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NC II(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16个自交系组配的55个杂交组合的10个性状(株高、穗位高、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出籽率、单株产量和百粒重)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p1-2、p2—9的各性状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值表现优良,组合p2—4×p1-2、p2-10×p1-3、p2—11×p1-5的产量性状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表现优良。灰色相关分析表明,各数量性状与单株产量之间的关联系数大小依次是穗粗、穗行数、百粒重、穗长、株高、行粒数、出籽率、秃尖长、穗位高。  相似文献   

2.
大学学报     
《中国科技信息》2009,(22):287-288
成岩作用效应模拟的应用;不同遗传背景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和聚类分析;苦荞麦同源四倍体与原种二倍体主要生理指标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农业科学     
烤烟“种烤分离”生产模式研究与探讨;福建省48个大麦地方品种的数量性状分析和聚类分析;不同类型抗虫棉品种基于RAPD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引入美国种质对我国玉米育种的影响;大豆泛变应原profilin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和表位预测;玉米籽粒脱水速率的配合力分析;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的产量表现;  相似文献   

4.
通过用类平均的聚类方法对8个高油玉米自交系的品种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对8个高油玉米自交系间遗传距离进行分类,结果表明:8个玉米自交系间的遗传距离中1-2间遗传距离最近,即铁/02与GY22遗传距离最近。依次为3-4,1Ⅰ-8,5-7,1Ⅲ-6,1Ⅴ-5Ⅳ,1Ⅵ-3Ⅱ间。1Ⅵ-3Ⅱ间遗传距离最远。依据亲本自交系的选择原则,亲本间遗传距离越远,获得较强的杂种优势的可能性就越大。即1Ⅵ-3Ⅱ间组配杂交种有可能获得强的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5.
玉米双单倍体技术能够快速提供来自供体亲本的稳定纯系。目前,全世界有250多个作物物种应用了双单倍体育种,12个物种中培育了300多个来自于栽培种的DH系。玉米单倍体的选育和加倍技术较为先进。与传统育种方法相比较,双单倍体技术是选育玉米自交系的一种最快、最简便、经济和直接的方法,可以生产100%纯合的优良自交系。目前,该技术正在得到广泛的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农业科学     
《中国科技信息》2007,(14):283-284
氮胁迫对不同玉米自交系若干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不同硫素水平对大豆硫素含拿的影响;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不同复垦模式和年限下土壤肥力的变化——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基金》1988,2(1):47-47
由南京农业大学马育华教授申请资助和主持的“大豆新品种选育与数量性状遗传研究”,在大豆地方品种资源主要经济性状与遗传变异、大豆杂种优势及配合力、抗大豆花叶病毒等方面均取得很大进展。在新品种选育方面,1983~1985三年内先后育成四个高蛋白质、高脂肪的大豆新品种,并已在南京、南通地区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面积已达上百万亩,一般比当地.品种增产一成以上。有的品种还促成了长江下游地区小麦-玉米-秋豆和小麦-水稻-秋豆复种制度的发展,有利于全年综合增产。几年来育成新品种增加的经济效益达528.6万元。  相似文献   

8.
中国高赖氨酸玉米育种终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高赖氨酸玉米育种台于1973年,终止于1995年底,历经20多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最终归于失败。该文对我国高赖氨酸玉米育种的历程做了详细叙述,同时对其经验教训予以总结,以便对以后的育种者有所衬托裨益,不注意种质基础改良,育种方法乏探索,对育种材料上存在的不良性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是我国高赖氨酸玉米育种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经1992-1993年引种试验研究,从众多的作物品种中筛选出了几个优良品种,玉米品种主要有“农大60”、“辽单19”、“矮112”、,大豆品种主要有“84018-13”、“铁丰24”、“铁丰25”。这些品种表现出了极大的丰产性状,丰富了滦平县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0.
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高产、优质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目标。国内外研究表明,增加种植密度是玉米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大面积的玉米高产记录,均是在高密度栽培条件下取得的。但是,密度过大、玉米群体结构不合理容易引起早衰和倒伏现象的发生。为此,本试验采用本地区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哲单3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对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品种的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谢传晓,1972年生,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育种新技术研究,围绕生物技术与基因组学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提出了有效的技术方案,先后主持国内玉米基础种质自交系、数个种业公司基础种质自交系基因组学遗传鉴定分析,为这些种质的利用奠定了重要的分析基础。研发出高效率的基因编辑技术方法,并应用于玉米株型、育性、产量与品质等重要性状种质的创制,有关发明技术与创制的种质正在逐步推出玉米种业应用,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前景。主持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基因重大专项等国家课题以及“HarvestPlus”等国际合作研究课题10余项。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玉米低氮逆境下高籽粒数目优异等位基因功能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专利号: ZL201010263549.1)。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篇,培养研究生16人,曾获省级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相似文献   

