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忠实采用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笔法,描绘了生活在白鹿原上的人们的悲欢离合及历史的沧桑巨变,在社会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对立冲突中凸显出一个民族的反抗精神。《白鹿原》通过阐述传统文化规范对人性的压制及人性的反抗酝酿出的矛盾冲突,使作品传达出强烈的悲剧意识,并形成了浓厚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2.
回顾一下 2 0世纪儒家人文学的发展 ,就会发现一条由思想到学术 ,亦即从新儒学体系的建构到儒家文化的学术研究的演进线索。这表现在 ,不仅本世纪几个著名的新儒学体系均产生于前期 ,而后期则极少此类建构性努力 ,而且 ,新儒家本人亦多有由思想到学术的学思历程。对此 ,人们可能会满足于从社会—政治、历史的变迁层面来解释 ,但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 ,贺麟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自觉开始了这一转变。贺本人以一种非建构的态度对待儒家思想的现代开展 ,作于抗战时期的《文化与人生》就是其具体表现。只是他对于儒学“现代化”所具有的方向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历史文化现象的西北学术文化,与其所处的地域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汉唐帝国的繁荣,曾使西北学术文化发展到鼎盛,两宋以后逐渐趋于稳定,张载关学的诞生标志着西北学术文化由经验、制度、民俗层次升华为理性哲学层面.宋明理学关中学派的起落,标志着西北学术文化由完善转向衰落之势.明清时期,代表西北学术文化的实学与史地学的学人士子精诚团结,共发"经世济用"之宏愿,使秦陇文化又一次崛起.  相似文献   

4.
历史的悲剧悲剧的历史--论《水浒传》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水浒传》文本为依据,探讨了作者的创作观;分析了宋江、林冲、吴用、潘金莲等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通过"拳打镇关西"等情节研究了义与不义的衡量标准,得出《水浒传》是一部内涵极为丰富的颠峰之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的地域文化观——读《货殖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历来为品评《史记》者视为足以奠定这部伟大史著的“瑰玮奇变”的大文章,近现代论者,多认为《货殖列传》可作为一篇“经济史概论读”(周容语),谓其功“开《汉书》以下《食货志》之先河”(杨启高语)。其实,《货殖列传》亦开《汉书》以下《地理志》之先河,还可以将其作为一篇“文化地理学概论”来读,盖其所写地理,不仅如潘吟阁先生所说,是“北至燕、代,南至儋耳。……各地有各地的环境”,而更在于形而上地思考了地理与人文的相互生发及其沿革关系,其  相似文献   

6.
从《红楼梦》春草堂藏本的抄写款式等外部特征出发,发现春草堂藏抄本特征契合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东观阁本,并通过考辨两者之间存在三十几例"异文"完全重合的事实,论证春草堂藏抄本当系东观阁本刻本一系;廓清春草堂藏本并非源于某一种脂本,也不属于程甲、乙本。同时,通过异文比勘发现庚辰等脂本并非近于程高本,而是更近于东观阁本,即东观阁本系列与脂本有着更亲缘的嬗递关系,否证了所谓春草堂藏本"这个本子的底本也有可能是程甲、乙本和脂本系统之外的本子,很有可能是一个在程甲本、程乙本之前就出现的一百二十回抄本"之观点。  相似文献   

7.
对于宗密《原人论》中的三教关系,一种流行看法是儒道二教被纳入佛教的体系之中,有着"三教合一"、"三教融合"的明显倾向。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偏颇的。本文从儒道二教与宗密判教观的对比,以及宗密对儒道二教的批评与会通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儒道二教仍然在佛教体系之外,宗密对儒教二教批评与会通的意图仍然是要将佛教整体置于儒道二教之上。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的历史题材剧创作一向十分繁荣 ,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 ,出现了与传统历史剧在创作方法、创作内容等方面均不同的“新史剧” ,这类剧往往不是追求对以往历史的真实再现 ,而只把历史当作一个框架、一幅影象 ,对历史进行较多的虚构和假设 ,或者借以传达对历史人生的某种感悟 ;或者借以探讨一般历史发展规律、普遍人性等问题。作者往往具有一种深沉的历史忧患意识或称使命感 ,陈凯歌导演的《荆轲刺秦王》就是这样一部对历史充满个人解释和哲理思辨的电影。要言之 ,《荆轲刺秦王》的编导不想对秦始皇统一中国、荆轲刺秦王等重大事…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文本《周易》和《礼记》中,可以看到"华夏-汉"文化圈封建时代家庭制度在基本构成方面的重要特征,即以"宗法"与"父权"相联系、相补充、相制约。两者都重视夫妻关系、婚姻制度及嫁娶风俗;在男性主导家庭的大前提下,主张两性和谐。其间,《周易》多用阴阳协调、平衡的哲理来解释、说明家庭的关系;《礼记》讨论的家庭关系则范围更广、更全面,同时也更着眼于家庭尊卑关系的确立。它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与掺杂了道家思想的《周易》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于文献,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文献,在对《大学》、《中庸》的关键词进行训诂考证和文献思想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大学》的"明明德"、"格物"和《中庸》的"中"和"天命之谓性"等概念与判断的含义及其与文献思想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赜索隐,阐幽表微,深刻揭示了这两部经典的宗教性内涵,系统阐述了在儒家哲学理论框架下,人之所以为人者只有在"天"与"人"的关系之中才能充分实现的根本道理。本文以先秦儒家由原始宗教向人文主义转型的历史脉络为依据,刷新了历代关于"格物、致知"、"中"、"天命之谓性"的各种观点,为现代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加强道德修养,去做一个真正有根底、有理想、有道德、有践履的人,提供了重要的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11.
民族性的多重透视——试论《白鹿原》对民族性的开掘刘岳华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民族都是一部书,而一个家族的发展史,往往就是一个民族发展史的缩影。陕西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力作《白鹿原》,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以生命的激情和惊人的真实,通过白鹿村白、鹿两个家族的盛...  相似文献   

