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闻传播学》对“新闻”和“新闻价值”的定义都不够恰当。在把握词意、搞清定义对象的属性特征及其外延后,对二者的定义应该是另样的,由此可以引出相关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新闻”作为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术语,历来都是新闻理论研究的重点。但新闻界在“新闻”的定义上。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在新闻理论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从“新闻”“新”的相对性出发,结合语言学相关知识.提出“新闻是相对于受众认知而言新的事实信息”的定义。  相似文献   

3.
新闻的定义的角度总有一定的偏差。克服偏差,找到正确定义的途径应从三方面入手:从历史和现实出发;从受者和传者两方面考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果我们以属加种差的形式来给新闻这一概念下定义的话,对新闻实践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新闻定义的讨论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针对较有影响的陆定一、范长江、宁树藩三位学术前辈关于新闻定义的观点进行了再讨论,分析其中值得借鉴与尚有欠缺之处,并提出了新闻定义中的受众本位观问题和强调“过程性”的定义思维,最终在有理有据的分析基础上给出定义:“新闻是及时公开报道的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受众应知而未知或欲知而未知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新闻的专业定义是以基本定义为基础的,是相对于基本定义而言的,必须反映专业的性质和特征。专业定义所定义的部分是基本定义中特殊的一部分,是体现专业组织机构、专业人士的观念、意图与目的的一部分。定义作为一种方法或手段有其作为工具的局限性,导致定义错误不是局限性产生的必然结果,而是人对定义这种工具的使用不当,因此正确的定义还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新闻定义已不适应新闻事业的需要,陆定一的定义同时存在定义过宽、定义过窄两个看起来有些矛盾的问题,说它过宽,是因为新近发生的事实不一定都是新闻;说它过窄,是因为不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同样也可以成为新闻,这就是人们一直争论、修订它的根本原因所在,什么是新闻呢?新闻应该是法定传播媒介以一定方式及时向大众公开传播的有一定意义或影响的事实或现象。  相似文献   

7.
关于新闻定义的讨论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针对较有影响的陆定一、范长江、宁树藩三位学术前辈关于新闻定义的观点进行了再讨论,分析其中值得借鉴与尚有欠缺之处,并提出了新闻定义中的受众本位观问题和强调"过程性"的定义思维,最终在有理有据的分析基础上给出定义:"新闻是及时公开报道的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受众应知而未知或欲知而未知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新闻的性质与定义进行了新的界定。新闻是相关事实信息的组合,新闻导语“倒金字塔”结构,新闻背景,宣传价值等都是适应相关事实信息组合的产物,是新闻增值的主要途径,相关事实信息的常见组合形式有烃比,对照,“合并同类项”,根据蓝图组合,相反相成等等。  相似文献   

9.
说到陆定一的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陆在此文中对“新闻”一词所下的定义了。“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直到60年后的今天,仍然为国内绝大多数新闻学教材所肯定。除了这个定义之外,陆定一在此文中重点谈的是新闻的本源以及新闻的真实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由"我爸是李刚"事件探讨公民新闻的定义、形式、主题、影响,并就事件发展各阶段进行传播学分析,以及对公民新闻争议点作进一步探讨。强调媒介融合环境下传统媒体与公民新闻的配合,突出公民新闻的良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新闻本质的确定,是新闻理论整体构建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本文从新闻本质内涵得以确立的不同阶段即社会生活—作者—媒介进行思辨,认为新闻本质内涵在不同的阶段所具有的变化和丰富,任何单向和静态的视角看到的只能是新闻的某一侧面,从而并不能整体而全面地对新闻本质内涵形成理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徘徊于权利与权力之间——采访权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访权是记者在从事采访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权利,但学界对采访权的研究却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主要梳理了近年来学界对于采访权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将学界对于采访权的研究归纳为如下方面:采访权的含义与性质、采访权的限制与救济、对采访权基于规范主义的探讨。这种梳理将为采访权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它以可视的形象为手段,在报纸等平面媒体的信息传播中独树一帜,并以之为基础,形成自己在信息传播中的易理解性、确定性、浓缩性和多向性、扩展性与层次性、模糊性与交融性等特征。由这些特征所形成的传播优势,新闻摄影成为平面媒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围观产生力量,这恐怕是微博力量最具中国特色的解释之一。在中国,微博改变了传媒生态和传播方式,在微博领域里,官方微博用户、普通微博用户和以新闻从业者为代表的媒体微博用户构成了"泛新闻工作者"阵营,他们的微博实践,影响并改变着新闻生产环节。具体来说,新闻源的全民化,新闻制作过程的社会性,新闻发布方式的多样性,跨越组织化,实现全民性、社会化,正是微博语境下新闻生产的新表征。尽管微博力量变革着传统的新闻生产,但是它依旧没能改变社会对于"新闻"的定义。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新闻信息,应从网络交互性以及网络技术性两个方面进行分类,从网络交互性角度,网络新闻分为全开放式和部分开放式两类。从视觉效果角度,网络新闻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从超文本链接方式角度,网络新闻分为线性、树状及复合式三种。  相似文献   

16.
新闻价值的实现是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而新闻价值的实现是由新闻价值评价标准来决定的。由于新闻价值评价存在初级新闻价值评价和终极价值评价的二级评价模式,所以新闻评价标准新闻价值标准首先应包括在这两级评价模式中出现的新闻价值标准,新闻的价值标准,新闻传播者和受众的主体特征标准三种评价标准。同时,考虑到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因素,社会规章制度和新闻价值观念也应当成为新闻价值评价标准的一部分。在现实的新闻传播活动中.这五个因素互相渗透,共同决定着新闻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社会新闻在现在的广播电视节目中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民生话题,本文从对社会新闻的界定及社会新闻本身的流变规律,并结合国内外及社会新闻自身的革新来阐述社会新闻在当下的变化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今新闻学术界在新闻定义的嬗变中引入“传播价值”这一概念.使得新闻的定义更加严谨准确,同时也对新闻写作产生了积极的指导意义。新闻工作者在写作新闻文本时应该根据价值系统论的观点在文本的深度,广度及新颖度上狠下功夫,同时注意避免克服新闻的负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