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文艺的百花园里,各种文艺形式争奇斗艳而又互为表里、互相渗透。山水诗和山水画这对姐妹艺术,在发展中就彼此丰富,同趋深化,诗画交互影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驱使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画家争相从大自然的山川景物中发现诗情画意,又将诗与画水乳交融,创造出精美的艺术品。盛唐时期的诗人画家王维就以诗作画,  相似文献   

2.
雪马说书     
《湖南教育》2014,(8):F0003-F0003
雪马说书:李哲,生长于湘中,从小酷爱文艺,毕业于专业学府,煅造于社会。书、画、印、诗、文兼修并进,贵于求源溯流,厚积薄发,心境淡泊,眼光高远。观其书犹如醉里赏花,意朦心胧;观其画犹如坐云看水,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深受孔子文艺思想的影响。那么,孔子文艺思想的精髓有哪些?探讨它,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应是十分有意义的。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文艺的领域不象今天这么广阔,不外乎诗、乐、画、舞这几个品类。从今天保存下来的典籍中看,孔子对文艺现象没有系统的理论论述,但不等于说孔子的文艺思想不成体系,我们可以从他对上述文艺品类的零星谈话中,尤其对诗乐的评说中,体会、概括出他的文艺思想。一、关于文艺的社会功能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是孔子文艺思想比较核心的问题。以往的一些论者曾认为孔子主张文艺…  相似文献   

