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小费     
被坊间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曾爆出老友倪匡的一个笑话:倪匡的英文很差,移民美国之后,到餐厅吃饭成了大问题。有人教他,英文菜谱上的字体最大者,就是最贵的菜,依此可以类推。某日倪匡在餐厅面对一位洋人侍者,以不容置疑的眼神和手势,一再坚持要点菜谱最底部的一道菜。无奈的侍者只得向经理禀报说:“有客人坚持要点我们15%的小费!”  相似文献   

2.
心弈 《出版参考》2011,(24):36-37
香港是个神奇的城市,作为金融中心的光环太过耀眼,让人很容易觉得它商业有余、文化气息不足,早年甚至还有“文化沙漠”的说法,但只要细细一想,就会发现香港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环境:这里的流行音乐、港剧和香港电影,已经影响了好几代人;倪匡、亦舒、李碧华均有大量粉丝,金庸更是横扫华文世界,成为一代宗师;连张爱玲这样的奇女子往香港去走一遭,作品里也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香港烙印。  相似文献   

3.
香港是个神奇的城市,作为金融中心的光环太过耀眼,让人很容易觉得它商业有余、文化气息不足,早年甚至还有“文化沙漠”的说法,但只要细细一想,就会发现香港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环境:这里的流行音乐、港剧和香港电影,已经影响了好几代人;倪匡、亦舒、李碧华均有大量粉丝,金庸更是横扫华文世界,成为一代宗师;连张爱玲这样的奇女子往香港去走一遭,作品里也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香港烙印。  相似文献   

4.
一粟 《出版参考》2007,(10):53-53
柏杨欲与金庸比邻 日前金庸赴台北参加台湾政治大学80周年校庆,借此机会.他拜访了作家柏杨。两位是多年笔友.聊起天来妙趣横生。金庸赞柏杨家的风景好.柏杨马上回答:“我想出租它,要收钱呢!”他又要金庸把隔壁的房子买下来.两人做邻居。听到金庸来访.柏杨的左邻右舍都来串门.索要签名。金庸掏出笔时,柏杨立即提醒:“不要随便签名.他们要拿到银行去提钱的。”相较于金庸的沉稳,柏杨像个老顽童。[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的本名也许没有他的笔名更为人所知。他的笔名由来也是许多人知道的:1955年,金庸因友人介绍开始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动笔之前,他从未想过要使用笔名。小说在《新晚报》连载时,主编希望他选一个具有“侠士味”的笔名发表。几乎是不假思索,金庸将他的本名查良镛的镛字拆开,于是如雷贯耳的笔名“金庸”便由此产生。此外,金庸还有“姚馥兰”、“林欢”等笔名。姚馥兰由英文。您的朋友”(Your Friend)读音而来。当时香港报纸副刊相当男性化,金庸就以一个女性化名字写影评,冲谈一下男性的阳刚气。“林欢”的笔名也是金庸写评论用的。  相似文献   

6.
邹虎 《青年记者》2006,(4):74-74
查良镛,笔名金庸,行内人常说:查良镛的第一生命是报业,第二生命是电影,而武侠小说或许是他生命中的一种偶遇吧。观其一生,金庸在报业经营、政论写作、新闻理论等多方面,在香港报界留下了重彩浓笔。我以我手写我心“事实不可以歪曲,评论大可自由”,如果说《明报》在创办初期是以  相似文献   

7.
2010年6月2日,网上传文坛重磅人物金庸"逝世",惊动全国媒体记者,金庸好友倪匡、潘耀明等当晚接到无数求证消息的电话,他们均表示此为谣传,金庸创办的<明报>也明确表示所谓金庸去世是谣传.在此之前,杨丞琳,任达华,琼瑶,刘著,余秋雨等名人不是暴毙,就是自杀,均在网络上"被死亡"了一把."被死亡"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个案,而是一系列虚假的"死亡消息"经网络广泛传播后呈现出极大相似性的暴力事件.  相似文献   

8.
棋侠仙去     
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华丽奔放的棋局;而他淡泊名利、纵酒挥毫、行侠仗义、笑傲江湖的不羁性格,有如金庸小说中的令狐冲;他自比李白:为人不羁,喝得烂醉还去赢棋;他用拖把那么大的笔书写巨书;他不吝狂赌,对金钱的态度也正如李白所描写的“千金散尽还复来”  相似文献   

9.
金庸,本名查良镛,以其笔名“金庸”行世。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为《明报》写社论,一支是写武侠小说。金庸的《明报》成功,除了它的武侠小说、新闻报道等因素外,也离不开金庸以他本名查良镛发表的社论。金庸写了30多年的社论,当时,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不仅香港人会习惯性地想到看看《明报》社论怎么说,海峡两岸的政要也非常重视他的社论,国际上对《明报》“路易—查”(笔者注:金庸的英文名)的评论也非常看重。他的社论为知识分子所欢迎,有些人买《明报》就是为读他的社论。笔者认为,金庸的社论,在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上应该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进…  相似文献   

