有通过学习,  相似文献   

19.
人活着其一是体现活着的意义,其二是为了愉快、幸福地生存:是社会的一分子,一个现实的人。虽然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分工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社会对每个人都有规定,有使命.有任务.其中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应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生存是对人生活性状的描述,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生存问题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和协调及人自身的内在的双重属性之相互影响与制约;生存观念既是对生存现实的反映,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人的本性尤其是其自然属性的作用,由此引发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则使人类不得不寄希望于可持续发展观。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固然是人类活动的基点,但人的生存不应局限于此。只有人的生存观念有所提升,人的生存品质才会有实质性的改进,生存的意义才可能凸显,可持续发展或许才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