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融五育、多元立体”中小学“四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整合高校专家、教研员、优秀教师、学科教师等人力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立足于教师“善知”“善教”和学生“善思”“善成”的“四善”课堂教学设计;依据整体教学目标和子课时目标,围绕教学环节,结合学科特点,设计有整体性、关联性和递进性的教学活动,开发一批学科精品课程;在全面加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同时,在“五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实现“心融五育”,发展“多元立体”评价体系的育人目标,有效解决了部分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不强、教学质量不高、教学设计内容形式不够丰富及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学生自治的整体性、情境性、问题性以及自主建构属性与“五育融合”的指向高度契合,但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实施对这方面的关注都很匮乏。学生自治中本身含有五育的内容,同时学生自治中的美德培养、思维培养、情感培养、自主培养又为“五育融合”提供了方向、方法、情感和能力支撑。“五育融合”视域下,学生自治存在如下问题:效率主义导致“融合”目标的偏离,浅表化运作导致“融合”深度的缺失,学生生存惯习导致权力思想的萌生。“五育融合”视域下,学生自治的发展建议:大力开展学生自治,为“五育融合”提供实践场域;大力建设学生文化,为“五育融合”提供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3.
“五育”融合即通过融合的形式实现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五育”融合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策略,更是一种育人能力,是对新时代“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路径,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在“五育”之中,劳动教育被认为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协调育人价值,是“五育”的主要突破口和“五育”融合教育的关键所在,劳动教育是融通五育的粘合剂,劳动教育需与其余四育建立有机链接,形成融合互动,谋求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4.
“五育融合”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整体生成,是“五育并举”政策推动下的理论提升。对学生层面育人价值、学科层面教学价值以及社会层面发展价值的追求,构建起了“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体系。促进“五育融合”的价值在教学中实现,需要从目标、内容、主体、环境四个方面推动由观念到行为的整体转变。它具体包括从国家、地方、学校三方着力,树立起正确的五育融通式教学基本理念;把握五育融通式课程结构体系的价值定位与侧重点,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多维结构;发展好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的融合育人能力;注重学校能力建设、搭建五育融合效果评价体系和采用五育融通式教学实践策略,营造出良好的五育融通式教学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五育融合”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且五育之间的融合是有限度的。就教学目标而言,“五育融合”更适合情感类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不太适合知识类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教学内容而言,“五育融合”更适合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而不太适合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就教学方式而言,“五育融合”更适合开放性教学而不太适合预设性教学。教学中“五育融合”的实现应树立“扬长式”的融合教育理念,设计富有“节奏性”的五育内容,倡导“默会式”的融合范式,建构“欣赏性”的融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五育融合”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整体生成,是“五育并举”政策推动下的理论提升。对学生层面育人价值、学科层面教学价值以及社会层面发展价值的追求,构建起了“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体系。促进“五育融合”的价值在教学中实现,需要从目标、内容、主体、环境四个方面推动由观念到行为的整体转变。它具体包括从国家、地方、学校三方着力,树立起正确的五育融通式教学基本理念;把握五育融通式课程结构体系的价值定位与侧重点,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多维结构;发展好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的融合育人能力;注重学校能力建设、搭建五育融合效果评价体系和采用五育融通式教学实践策略,营造出良好的五育融通式教学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协同为目标,探索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是新时期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资助育人的必然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面临着标准差异、关怀缺失和监管不力等问题。对此,高职院校需进一步明确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的关键点,紧抓经济帮扶、资助育人、能力提升、精准施策、教育公平等方面,以“五育”协同理念为指导,推动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改革创新;以项目式资助为载体,促进发展型资助体系与“五育”目标有机融合;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实现对贫困生的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以长效监管机制为保障,实现资助工作的“五育”育人目标;以学生资助范式的三重转换为基础,开展资助育人系列教育活动,构建“五育”协同的发展型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8.
“五育融合”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绎而来,旨在通过“融合”的方式来促进“五育”共同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整体的人。语文中的“五育融合”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以语言文字、能力、情感价值观为内容,有机融合五育的教学实践。其具有德、智、体、美、劳五个内在要素,分别与语文文字中“情”“法”“活”“美”“用”相联系。作为学科综合育人的关键举措,语文中“五育融合”的实现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实现五育渗透;拓展教学内容,实现课内外共育;更新育人模式,实现五育互融;重构评价模式,实现以评促融。  相似文献   