12.
小麦的主要有产量、抗倒、抗病、抗旱等主要经济性状,研究试验材料的这几种经济性状的配合力,对供试亲本材料产量、冠层株型、生育期、抗性等性状进行一般配合力分析,为小麦高产、稳产品种育种中亲本选配提供参考依据.本试验结果表明:在7*7双列杂交试验中,烟农15和GC8901表现良好,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成果介绍 “抗旱耐瘠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选育研究与应用”项目由贵州省旱粮研究所与贵州大学合作完成。本研究始于1993年,先后得到国家及省11个相关项目(课题)资助,成果主要完成人为任洪、赵致等。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中国人》2008,(4):50-50
美国科学家2月28日在华盛顿宣布,他们成功测序得出了玉米基因组的草图,这是人类成功测序的第二种农作物基因组,第一种被测序的农作物是水稻。科学家们以代号为B73的高产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完成了约95%的基因组测序工作。结果显示,玉米基因组的基因数量为5万至6万个,碱基对数量大约为20亿个。相比之下,水稻基因组的规模要小得多,仅有大约4.3亿个碱基对。今后科研人员就可以更加准确、高效地研究玉米的基因组,培育玉米新品种,提高玉米产量,增强玉米的抗旱、抗病虫害能力。玉米基因组测序项目始于2005年,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农业部、能源部为这个项目提供了2950万美元的经费。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推动我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2006年西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引进一批青饲玉米品种并于当年在山南地区进行小区试种。通过品种间生物性状、产量等对比分析,筛选出部分可在我区进一步试验示范、推广种植品种,以丰富我区优质青饲玉米品种,促进农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主要对三个综合性状都十分典型的玉米品种在高产施肥条件下开展不同密度的栽培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的玉米所适合的高产栽培密度也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主要分析了玉米高产栽培群体密度与性状指标,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玉米研究的优先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采用参与式方法,对全国五个主要玉米生态类型区进行了玉米 生产的农民参与式评估(PRA),并通过专家对PRA所获得的玉米生产发展限制因素的分析和参 与式学术研讨,对不同生态类型的限制因素进行了重要性排序,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我国玉米 研究的优先序。结果显示,干旱是未来限制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的第一限制因素,也是我国玉 米科研最优先的研究领域。栽培管理技术和农业技术推广等是近期我国政府在制定相关玉米 生产与发展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正卢艳丽卢艳丽,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农业部西南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作物基因资源国际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卢艳丽先后参加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项目,科技部863项目,比尔盖茨基金资助的非洲玉米耐旱研究等多个项目。她发展了数量性状遗传定位和基因型缺失推算新方法,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引入新的非参数统计模型,成功解析玉米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她发掘了一批以Zm ARF31为主的玉米抗  相似文献   

19.
种质基础狭窄已成为我国玉米育种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致使玉米高产超高产育种受到阻碍。因此,必须对我国种质进行扩增、创新、改良(引进),丰富育种素材的种质基础,提高优良基因的频率,否则很难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强优势品种,就难以改变我国玉米产量一直徘徊不前的局面。玉米种质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外来种质利用,群体改良,转基因技术等。阐述了利用外来种质尤其是热带、亚热带种质来改良和拓宽温带玉米的遗传基础,构建新的杂种优势模式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玉米高产改良技术进行分析,全文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了我国玉米的种植现状;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高产玉米种植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介绍了高产玉米种植的基本原理;第三部分,详细叙述了提高玉米产量的种植技术,此部分从六个方面展开,进行论述,六个方面分别是选择优良种子、选择播种时机、注意田间管理、注重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和收货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