10.
黄政 《新闻世界》2012,(10):213-214
今天,我们无论是看电影、看电视还是翻阅报纸、点击网络,都会发现金庸小说及其形象早已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文化进入了几代人的个人和集体记忆。传播媒介对金庸“神话”产生的作用无疑是十分巨大的,这种现象也值得我们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讯近日,中国妇女出版社推出了著名作家亦舒的两部最新小说:《三思楼》和《四部曲》。亦舒的言情、金庸的武侠与倪匡的科幻并称香港文坛三大奇迹。言情小说能写得这么出彩,受到一代又一代年轻读者的追捧热议,足见  相似文献   

12.
“久封吴王剑,今执孔子鞭”。1999年3月底,著名武侠小说家、报人、学者、社会活动家金庸,走马上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一职。此番在浙大近两个月里,他会老友,看亲戚,多次与师生座谈、讲学,他的言行成了浙大校园里最热门的话题。不久前,当他悄然暂别西子湖时,师生们的惜别之情溢于言表,纷纷企盼“金大侠”早日再回“西子湖”。金庸成了校园的“秘密”人物 金庸出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一职的消息,是人大代表、浙大校长潘云鹤在今年2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向新华社记者披露的。在浙大为金庸举行受聘仪式  相似文献   

13.
书业内外     
对金庸小说截然对立的评价 据《今晚报》报道,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袁良骏指责金庸和琼瑶为当前文学“低俗化”潮流的代表。他说,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是一种“陈腐、落后的文学形式”,早已遭到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荡涤。它的打打杀杀,恩恩怨怨,胡编乱造;它的公式化、概念化、模式化,拖沓冗长,陈词滥调,都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符合健康优美的文学作品的起码条件。 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则指出,金庸是一个自觉追求思想性的武侠小说家,这一点正是金庸与旧武侠小说截然不同的地方。在艺术上,他第一个以开放态度来  相似文献   

14.
去年第七期《名人传记》刊登的《金庸二三事》,有一段关于金庸作报纸“老总”时面对骂声微笑以待的故事,颇有意味。 金庸在他创办的《明报》上给有实力的作者开专栏,使一些作者成为作家,出了名。《明报》的稿酬虽低,却趋之者众。但也有不满意的,有个作家(亦舒)要求金庸加稿费,金庸不加,这个作家就在专栏里撰文骂他。金庸看了笑笑说: “骂可以骂,稿照样登,稿费照样一点不加。”据称,金庸对闭口不提加稿费的,到年底反而会加一点,这是金庸性格好强的表现。但不管怎样,金庸对骂他的作家的文章照登,专栏照开,这不能不说是他大度能容、胸怀宽广。试想,如果金老板鸡肠小肚(他不需和任何人商量),从此炒了那个作家的鱿鱼——枪毙了他的文章,砍掉了他的专栏,那么,枪  相似文献   

15.
作为报人的查良镛一定比作为武侠小说作家的金庸名气小,知道查良镛与金庸是一个人的就更少了,但是细心的人还是可以发现“金庸”二字原来就是“镛”字一分为二.他的武侠小说风靡大陆、港台及海外华人地区,说他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华语作家之一,是一点也不夸张的.然而他自己在一次演讲中却说,他写小说仅仅是“附属于新闻工作的副业”,他解释说,写第一部小说时,在《新晚报》当编辑的他,是为了副刊的需要而写,后来的小说则是为了《明报》的需要而写.  相似文献   

16.
台湾早期出版以文学为主,如高阳、司马中原、张漱函、张爱玲、张晓风、琼瑶、华严等等都是当时的著名创作人,因为当时政治环境的关系,这些作者的作品只能在台湾地区流传.而香港虽然自认为文化沙漠,却拥有一个超级作家金庸,而后有倪匡、严沁以及岑凯伦、亦舒等.  相似文献   

17.
新闻人物     
以一元钱出让《笑傲江湖》改编权的金庸一度对拍摄中的这部电视剧赞不绝口,不料在看过播出的剧集后,对某些情节大为光火,并称“该片令人非常不满意”。然而,在该剧制片人张纪中亲赴杭州会面后,金庸再次改口,称批评之辞与他对该剧的赞扬相比,不过“一、二句话”而已。俗务繁忙的金庸近日还在台北接受了台湾清华大学颁赠的荣誉教授证书,并向外界透露他正在写作一部“中国通史”,跨度从上古直至近代。  相似文献   

18.
香港作家马家辉先生,有文章谈到蔡澜先生,说是“多读蔡澜的书,学到一身吃的本领,懂得吃食之道之艺之技之法,生命其实也很快乐”。这话听起来很像是古时候圣贤劝人读《诗经》,最起码可以“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之名”,认得几个字,给无趣的人生充充电,总是好的。  相似文献   

19.
4月3日,浙江大学举行百年校庆,特邀嘉宾金庸端坐主席台前排。会后,蜂拥而至的大学生纷纷要求他签名、合影。4月4日,浙江大学金庸人文基金研究会成立,为了一睹这位香港名人的风采,影视厅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面对炽烈的金庸热,记者的思绪却飘到了一个冷冷的角落:金庸的知名,仅仅因为他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吗?  相似文献   

20.
1999年11月卫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长文《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从不同侧面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的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文坛上有影响的作家一下子成为众多读者关注的人物,尤其是金庸,在王朔“出招”后,这位写武侠小说的高手将如何“接招”,如何“应招”,更成为读者议论的话题。 我是11月2日中午才获知王朔“骂”金庸的信息的。当时的第一个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