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无疑具有隐逸倾向,但其中一部分谈论社会现象和人生百态的作品,形象引人发噱,笔法机智圆活,语言充满谐趣,这三个特征决定了这部分作品带有杂文色彩。它们虽然还算不上纯粹意义的杂文,但也决不能以“小摆设”目之,其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2.
张驰 《九江师专学报》2011,(3):95-96,113
在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之中,色彩的象征性很早就从自然属性中剥离出来,被纳入中国传统的哲学观之中,使之具有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使用上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文化观念等诸方面的制约及影响,成为一种纯粹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3.
服装色彩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装是人类各种生活状态中的一种,色彩是这种状态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自从人类有了服装以来,色彩就一直被用来装扮人类.人类对色彩世界感受知识的积累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色彩世界的感知必将不断推向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出现了一类被纯粹美化的男性形象。他们不同程度被赋予了神圣、神明的色彩,是成长女性仰望、迷恋的对象。这些被美化的男性形象实际反映了女性主体性的内在匮乏和对于自我生命认同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郭洋 《天中学刊》2022,(5):131-138
“八百壮士”的历史记忆充满民族主义色彩,对于鼓舞中国抗日军民的斗志起到重要作用。官方的纪念与通电,各类媒介的报道与传播,使得“八百壮士”的历史记忆在抗战时期初步得以形塑,并演变为国家和民族记忆。和平年代,受两岸关系、抗战研究热潮等影响,“八百壮士”历史记忆在1949年之后继续被建构与传播,直至今日。在政治与现实的观照下,“八百壮士”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历史事件。“八百壮士”事迹的形塑与传播历程,显示出史实、记忆与政治的“历史三调”。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纪伯伦不知何时,劳动仿佛成了一种模糊的历史印象,只是偶尔被应景地提起。青少年劳动基地的实践活动,大都是孩子们带着零食、相机、MP4和钞票兴致勃勃地前往,劳动沦落成了郊游休闲甚至是纯粹娱乐玩耍的游戏……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几乎从未能有机会去体验一种艰苦朴素的人生,用完整色彩涂抹生命的天空。  相似文献   

7.
【正】是人,就不可能只有纯粹的动物性;是人,就摆脱不掉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对"更高的价值"的渴望。纯粹的精神性是古典时代的妄想,而纯粹的动物性与纯粹的物质性则是当代的妄想!有人硬是要用"食色,性也"来强调"人的动物性欲望是绝对不可以被压抑的",而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  相似文献   

8.
多媒体教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教育教学中,是历史的进步,是有益的探索,对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乌中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而历史多媒体课件正是由这些因素所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把教材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历史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必能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加深感受。  相似文献   

9.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这种生活就是志愿者的生活,这种快乐就是志愿服务的快乐,这种纯粹源自于志愿者那颗宁静而又耐得住寂寞的心。——2006年河南省十佳杰出青年志愿者周志永  相似文献   

10.
“纯粹”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限定性概念。虽然它在三部书中只出现了一次,而实质上,实践理性是纯粹的,判断力也是纯粹的。康德以为,实践理性的纯粹是不言自明的,所以就不必再加纯粹限定了。而《判断力批判》,则可以甚至应该把纯粹二再加上去。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导论中就将判断力一分为二,《判断力批判》只就反省的判断力而言。而反省的判断力又分为审美判断力与目的判断力。全书就是对这两个判断力的审查与鉴定。康德仍旧采用了他在前两个批判中的方法——否定法,不属于反省判断力的部分(即不纯粹的部分)被 否定了,纯粹的部分就清楚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德的三大批判就是围绕“纯粹”而展开的。康德就是想要通过严密、翔实的论证,寻找、划分、审查、鉴定出纯粹的理性、纯粹的实践理性,以及纯粹的反省判断力。  相似文献   

11.
评价历史课堂的高效与否,决不能脱离植根于学生主体性的一些必要指数项。其中兴趣指数的提升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思维指数的提升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行为指数的提升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核心,目标达成指数的提升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旨归。  相似文献   

12.
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科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课题。建国以来,史学界曾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就评价历史人物问题展开过讨论。虽然形成了为大多数史学工作者所公认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然而,在实际进行历史人物评价时,人们对同一历史人物的认识往往不尽相同或者截然不同。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何遵循认识规律去评价历史人物,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3.
那些改写20世纪中国历史的人们可能早就预料过,评判他们是否伟大的尺子将被2l世纪的人们所掌握。但他们可能想不到,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新青年,会以显得过分轻松的心情,衰贬他们的贤愚得失。历史的趣味性就在于此,历史下的蛋,总是要反过来评价历史以及改写历史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历史离不开人物与事件,其中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客观与否,反映出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和历史素养。在历史学科的考题中,经常都出现评价历史人物的考题,纵观初中学生的历史答卷,有少部分学生不能做到一分为二,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时代去看待。评价中还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让学生学会科学评价历史人物是提高历史学科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爷爷的河     
谁也不敢说他已经读懂了黄河,更不敢说他已经读通了黄河……爷爷的河是摇篮,爷爷的船是摇篮,爷爷粗壮的身躯是摇篮。局部的结构溶化了,熔铸成浑厚深沉的历史;丰富的色彩隐去了,隐蕴成低昂纯粹的独唱。那明快流动的河水,又寄托  相似文献   

16.
朱海涛 《文教资料》2005,(18):118-119
有这样一则漫画:布店老板只卖白布,街上所有的人都买白布做衣服。过了些日子,布店老板开始卖黑布,街上所有的人都买黑布做衣服……人们随着布店老板推行的色彩一起变换着自己的色彩。终于有一个人把人们曾经用过的色彩同时放在一起,这时所有的人都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美丽。在教育领域中,学生就如同那些斑斓的色彩,他们的个性发展更不能用同一把尺来衡量。正如《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  相似文献   

17.
王艺扬 《大学生》2013,(15):69-69
2012年8月13号,背起行囊,开往凤凰都里。这是人生中第一次支教,曾在“感动中国”节目r看到不少有志青年把自己的一生奉献在那里。他们说,使人成熟的,并不是岁月,而是经历。他们说,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从那以后,我就有了一个梦,去看看大山里的孩子,去过一下和他们一样的生活。我憧憬去经历那种艰辛,体会那种快乐,拥有那种纯粹。  相似文献   

18.
一本世纪30年代以来,吴晗等明史学者对朱先璋作了大量研究,《朱元璋传》曾四易其稿。80年代初,史学界更就“朱元璋是否由农民起义领袖蜕化为封建专制帝王”这个问题展开过讨论。这些都是颇有成绩的。但是,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氛围,一些学者对历史研究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一些文章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注入了过多的主观情感,还有些论著掺入了政治色彩很浓的古今比附。由于朱元璋对明清以来,乃至对现代一些军政人物有着较深的影响,在评价时难免因主观而扬抑,比如在40年代有人把他与蒋介石相比附,  相似文献   

19.
七岁结:是孩子,就有权利做无期限的梦;是孩子,所有的胡闹都会被原谅。 那一年的暑假去学水彩画,真的喜欢那些鲜艳的色彩,每次回家,裙子总是脏兮兮的,但却从未遭到过责骂。  相似文献   

20.
刘常卿  冯明艳 《考试》2003,(6):50-51
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是历史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之一。曾经在高考题中命过大题的有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作用,有洋务运动的历史评价,有分析评价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积极性与局限性等等。高考题启示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加强“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本文就历史事件的分析方法和评价标准发表个人看法,望专家批评斧正。分析、评价历史事件首先要充分地理解历史事件。创设历史情境是充分理解历史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