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从来都是科学理论与科学理想的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也鲜明地体现了这种统一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引导青年学生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指明了方向。要切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出现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科学与理想相脱节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试论"异化劳动"理论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理论,其主要内涵: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的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只有积极扬弃异化,才能实现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异化劳动”理论在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扬弃“异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确立科学的价值导向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高度,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原则,阐述了确立科学价值导向的必然性、原则性、层次性。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性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它是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也是造成人与自然相异化的哲学本体论根源。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复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需要在“生态人”的理论图景中给予前提性关照。“还自然之魅”需要在观念形态上重建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在思维方式上创建人与自然“主客一体化”的研究范式,在实践向度上用法制和生态道德来巩固人们的“生态人”理论信仰。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确立科学的价值导向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高度,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原则,阐述了确立科学价值导向的必然性,原则性,层次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关于"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实践"的哲学追问,在人类思想史与社会发展史上产生了革命性变革.唯物史观之"现实的个人",蕴含着社会关系的现实规定,它是实践的存在,具有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性.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具有客观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现实性与历史性相统一的方法论意蕴...  相似文献   

7.
《诗大序》继承了前人“诗言志”和诗、乐、舞三者密切结合的观点,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揭示了诗歌之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本质特征,并指出了诗歌产生的现实基础及其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是在对黑格尔“自我意识人”和费尔巴哈“抽象人”的批判中创造性地确立了“现实的人”这一理论的,批判并意味着完全的否定,马克思同时吸收了黑格尔的精神能动性和费尔巴哈关于“感性”的思想。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构成精神的真正主体,精神则是“现实的人”实际活动中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9.
以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理论考察“三个代表”,可以看出:“三个代表”这一具体概念形式的形成,是一个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体现了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三个代表”是具有丰富内涵和理想形态的概念体系,是自觉逻辑构架与强烈实践取向的统一。切实实现“三个代表”摹写现实与规范现实的巨大作用,努力做到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应成为我们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从“斯密问题”人手,证明了该问题是不成立的;进而论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和谐统一的可行性。为了解决当前二者存在的偏差。建立经济与道德相统一的评价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是关  相似文献   

11.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课”是高校结合现实、联动内外,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重要载体和方向。善用“大思政课”当恰如其分地讲授好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在坚持知识维度与价值维度相统一、理论维度与实践维度相统一、历史维度与现实维度相统一中,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明晰“拥护谁”“为了谁”“成为谁”,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2.
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现实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文章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进行了语义学分析,揭示了“以人为本”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各方面根据;指出:“以人为本”的现实内容是“一切为了人”与“一切依靠人”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13.
文艺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文现象,主要表现在其文化形态、意识形态和审美形态三层次方面,而与之相照应的内涵分别是其物化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统一、现实内容与“合目的”的统一、个性才情与“合规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教学中采用专题授课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由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所决定的。实践中需要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知识性与学术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专题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统一等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与人全面发展“两个历史过程的发展相统一”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其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其三,丰富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其四,为推进政治民主化制度建设奠定了人性论的哲学基础。这一科学理论对于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具有极其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学术范式以“我思”主体为核心 ,确立了一种历时性历史观 :历史是人的逻辑展开。因此 ,这种历史观的最高原则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它要求历史的书写展示人的时间展开的连续性和“进步”的秩序。但这样的历史观已经在后现代性学术范式中失效。后现代性学术范式所确立的历史观可以称作是“共时性历史观” ,即主要是根据语言学的“共时性研究”描述历史。它认为现代性的“历时性历史观”旨在制造“连续性”、“进步”的幻象 ,其实历史是断裂的、播散的过程。在这样的历史观下 ,如何书写美学史 ,是目前国内美学史研究的前沿课题。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其早期的中国化过程就是本土化、世俗化和制度化的演变史。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坚持远大理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统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国民素质相统一的思想,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创新,也为新世纪初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红色故事串联起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具有重要的资政育人功能。运用红色故事赋能高校思政课,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利用红色故事赋能教学,应坚持“基点”和“看点”相统一、“陈情”和“说理”相统一、“历史”和“现实”相统一、“主导”和“主体”相统一,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杜绝娱乐化与庸俗化、科学评价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两个确立”在理论层面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要求,历史层面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百年建设经验的系统总结,从现实来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党和国家事业的核心要求,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在先秦典籍中“大”这一范畴具有不同内涵。与先秦其他各家不同,庄子诗学思想中的“大”超越了伦理层面的道德意义而更具有审美层面的内涵,与处于西方文明源头的朗加纳斯的崇高范畴具有汇通意义。位于人类文明早期的朗加纳斯和庄子在各自文化的源头确立了崇高在社会及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是对人的自由精神的一次提升,是对人超越现实要求的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