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湄潭傩戏是黔北傩戏带的代表,其剧本语言的民族性非常突出。文章分别从社会和审美两个层面分析傩戏的语体风格形成的原因,从词语、句法、语音结构和修辞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黔北湄潭傩戏剧本的语体风格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傩戏的历史渊源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傩戏源于古傩祭,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产生。傩戏遍布全国各地,而桂林傩戏在宋代发展繁盛。但因社会的发展,傩戏逐渐走向衰弱,甚至一度消亡,拯救和发展傩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黔东土家族傩堂戏是中国大地众多傩戏中的一支,由于产生条件、生存环境的差异,土家傩戏与其它傩戏有明显区别,其产生的渊源与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傩堂戏班(或坛)组织及社会功能均有特色。特别是戏剧剧目、仪式及仪轨、面具、舞蹈、音乐、服饰及道具文化都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黔东土家族傩堂戏是中国大地众多傩戏中的一支,由于产生条件、生存环境的差异,土家傩戏与其它傩戏有明显区别,其产生的渊源与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傩堂戏班(或坛)组织及社会功能均有特色。特别是戏剧剧目、仪式及仪轨、面具、舞蹈、音乐、服饰及道具文化都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冯晓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14(4):119-120,127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者们就开始关注傩文化,至目前,对傩戏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斐然。但是,傩戏音乐所处的整体社会人文环境却令人堪忧,这对傩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有着严重的制约性。  相似文献   

6.
黔北仡佬族傩戏是贵州傩戏的代表之一,其剧本中表现的民族语言性非常突出。文章从词语、句法、语音节奏和修辞等四个方面来论述黔北仡佬族傩戏剧本的语言风格,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7.
作为远古社会中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之一,傩的产生、延续和流传,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中国傩戏研究界有一种说法:世界的傩戏在中国,中国的傩戏在贵州,贵州的傩戏在铜仁。试图从铜仁傩堂戏的渊源、内涵以及特色着手,分析铜仁傩堂戏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及其文化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8.
谭景元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4):61-62,98
“傩戏”是古代逐鬼驱疫的宗教仪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傩戏”在中原文化的边缘地带保存下来。贵州铜仁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和政治统治的相对稳定以及其特殊的人文环境造就了铜仁傩戏鲜明的音乐风格。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间的古老信仰是自古便有的,其类别多样形式各异,构成了中国社会文化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历史的推移与社会的发展,许多民间信仰已经淡化甚至消失,保留下来的也大多在口耳相传的过程当中丢失了许多内涵.而普通百姓关于神明的崇拜中往往隐藏着其对宇宙、时间、生命及超自然力量等问题的观念与看法,保留着人类最原始的信仰.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宁都中村傩戏来探讨傩戏与图腾崇拜、祭祀仪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傩戏作为一种原始的艺术形态,随着当下经济、技术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传承与发展疲态。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目前学术界研究较少。本文从本雅明的“灵韵”“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这几个概念出发,研究傩戏作为一种有“灵韵”的艺术在当下的存在状态,对傩戏的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进行分析。并将傩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放在别现代视域下,从观众角度出发,分析观众的评价如何使得傩戏艺术中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的裂变。同时,技术媒介变迁对艺术的影响,使得傩戏展示价值与膜拜价值裂变的程度进一步被放大,而且傩戏艺术的展示价值最终超过其膜拜价值而获得艺术自律。  相似文献   

11.
欧洲歌剧自诞生以来,影响着世界歌剧的发展,作为起步较晚的中国歌剧,在借鉴与吸取欧洲传统歌剧经验的基础上,歌剧创作者们不断丰富着我国歌剧的艺术形式,将更多的中国风格与民族元素融入了歌剧的创作当中,力图追求欧洲传统歌剧与我国歌剧的完美融合。随着时间的流逝,歌剧题材的选择与音乐的创作也开始注重时代性的体现,流行元素越来越多地被用在歌剧创作中,但是与传统的经典歌剧相比,新歌剧还需要时间的考验,歌剧发展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中国歌剧创作还需要更多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2.
梁光辉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4):82-83,86
外国人把京剧称做“BeijingOpera”(北京歌剧)。这种翻译涵义混淆了京剧与歌剧的区别,让外国人误以为京剧是“在北京表演的西洋歌剧”。其实中国京剧既有与西方歌剧相似的一些特征,也有在理论体系和表演方法与西方歌剧相区别的东方艺术。同时,阐述了中国京剧和西方歌剧作为东西方舞台艺术的代表,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以及以唱为主伴奏为辅的演唱方法,并具体分析了东西方艺术形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曹禺的话剧是诗与戏剧的结合。他的话剧创作,从情感态度到表现手法,从主题内容到表演效果,都在努力追求诗的境界。曹禺的话剧是真正的诗化戏剧。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戏曲文献中,序跋是研究我国戏剧艺术的资料宝库,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戏曲研究资料匮乏的元代尤其如此。序跋通过介绍或评说作者和作品内容,阐述作者的理论观点,为宣传戏曲理论提供舆论支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戏曲理论的建构提供补充。另外,元代戏曲序跋文体初步涉及了戏曲的理论问题,开创了戏曲研究的一些领域,其提出的理论观点虽不够系统成熟,但却有开创之功,初步显示了戏曲理论发展的轨迹,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建构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遵义湄潭有着丰富的傩文化现象,傩夹戏广泛地存在于祈福禳灾活动之中,即正坛法事中插入的分角色表演的一些有一定故事情节、同时又与傩祭密切相关的仪式表演,是介乎于傩仪与傩戏之间的一种表现形态,是从单一的驱鬼敬神向娱神又娱人的民俗民艺活动的转变,对之进行考察,可看出傩向戏过度的演变形态.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审美兴致的更迭,时下流行歌曲日益风靡,管弦呕哑、唱腔婉转的戏曲却越来越难觅身影。深受流行音乐熏染的中学生本身就对戏曲艺术兴趣匮缺,更遑论让他们潜下心来学习存有时代隔阂的戏曲作品。但戏曲作品历经了时代的淘洗,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增强学生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教师必须走近戏曲作品,认清、把握其重点与难点,如戏曲作品的语言、题材、情感等,并采取鉴赏曲词、品味意境,类推同题材、探究主旨,基于文本、个性解读等教学方法提高戏曲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使学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17.
河南地方戏曲资源深厚,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开发应用。主要途径有:加强资料数据库的建设,把现有的戏曲资源挖掘、梳理、归类,建立数字化电子系统;加强戏曲与传媒的结合,为拉近戏曲与观众的距离搭建传播平台;加大戏曲教育的投入力度,为戏曲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18.
真实主义歌剧于十九世纪末期登上歌剧舞台,在整个欧洲歌剧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本文从真实主义歌剧的剧本、重唱与合唱、器乐曲及唱法四个方面阐述了真实主义歌剧的独特的音乐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戏剧在西方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罗马的酒神祭祀。伴随着漫长的历史变迁,戏剧本身,无论是在内容或形式上,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对西方不同时期的戏剧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阐述现代、后现代主义戏剧所表现的戏剧的一个发展趋势,即对深层戏剧形式的解构,称之为“推动力的削弱”。  相似文献   

20.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艺术是在总结了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新的美学理论指导下产生、发展而来的新的艺术体裁。歌剧迅速兴起成为这一时期重要艺术成就之一,并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