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确定了初中生学习数学的总体目标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规定了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依次为“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2.
比较,是认识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思维方法。数学中的比较是多方面的,包括数学概念的比较、数量关系的比较、形式结构的比较、数学性质的比较等。数学对象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是进行比较的客观基础。比较数学对象的差异性,可以将数学对象加以区别;比较数学对象的同一性,可以认识数学对象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数学对象的实在性问题一直是困扰数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实在论者把数学对象与客观实在完全等同起来 ,把数学对象看成是一种不依赖于思维的独立存在 ;形式主义者把数学对象与客观实在完全隔裂开来 ,认为数学对象是一种不具有任何真实意义的纯粹的虚构。其实数学对象在实在性问题上具有辩证的性质 ,它既是抽象思维的产物 ,又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既具有确定的客观内容 ,又是思维对于客观实在间接的、能动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直觉主义下数学哲学与传统数学对数学对象的概念是不同的,为此研究直觉主义下数学哲学的引申意义。直觉主义强调的是构造性数学,基于一种哲学主张由哲学本源与心智结合而成的数学哲学思想。直觉主义重新构造了数学的定义,强调数学的可构造性,认为数学对象是由人类逻辑思维和心理构造而成的,但直觉主义下的数学哲学是难以逾越理论障碍的。  相似文献   

5.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思维过程.L.M.弗德曼指出:数学思维是一种极抽象的理论思维,它的对象没有任何物质性,而且可以刚任意一种方式来解释,只要保留所给对象间的关系就行。正是由于数学对象的这一特点,导致了数学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更强. 一、按照思维规律,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数学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以思维为主的过程,同时又伴随着记忆、复现、再认这些环节。A.A斯托利亚尔指出: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是教学的指导原则。数学教学要展示数学思维过程,要求教师  相似文献   

6.
吴楠 《教育教学论坛》2014,(23):118-119
积分是连续的数学工具,求和是离散的数学工具。积分与求和本质上没有区别,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只是适用对象不同,一个用于连续的数学对象——函数,一个用于离散的数学对象——数列。本文总结了求和与积分的若干性质,发现求和与积分的性质是基本平行的,求和的性质一般都可以平行地推广到积分上。  相似文献   

7.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数学概念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对数学研究对象的抽象和高度概括,反映了数学研究对象的本质原理,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数学逆向思维的特征与重要性数学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以数和形作为思维对象,运用数学符号与数学语言,通过数学判断与数学推理的形式揭示数学对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思维本身具有双向性。一般情况下,  相似文献   

9.
论证了数学推理、进而论证了一类逻辑推理的本质是推理的过程具有传递性,包括关系传递性和性质传递性,并且用数学的语言和符号确切地表述了这两种传递性.因为数学推理的对象是数学命题,数学命题又隐含着数学研究对象的定义,因此,限定了数学定义和数学命题的基本形态.为了数学教育的需要,基于所表述的两种传递性,进一步论证了常用的数学论证方法为什么会是有效的.研究结论对于数学教育的发展是重要的,对于逻辑学的发展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概率论是一门以随机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数学学科 ,但应用概率论的知识也可以解决一些以确定性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数学学科中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概率论方法在数学学科一些计算与证明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教育哲学特定的价值旨趣决定其特殊的对象视域与独特的研究方式。教育哲学的对象视域是审察整个教育世界,追问教育之根柢。反思与批判是教育哲学特有的研究方式。教育哲学研究的两难困境的实质在于教育哲学研究未能秉持教育哲学的价值旨趣和未能恰当地定位自身的对象视域与研究方式。教育哲学研究走出两难困境的路径在于教育哲学要秉持自身的价值旨趣,以自身独特的反思与批判的研究方式恰当地把握对象视域,恪守自身的职责与使命。  相似文献   

12.
高中物理课本讨论了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本文进一步探讨了透镜成像的其他规律,如物像间的距离,物像移动的方向及物像移动的速度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观点认为,客体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笔者认为,客体并非一定是客观存在,主观存在也可以成为客体。如果把客体界定为一种客观存在,那么精种客体是什么?也是客观存在吗?如果说精神客体的客观性在于它具有不依赖认识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属性的话,那就是用客体的对象性去说明了精神客体的客观性。但是,精神客体的客观性并不来自其对象性,而是来自其对物质客体的依赖性上,如果没有物质客体作载体和承担者,就不会有精神客体的存在。精神客体的本质属性是主观性。  相似文献   

14.
旅游客体是影响旅游业能否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国内旅游学界对旅游客体演变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对旅游客体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客体分类,尝试描述旅游客体演变的路径及其演变动力,认为旅游者旅游动机、旅游市场需求、旅游中介系统及其外部社会政治环境共同作用于旅游客体演变过程,构成了旅游客体演变驱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15.
价值不是实体范畴,而是关系范畴,是表征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功能和效用,是主体在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需要和客体属性的基础上,对客体进行发现或改造的结果,是主体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一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作为研究对象的性质如何,这一问题却尚未取得共识.这两个问题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作者从此种认识出发,主要讨论了五个问题,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解决了吗,归纳出三种意见;研究对象的历史演变,包括研究对象的总体演变、学派分歧与一分为二;我国对研究对象的看法;研究对象的基本共识,即心理(意识、精神)与行为.而作为研究对象的性质问题,不是该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汉语等同双宾句与等同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等同双宾句是一种独立的双宾类型,在句法行为上跟动补结构以及与格结构非常相似,都是毗邻于动词的宾语"被动化"以及被"把"提前,动词后的符号串可以经受并列测试。移位测试表明等同双宾句的近宾语是复杂动词(动词+远宾语)的宾语,并列测试则表明近宾语与远宾语是个结构体。等同双宾句及其相应的含"作、为、是"的句式都含有等同范畴,差异在于等同范畴有无语音实现。等同范畴实现与否以及实现作什么会对句法行为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胡塞尔现象学认为意识的本质在于构造对象的能力,对象即意义。感知、图像意识和符号意识作为构造对象和意义的客体化行为,它们之间既有相通又有相异。感知中的意义与所指对象是重合的,两者之间具有本质的必然联系。图像意识中的意义与所指对象具有某种相似性。符号意识中的意义与所意指对象的关系是完全外在的、偶然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学习对象的概念分析,论述了学习对象的内涵与特性。从学习对象的粒度、学习对象的编列、学习对象与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和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关联、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CELTS-3.1)等方面说明,在开发网络学习资源时,如何有效设计学习对象。  相似文献   

20.
Infants’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from pictures to objects was tested by familiarizing 9‐month‐olds (= 31) with either a color or black‐and‐white photograph of an object and observing their preferential reaching for the real target object versus a distractor. One condition tested object recognition by keeping both objects visible, and the other tested object representation by hiding both objects. On visible trials, infants reached more for the distractor, indicating they recognized the target object from its picture. On hidden trials, infants reached more for the target object, suggesting they formed a continued representation of the object based on its picture. Photograph color had no effect. Infants thus show picture‐to‐object transfer by 9 months with preferential reaching, even with black‐and‐white pic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