9.
利用智慧校园或智慧课堂构建智慧评价系统是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一种新尝试。基于P&P智慧课堂,构建P&P智慧课堂平台评价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五育”评价体系、创新“五育”评价方式、丰富“五育”活动内容,形成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和泛在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实现“五育”并举,协助教师减负提质,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五育并重,德育为首。然而作为实现德育目标主阵地的思品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展开之时,我们要重视思品教学的“四化”,凸现《课程标准》精神,实现思品教学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11.
在“五育融合”的社会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正逐步从探索走向成熟。本文从语文教学改革融入“五育”的必要性入手,探析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路径和方法,包括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为目标创新课程体系,以“五育融合”为理念探索育内融合、育间融合、跨育融合、跨域联合等课程改革方式,以期就自身实践经验对相关教育界或学术界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五育融合”整体育人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实现“五育”并举,教师在把握整体育人的完整性、复杂性和生成性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的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的育人模式。引导学生爱阅读、善阅读是实施五育融合整体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教育者可以阅读、融通五育培育要素,蕴德智体美劳等育人点于学生阅读实践的深刻体悟中,让学生在基于阅读感知、理解、思辨和应用的过程中实现五育协同转化与整合。  相似文献   

13.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思维的新方式和教育实践的新范式,其引领下的教学变革旨在促进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而融合的发展。这一价值定位要求教学以“五育间性”为根基,遵循由“渗透”到“互联”、至“互育”、达“合育”的认识逻辑,由“源”及“流”地推动五育在教学活动中的渐进融合。通过建构融合化教学目标、勾勒融合育人的应然框架,统整融成型教学资源、强化融合育人的有力支撑,采用融通性教学方式、提升融合育人的实践品质,落实融入式教学评价、实现融合育人的深度覆盖等举措打造五育融合式教学体系,可以确保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五育的融合育人效应,达成“五育融合”与教学变革的双向滋养。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山东省首次实行“3+X+1”的素质能力性的高考模式。新的高考模式强调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查。《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中提出了四种能力考查目标,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针对这四种能力考查目标,本人结合自己对新《考试说明》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整体素质的提高 ,我们把考试考核改革作为构建小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突破口。  在课程改革的实验中 ,我们以“五育”评价代替单纯的智育评价 ,以全面能力评价代替单纯的知识评价 ,主要体现为“四结合” ,即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分解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灵活性评价与多样性评价相结合。  在考试考核的改革上 ,我们做了如下一些工作 :  一、完善考查内容  根据大纲要求 ,把考查内容确定为四个方面 :1 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2 基本能力 (解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  相似文献   

16.
“五育融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中小学校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自觉践行国家意志,构建“五育”融通课程体系,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协同多元育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活动,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五育融合”的教育环境,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7.
“五育并举”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基本遵循,对提高职教地位意义重大,坚持“五育并举”也能够多方面促进学校提升。高职教育推行“五育并举”要体现高职特色,要突出针对性、基层性、高等性。在行动策略方面,要把“五育并举”融入高职院校文化体系、目标体系、行动体系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落实“五育并举”、促进“五育融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时代要求。课程建设是落实“五育融合”的载体和抓手,“五育融合”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方向与路径。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实践导向,通过整体优化学校课程体系、融合构建学校课程群、合理开发特色综合课程三条路径,并在工作机制构建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为“五育融合”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帮助学校实现课程全面育人、整体育人、融合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在推行“五育并举”过程中,存在着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入不够、与职教特点结合不紧、第二课堂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高等职业教育中,“五育”需要系统设计、相互融入、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群通过“学知信行”四统一,突出德育成效;通过“岗课赛证”四融合,提升智育水平;通过“达基专竞”四争先,强化体育锻炼;通过“品育扬传”四提升,增强美育熏陶;通过“家公职社”四加强,提高劳育效果。“五育”互融互促,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政策概念,既是不同的,又是相互关联的。“五育并举”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体系问题”,强调全面性、完整性,而“五育融合”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机制与方法问题”,强调融通性、有机性。从政策逻辑、学术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来看,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重大政策的需要,是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学校“教育拥挤”“课程拥挤”现实问题的紧迫需要。在实现“五育并举”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五育融合”,要采用系统性思维,转变教育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教师“五育融合”的意识与能力,强化“教育者”与“人生导师”的身份认同;构建引导和指向“五育融合”的学校评价体系;将人格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提升“五育融合”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