12.
明代石祸是滇云历史上最为特别最为悲惨的重大事件,永昌诗人张含把这一历史事件写入《宝石谣》中,其友人杨慎随后创作了《宝井篇》。这两首诗同写石祸事件,但又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堪称滇云诗歌史上的杰作。  相似文献   

13.
论《楚辞》、刘安与《淮南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春秋后期,诗从坏乐之中蝉蜕而出,诗教变乐语之教为纯粹诗教,汇入既有之德义礼治的教育传统,从附庸走向独立。《诗》属性的这一历史性嬗替乃是籍孔门重置《诗》教目的而完成的。官学下移民间,孔子设计教育造士,立四教,分四科,观念重理想、实践重事功,以《诗》为其文教教材,并赋予其不同于乐教时代的全新目的。较之于古乐官,孔子论乐不必及诗;较之于古师儒辈,孔子论诗不必及德义。一方面持续古乐官和古师儒辈的造士理想的高调;另一方面因应时代,把《诗》教落实到向社会供应达政专对、可以言、言而文的事君、事父的人材,实现了《诗》属性的独立与重置。这既体现了夫子教《诗》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又成就了《诗》新的历史功能和身份属性。  相似文献   

15.
果戈理的《钦差大臣》与陈白尘的《升官图》均为讽刺喜剧的佳作,陈白尘的《升官图》显然从果戈理的《钦差大臣》中汲取了艺术养分。将果戈理的《钦差大臣》与陈白尘的《升官图》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部作品同中有异,在生活背景、生活遭遇方面较多地表现出相同之处;在生活态度、最终结局上又表现出更多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基因同异创化论新文化观提出:文化是特定基因群体以基因延续机会和相关资源分配为核心的功能性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在维持民族基因繁衍方面较为成功。中国近代以来的婚姻生育制度发生重大改变,国家政权介入个体生活的能力强化,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有利有弊,值得高度正视。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经》第一章的"无"奥妙无穷。老子的一些名词和概念都有实在的指向,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从抽象到抽象,陷入到神秘的迷雾中。一个概念或思想有了真实的所指后,它才会有意义和价值。追问的是永恒,指向的是无,说的是无中生有,有、无之玄同为众妙之门。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的雅、颂部分,有很多歌颂文王之德的篇章。"文王之德"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文王卓越的治国及军事才能;家庭美满和谐,子孙福禄厚泽;招贤纳士的人才眼光;高尚的修身品格。本文结合《诗经》中具体篇章,解读雅、颂部分所歌唱的文王之德。  相似文献   

19.
董喜梅 《文化学刊》2022,(6):207-210
莫言以“山东高密县东北乡”为阵地进行文学创作,塑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学王国,并以其特有的文学语言风格书写故乡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与美学特征。《檀香刑》是莫言早期历时五年完成的作品,行文中运用了方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生动表现了方俗语词之通俗凝练之美,加强了文本的可读性与民间文化的传播,体现作者用词用字地方化、民俗化的审美追求,深刻披露了民族的劣根性与人性至暗时刻的丑恶。  相似文献   

20.
自庆历、熙丰以后,宋代“《文选》学”由兴盛走向衰落,其衰落的原因很复杂,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政治运动、文学思潮、新旧党争、科举制度、宋代理学、统治者的好恶、文学家政治家的个人力量、文章选本、审美风尚等均参与其中并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