4.
小议题画诗     
诗和画,都是通过艺术加工,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以感染于人的文艺创作。众所周知,中国画十分重视“情景交融”,表达深远而富有诗意的意境。宋人说:“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这就清楚地说明了诗和画是密切联系着的。苏东坡也曾评王维的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即道出了中国画与诗的结合,注重诗意表达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对于郑板桥诗画及其理论的研究只停留于表层,多泛泛而论。此文从分析郑板桥的文艺价值观入手,对其文艺价值意识中两组对应的文艺价值观系列——“经世”与“为儒”,“公道”与“私情”——进行了具体论述。且进一步认为,郑板桥的文艺价值观在总体上仍不失一种较有持久性的艺术结构力,虽谈不上全面系统,但其在根本上的抵牾颇能自我消融,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从事文艺创作的知识分子的内在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在起源、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特征.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现象中,首先分析了书、画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含义、存在的共同之处和如何互相渗透,以及它们结合在一起给绘画带来的艺术效果;在论述画与诗的关系时,讨论了画与诗的各自擅长的领域,两种方式相结合在一起之后起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印加入绘画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画与诗的题写又对画面的构图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维有着"诗佛"之称而突出于盛唐.他有一颗追求进取的心,这在其边塞诗中表现突出.他笃信禅宗,能融铸文艺、宗教于一体,开盛唐山水田园诗之捷径.其山水田园诗,在诗语之运用方面,能极画、声、光、态,表现出诗中有画之能事;其禅味诗,脱俗且爱自然,与自然合一,因而与其山水田园诗有着较多的融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诗画交融现象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中得到了精到概括。“诗中画”的“诗”与“画中诗”的“画”,指的是作为物化形态的诗、画作品,可称为“外文本”。“诗中画”的“画”与“画中诗”的“诗”则是在主体头脑中形成的“画境”与“诗意”,是意识中未外化出的联想与想象出的“内文本”。“诗中画,画中诗”是体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两个环节中的审美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主体的感知、移情、记忆、想象、联想等心理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时代的西蒙尼底斯(公元前556-前496)很早就这样说过:“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中国古代类似的诗歌评论也很多,最著名的是宋代著名文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称赞王维的诗与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氏还进一步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砦评论均指出了诗歌和绘画在艺术特质上具有相通性。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以1924年他写的《孤鸿》为界碑,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以个性主义为核心的积极浪漫主义,认为诗的创作是诗人精神人格的表现,诗的形式应当是创造的,诗的美学价值在于诗情的纯真自然;后期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革命浪漫主义,与前期相比,在对文艺与生活、文艺与大众、文艺与革命的关系的认识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郭沫若文艺思想的发展,与中国新文化的发展存在着历史逻辑的统一性,这是他文艺思想发展的典型性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绘画与诗歌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在我国古代,这两门艺术并不是互不相干的。从以画为题材的诗歌出现到诗书画一体,表现出逐步融合的趋势。诗画融合方式有三:一是以画为题材作诗;二是追求画中的诗境;三是画面题诗,诗与画共处一体。我国美术史就体现了诗画融合的历程。诗画融合的原因,则源于我国传统的文艺观点与审美取向;源于我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源于画家审美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心声与心画,开卷见天真--郭祥正的书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祥正所发表的书画观点,在中国艺术批评史上弥足珍贵。在诸如画与世、画与物、画与境、画与意、画与心、画与品、画与诗、画与法等重要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值得挖掘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原文】在中外古今文学艺术史上,诗化为画、画化为诗,小说化为戏剧,戏剧化为小说、故事乃至音乐、舞蹈之类的事屡见不鲜。这种“变脸”,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在文艺样式的转换过程中,成功者何以成功,失败者何以失败,其间脉络当有迹可寻。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画教学中要深刻认识并突出传统中国书法对中国画的重要性,音乐对中国画的重要性,诗词对中国画的重要性。中国画与“诗、书、乐”是有机的相互融合的整体,中国画教学中渗透“诗、书、乐”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学者大都认为柏拉图在文艺本质论上持摹仿说,其实柏氏将诗明确分为摹仿的和灵感的两种。柏拉图肯定灵感诗,贬抑摹仿诗,认为灵感诗代神说话,而摹仿诗远离真理。柏氏认为,灵感来自诗神附体,特点是“迷狂”。一些研究者以为柏氏之灵感也来自“回忆”,与神灵凭附并立,此说实为误解。柏拉图从理式论出发,设定文艺追求的目标为理性的“真”,可是他却将文艺创作过程描述为非理性的,由此引导了后来理性主义和非理主义两种相反的文艺取向。柏拉图对诗的本质的认识,在许多方面奠定了西方诗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西南联大时期的诗歌创作(编选)、书法作品(篆刻)、绘画作品等尽管属于不同的文艺样式,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闻一多的诗、书、画的艺术本质与闻一多的现实人生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不仅体现其文艺观念从"为艺术而艺术"向"为人生而艺术"的转变,还深刻体现了闻一多在转折时代的实践哲学与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7.
题画诗,顾名思义就是题在画面中的诗,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为中国画与古诗词的完美结合.这种诗与画结合的艺术形式,对中国画所产生的意义和影响似乎还没有被人们所深刻理解,对这一问题的认真把握不仅可以进一步探悉中国画传统的真谛所在,同时也是我们洞察中国I画形式方面完美性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18.
莱辛是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优秀的剧作家、文艺批评家,其著作《拉奥孔》从媒介、题材以及审美感受三方面阐明了诗与画的特殊规律,同时提出了诗与画的不同美学原则以及艺术规律,批判了"诗画一致"说。莱辛诗画理论的出发点与他所倡导的启蒙运动密切相关,他大力倡导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文化,进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上扫清道路。莱辛的理论和实践促成了德国启蒙运动的高潮,为德国民族文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莱辛的关学名著《拉奥孔》,无论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建立,还是对整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若就造型艺术来说,《拉奥孔》的观点却是十分保守的。莱辛对诗与画的界限划分不但过分绝对化,而且极端片面,其理论缺陷突出地表现为过分强调诗的优越性而夸大画的局限性,更准确地说,是为了强调诗的优越而夸大了画的局限。如果说莱辛通过画与诗界限的划分为诗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学开辟了通往现实主义道路的话,那么,这种划分对造型艺术的发展来说则是理论的樊篱。  相似文献   

20.
风景创作﹃三境﹄谈■曾扬华“诗有三境”,古人王昌龄在《诗格》一书中提出:“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佳句。因此我认为画亦有三境。诗中的物境与风景创作有密切的联系,常言道:“万物静观皆自得”“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