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保存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血脉,大批高校在抗战爆发后开始内迁,虽历尽艰难,却使这些高校得到一定的保存和发展。由于战事变化、国民政府对抗战持久性认识不足、政府能力有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高校内迁在启动、落脚点和办学形式等方面呈现出被迫和多样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概述徐国利抗战时期,我国高校为躲避战火,或免陷敌手,以保存力量,支持民族持久抗战,向内地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迁移。高校内迁是中国抗战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中国抗战的胜利,为推动内地教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迄今我们对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以海外留学生为骨干的中国兵工高级专业人才成为兵工署及各个兵工厂的领导和专家。他们率领数以万计的兵工专业技术队伍内迁重庆地区,直接主导了战时兵工厂的技术改进与武器研制活动,培养和孕育了一批兵工专业技术工人队伍,也为新中国的国防工业提供了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内迁高校的西部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一大批公私立高等学校内迁到西北和西南。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高校 ,为了使学校的内迁与当地经济开发相结合 ,别具心裁、深谋远虑地选择内迁路径和校址 ;结合当地经济的特色 ,以科技和教育为主要手段 ,通过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开发西部资源。这些为当今方兴未艾的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6.
7.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是国民党政府应对战时需要的应激性措施,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此期间,国民政府按照西部开发战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内迁高校实施了布局调整,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和调整战时高等教育体系,使得高等教育在全国区域分布不平衡的局面有所改善,在质量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对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历史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的文化内迁是中华民族为抵御外敌侵略、取得抗战胜利所作出的被动选择。从总体上看,文化内迁保存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全民族持久抗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对迁驻地而言,内迁文化促进了三峡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建设,推动了三峡地区教育现代化事业的起步与发展,催生了三峡地区精神文明的整体“跃进”等。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人口内迁与后方社会意识的变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东部沿海沿江地区的人口被迫内迁西部,对后方的社会意识变动特别是社会心理和社会观念产生影响,使抗日救亡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国家观念突显,民主、科学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受社会心理的影响,广西社会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变化,表现在婚恋观念、生活观念、职业观念等方面,这些新的文化的植入,为西南社会向现代性的转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高校内迁是抗战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西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内迁对贵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内迁高校从事地方经济开发与建设,促进贵州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促进贵州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加快学术研究与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为贵州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普及教育,提升民众素质。同时,内迁高校也为贵州的抗日救亡和民主运动作出了积极贡献。这对于当今方兴未艾的“西部大开发”仍是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12.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内迁对遵义的影响很大,具体表现为浙大师生在遵义时期的抗日民主运动,使遵义人民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为遵义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助于遵义教育现代化的起步和发展;浙大“求是”风气对遵义学风、社会风气的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以后,国民政府针对日本侵略威胁,开始有计划的为长期抗战做出准备,其中资源委员会的设立便是该准备的一个具体的措施。全面抗战爆发前资源委员会致力于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并开始组织沿海及工业较发达地区的工矿企业内迁。资源委员会的设立为促进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因工矿企业内迁得以保存的国家力量,直接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工矿企业的内迁同时也改变了不太合理的中国经济布局,为中国内陆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西部大开发已进行十年后的今天,研究这一问题仍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为今天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高校内迁是抗战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西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内迁对贵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内迁高校从事地方经济开发与建设,促进贵州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促进贵州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加快学术研究与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为贵州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普及教育,提升民众素质。同时,内迁高枝也为贵州的抗日救亡和民主运动作出了积极贡献。这对于当今方兴未艾的“西部大开发”仍是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内迁到贵州,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继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同时他们为贵州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种子、科学技术知识和民主精神,对贵州的文化教育事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贵州教育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也推动了贵州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边疆教育指民国时期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专门对少数民族进行的学校教育。抗战时期,广大内迁高校师生投身边疆教育调查研究,积极从事西南边疆教育建设,直接促进了西南边疆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国立浙江大学内迁广西宜山,在此办学一年有余。其选择内迁广西宜山,且得以很快复课,实由多方面因素促成。包括抗战形势的影响、广西当局的大力支持、国立浙江大学自身的努力,广西人民的贡献、宜山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的吸引等。《国立浙江大学宜山学舍记》则详细记载了浙大内迁广西宜山的概况,是论述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真实、可靠的资料。以碑文为基点,由上述几方面因素着手,考察浙大内迁广西宜山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内迁进步化人士的民众意识得到了显增强,这主要是广大内迁进步化人士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成功实施的结果。内迁进步化人士民众意识的增强,为更有效地动员教育民众团结抗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当代我国先进化的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国民党陆军军医学校、陆军兽医学校等内迁至安顺,给安顺小城带来现代科学意识,它们积极参与安顺抗日运动与安顺地方经济、文体等建设,对安顺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