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重新修订和《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为中学语文教学确立了新的规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问题,似乎也是最说不清楚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给语文的定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看上去讲得明明白白,似乎使“工具论”和“人文论”的长期争论有了一个双方都满意(当然也可能是双方都不满意)的结果。这个结论的正确与否我们暂且不论,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是: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到底是怎样的“统一”?也许有不少人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讨论这样的问题,简直是杞人忧天,自找麻烦;不思考、不回答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课程性质的认识决定课程实践的方法论取向,语文课程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与对课程性质认识的不确定因素有关,目前存在的工具性、人文性、言语性的语文课程观并没有把握语文教育的内核实质。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语言性,是以语言为本位的教育,并认为这一假设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多维的性质包容性,对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5.
朱瑛 《教学与管理》2004,(10):54-55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 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6.
“为功名”的明清八股教学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结构与训练程序。它更注重章的形式规范。是一种典型的模式程序教学。这种模式程序教学有利有弊:利在学生有法可依。便于掌握体形式特征。能较快地入格、合格。写出符合体规范的章;弊在只要求合格。不允许出格。这就产生了定法为的程序化弊端。限制了学生思维与表现的自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这种只注重“工具性”的写作教学思想必然被历史的发展所淘汰。“为实用”的写作教学思想发端于五四新化运动。虽经几代专家、学近百年的探讨实践。就工具性这一点时至今日仍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完整的、成体系的写作教学理论。因而大多数老师作教学不是大撒手放任学生自流。就是脱膏实际的写作技巧指导。现状实令人堪忧。《新作》首倡“个性化”作以来。众多师生眼睛一亮。倾情参与。同时也引来许多专家、学关注的目光。纷纷投稿、各抒己见.就作教学展开全方位的讨论。“人性”与“工具性”无疑是当今写作教学的一个热点。二的高度统一也应是大家的共识。这一点正是《新作》“个性化”的理念。基于上述理念。本刊继2003年第十期编发了赵世金老师的《让迷途的作教学回归》一之后。今又缩发万胜锋、由忠义两位老师的《作教学的核心应该是人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一。究竟作教学的“人性”与“工具性”如何高度统一。希望广大关心作教学的专家、学、一线老师以此为焦点。百家争鸣。共同构建当代中学作教学的理论大厦。推动新时期作教学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那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怎么样呢?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做才能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呢?  相似文献   

8.
语学科的性质问题,是语教学最基本的问题,似乎也是最说不清楚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是这样给语学科定性的:“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性的统一,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看上去讲得明明白白,似乎使“工具论”和“人论”的长期争论有了一个双方都满意(当然也可能是双方都不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改要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教学,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学,争论不休。归根结底,无非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归属问题,即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认识上存在着不同意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要真正理解这句话,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明确指出了语文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及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本质特征。然而。在中国目前语文教学实践中,却明显存在两种误区,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割裂开来。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课程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此,中学语文教学就要着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语教学第一位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能力,应该说,“工具性”是语教学的本质属性。但从上世纪50年代始至今,在语教学中,“工具性”就从没有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过,这不能说不是语教学的悲哀。  相似文献   

13.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简言之,它反映了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与获得情感体验的统一,是时代赋予语文学科教学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表述 ,应该说是迄今为止对语文学科性质最为科学的表述。语文的工具性 ,只有与人文性统一 ,它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语文的人文性 ,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 ,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 ,有本之木 ,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育人的个性特色。本文所列举的几个教学片断 ,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成功地使人文性和工具性得以和谐统一 ,相映成趣 ,和谐共振。它会说些什么呢?教例 :密林怪客》…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属于人文课程,这一点似乎已成为不少人的共识。最近,读潘新和先生的新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其中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时也赞同这一观点。事实上,从历史上来看,形成这一共识是不容易的。1997年语文教育大讨论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大多数人都把语文学科当做工具学科,只承认语文的工具性。工具论者最具典型的论断就是: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语言是工具,因此,语文学科自然而然被看作是工具学科,语文的本质属性被认为是工具性。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纯工具论倾向给了我们极其惨痛的教训。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所发表的邹静之、王丽、薛毅的三篇文章对此有过淋漓尽致的揭露,并引发厂一场语文教学大讨论。这场讨论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语文课不能“课中无人”,语文课必须“以人为本”。正是出于这种认识,有论者在学理层面上论证,与其说语文是“语言”,还不如说是“言语”,因为“语言”是一个客观的知识系统,它主要是一种物质存在。但“言语”则突现了“言语主体”即人的存在,“言语”强调的是“人与语言”的关系。应该说,“言语”概念是在“人文”概念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属性更进一步的认识,更具体的概括。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熏陶的起点应该是以语言文字及其表现形成的理解和感悟。”那么,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合理实施呢?  相似文献   

17.
18.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正确认识与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认清语文学科的本质,对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赖以沟通的语言工具,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同时,语文饱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我们应该关注语文文本所负载的价值取向。工具性与人文性对语文学科来说,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语文教育的定性定位"都是语文教学改革中争论的热点,几乎每一次改革都要涉及到这些问题。经过数十年"拉锯式"的讨论,尽管有些方面的看法趋于接近,但未形成真正的共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教了二十年的语文课,可现在忽然读不懂语文了。说起来危言耸听,但这是我近来的切实感受,恐怕诸多同仁也有此感。前几年,清华附中的韩军先生在《山东教育》上连续发表了力作《文就是道》,语文界随之沸腾,作为对百年语文教学的深刻反思,令人振聋发聩。的确,近代传统语文教学对语文课程的人文作用是不够重视,今日社会物欲横流,人文匮乏,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确实应有自己的重要位置。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工具性”的大力挞伐,似乎“人文”失落,罪在“工具”。于是,一股淡化“工具”的思潮沸沸扬扬,以至于连中考都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