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管理整合论瞄准的是价值问题,同时又高度关注人的主观性和道德伦理问题。它不仅为科学进行辩护,也为价值进行辩护,并可以广泛应用于主观领域。教育管理整合论的科学与哲学基石是认知神经学、信念之网、蒯因的整体主义知识观和自然主义,多元综合是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50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刚刚过去的50年,是教育管理学理论快速发展的50年。先是教育管理科学论独占鳌头,继而是教育管理主观论、教育管理价值论、教育管理批判论及教育管理整合论先后形成并与之分庭抗礼。起初,教育管理学理论整体上以客观主义为取向,着重事实效率的探讨,随后,教育管理学理论转向主观主义,越来越重视价值伦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反驳教育工具性角色的基础上,批判理论指出教育管理应提倡道德科学,抵制"管理主义",应提倡广域的背景分析,抵制狭隘的"理性"分析,应提倡本真教育,抵制功利教育。基于批判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要坚守"道义""责任"和"本真"的价值取向,秉承"人之为人"的教育立场。  相似文献   

4.
正道德领导由美国教育管理学家萨乔万尼(Thomas J.Sergiovanni)于20世纪末期提出,是当代西方教育领导思想体系中颇有影响的一种教育领导理论。萨乔万尼批判了教育管理学界长期以来只注重简单移植企业管理理论而忽视教育管理学科自身理论建设的现象,通过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从文化、价值和道德的角度构筑了一个将道德领导置于首位的教育领导框架体系。本文对道德领导的内涵及其对  相似文献   

5.
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方法论启示与局限并存:现象直观论肯定和强调组织中个体主观价值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但它和教育管理理论化学派一样局限于从管理学视角来探讨教育管理问题;人文科学方法论主张批判和克服自然科学范式主导下的教育管理理论的泛滥,但其借鉴具有明显的不彻底性;格林菲尔德提及的操作层面的教育管理研究手段和方法有数种,但未作出进一步的交待或示范。应加强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体系的构建并重视其推广应用,当务之急应倡导实证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一直是学术讨论的热点问题,从理论上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十分必要.心理健康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个体道德的表现,个体道德的核心恰恰也是心理健康的核心与根本,本质上心理健康教育就应该属于德育范畴,道德与德育的概念有必要重新建构:道德是指人在处理与自我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态度和行为符合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规则;把人怎样认识和对待自己也纳入道德的范畴,是德育理论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西方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观的断想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欲求教育管理理论与自然科学相一致的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观,从哲学层面上摒弃了逻辑经验论和教育管理主观论,通过宣称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系统整合,试图使教育管理学成为一门整体合法的科学。然而,这种基于自然科学理论的管理理论并未给有关教育管理现象提供更合理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教育管理善恶标准是教育管理伦理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关于善恶标准的探讨,伦理学史上存在着伦理目的论与伦理道义论两种相互歧异的观点。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超越了伦理目的论与伦理道义论在善恶标准方面的分歧,把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科学揭示了善恶标准的基本规定性,为判断衡量教育管理善恶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人的自由发展是教育管理必须坚持的基本伦理立场和应该追求的终极善。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教育管理是恪守人道、发扬民主、崇尚公平、坚持公益和注重效率的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是关于价值的理论。教育管理与价值的关系是教育管理学理论中的最基本命题之一。教育管理本质上是一种以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为前提和基础的实践活动。研究教育管理的价值问题涉及到教育管理的基本思想、管理体制、管理原则等诸多领域。我们相信,这一研究不但有助于了解和把握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还能更有效地指导教育管理实践,推动当前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深人发展。  相似文献   

10.
薛晓阳 《中国德育》2006,1(3):76-77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道德健康的出现为心理教育的伦理转向提供了动力,并推动了心理教育从矫正性的治疗技术向道德性教育的策略过渡。心理教育开始调整自己的学术路线,把价值判断引入自身的理论内涵之中,不仅关心个体的心理适应的主观能力,夏关心适应过程和方式的伦理性:当个体不能改变环境时,绝不能以牺牲道德为代价来求取对环境适应。用不道德的方式去适应环境,绝不是一种真正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论标准环境下的理想模式与现实环境下的实用模式●杨建华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界有不少文章和专著探讨如何提高教育理论研究的应用价值,这是一件好事。但其中一部分学者把教育理论缺乏应用价值归咎于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是一种标准环境下的管理①。笔者认为,我国教育理论研...  相似文献   

1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是高校教育管理实施的主体,位于教育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汇合点上。辅导员作为高校基层的管理人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以人为本,寓教育于管理之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济理性主义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使传统的教育管理不管是在手段上、方法上还是在效率上都得到了科学的提升。教育管理在收获效益的同时,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却遭到了颠覆,对人的漠视、社会价值的失落、目的的异化,使经济理性主义受到强烈的批评和质疑。而作为现代教育管理又不能不追求效率,所以如何匡定经济理性主义在教育管理中的边界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于是道德理性便自然地回应了这一理论诉求。教育管理效率与价值的博弈要求经济理性主义必须在道德理性的框架内寻求理解和应用,唯其如此,教育管理在寻求效率的过程中才不会失去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道德价值观的混乱和道德价值被边缘化。关于道德价值的深度思考离不开伦理学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二是人怎么会有道德。第一个问题是道德的必要性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道德的可能性问题。这两个问题可以分别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来考察,由此就变成了四个问题:问题一是从社会角度看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问题二是从个人角度看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问题三是从社会角度看人怎么会有道德,问题四是从个人角度看人怎么会有道德。其中,问题四尤为重要。对问题一的探索包括德治论、整体福利说、社会契约论等;对问题二的探索包括义务论、目的论、宗教论等;对问题三的探索包括道德法制化、道德公正与德福统一、以道德的社会促道德的人、加强社会教化等;对问题四的探索包括道德成为人的核心价值或根本价值、道德成为人实现自己核心价值或根本价值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扩展善良人性、培育道德情感、来自经验层面的德福统一等。从现实生活中看,赏善罚恶和善恶报应、社会公正、德福统一、自我实现对促进公民成为有道德的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的道德性发展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要求教育工作应该按照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办事,这对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应该借鉴其合理的思想,根据人们的心理发展阶段和规律,在不同时期对每个人以不同的教育内容为重点,以促进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达到适应社会和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价值论与整合论: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呈现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多元化状态。早期发展起来的居于支配地位的教育管理科学论开始受到种种不同理论观点的批判、修正和完善。其中,教育管理价值论与教育管理整合论就是在反思教育管理科学论的过程中新进出现的两种颇具影响的教育管理理论。文章从思想基础、理论要点两方面,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道德语境论是一种以语境为工具,研究道德原则、道德判断、道德信念以及其他道德实在论和道德认识论问题的实践方法论理论。道德语境论认为不存在道德原则,不存在“事实-价值”依附性,道德判断和道德信念是不需要依赖原则的道德认知过程。道德语境论把人的能动性和语境的权威性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具有较强的反理论性,为实践事实、道德认知过程和人的能力提供了更真实的理论描述。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教育管理理论运动在美国广泛进行,盖茨尔斯、格林菲斯、坎贝尔等教育管理理论界的权威人士曾经是理论运动的发起者和拥护者。理论运动的核心思想是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事实与价值分离是它的典型特征。被称之为“格林菲德革命”的教育管理理论范式大致有三个内容:关于组织的人类发明论、组织理论的十个命题以及对教育管理理论运动的批判和反思。  相似文献   

19.
EAP是组织为其成员提供的系统的、长期的心理援助与福利项目,能够很好地突显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管理的企业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将EPA理论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开展"大学生EAP",是贯彻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开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必将在大学生的成才之路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伟言 《教育科学》2005,21(1):34-37
本文以道德类型学的视角对德育价值取向进行前提性的反思。指出在道德层次论的前提预设下,德育在价值目标上逻辑地走向“乌托邦”,引发灌输和学生的道德反叛;德育功能错位,整体教育功能失调;通过批判和借鉴道德类型学的有关理论、考察道德的实存状态和伦理学的理论构成、立足于道德不同的内涵、功能、作用领域、价值取向,将道德分为圣德和常德两种类型。认为德育价值取向定位应以常德为本位,避免某种终极性的道德价值传授,不能要求学生成为道德楷模;德育要改变“建构学生意义世界”的价值期许,担当起应有的职责;鼓励学生的道德热情和基于自愿的道德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