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有食法饮食勿偏。“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身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食宜清淡。“味薄神魂自安”;饮食要“去肥浓,节酸咸”;“薄滋味养血气”。  相似文献   

2.
《氓》第三章后四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课本注释说:“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说得过去;女子沉溺在爱情里,那就说不过去了。”把“说”理解为“说得过去”。闻一多先生认为这里的“说”通“脱”(转引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个  相似文献   

3.
《老子》二十一章论“道”有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儿所谓的“精”,指精气,犹《管子·内业》所谓“精,气之极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而《庄子·大宗师》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此言“有情有信”,语本《老子》;“无为无形”,则进一步推衍为不可知“道”。“有情”即“有精”,“精”、“情”二字古本  相似文献   

4.
本文仅就诗中两处注解略陈点滴着法.在“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既兮,不可说也.”的分析中重在阐述一己之见,在“氓之,抱布贸丝”的注解上重在辨别优劣取舍.  相似文献   

5.
吴金昌 《师道》2002,(1):60
据统计,70%以上的教师患有程度不同的咽部疾病。人的发音器官十分娇嫩,如果使用不当,受到损伤,就会出现咽喉疼痛、声带充血水肿或声音嘶哑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失声,因此教师必须讲究科学用嗓。“气为声之本。”古人云:“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陈汝衡:  相似文献   

6.
中师文选第一册(人教社版)《氓》诗中第三节有这么两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课本将此句注释为:“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说得过去,女子沉溺在爱情里,那就说不过去了。”中师文选教参(人教社版)也是这样解释的。笔者认为,将“说”的两句解释为“说得过去”和“说不过去”都是不准确的。我们知道,古汉语的“说”不等于现代汉语的“说”。现代说话的“说”,古人在文章中用“曰”、“云”、“语”、“谓”等表示。在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7.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但饮食不能加速,而要减速。倡导“慢食”,即提倡在饮食时要细嚼慢咽,不可操之过急,狼吞虎咽。清代一位叫石成金的在《长生篇秘诀》中写道:“饭食缓嚼有益者三:盖细嚼则食之精华能滋养五脏,一也;脾胃易于消化,二也;不致吞食噎咳,三也。”  相似文献   

8.
情与景的关系.历来是我国文论的基本问题。《礼记·乐记》即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刘勰《文心雕龙》系统阐述了“情”“景”互相影响、转化的关系:“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诠赋》),“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唐代日本僧人空海在《文镜秘府论》进一步提出情思与景物须相谐和的见解:“须景与意相兼”、“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人景,语始清味。……诗一向言意,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自在之物”既是指独立于意识之外 ,作为感性来源的客观存在 ,亦指作为理性的理念的思维存在 ;“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 ,这种不可认识是康德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考察而形成的 ,但是不能将其一概而论地斥责为不可知论 ;“自在之物”学说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山海经》其书,所记博而且“怪”,世人读《山海经》,非晋代郭璞注,则不可明矣.郭氏之注,旁征博引,而尤重目验,通古今之名,异方之语;求山川诸物得名之由来;辨同名异物与同物异名.郭氏之注,可谓博大精深,信而有据.其所不详者,则付诸阙如,益见其为学之严谨.试分条述之.  相似文献   

11.
庄子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发包含独特的思考和视角。庄子所谓“天”有两层意义 ,一是指“自然之天”的自然界 ,另一层则是具有形而上的价值意味的“自然而然”的境况。庄子反对将“天”与“人”割裂开来 ,认为人的一切皆得之于天地自然。“天地者 ,万物之父母也 ,合则成体 ,散则成始” (《庄子·达生》 ,以下引《庄子》只注篇名 )。因而人类对于自然界应该采取一种恭敬的态度 ,不可恣意妄为 ,任何作为都是对大自然的破坏。庄子主张以“道”观物 ,反对以“己”观物。从人的角度来看 ,人与万物是不同的 ,比物要高贵得多 ;但从天地宇宙这个角…  相似文献   

12.
美德     
出身贫苦,不可骄傲;创业艰难,不可奢华;努力不懈,不可安逸。能以“谦”、“俭”、“劳”三字为立身之本,而补余之不足;以“骄”、“奢”、“逸”三字为终身之戒,而为一个健全之国民,则余愿足矣。  相似文献   

13.
王丽珍 《学语文》2011,(5):50-50
《诗》云:“山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在千古凄迷的《山鬼》情结中,伴随着人鬼交接的隐隐痛楚,留给我们的是一幕幕千古爱情绝唱的画面。令人伤怀掩卷太息的山鬼情结以其传统的爱情题材,写出了如此惊世骇俗的爱情咏叹,绝妙之处正在于其行文理语的扑朔迷离吧!  相似文献   

14.
一、老子道德的内蕴 (一)道德之道 道,原本没有,曰“无”;道生、而有,曰“有”,是谓“有生于无”。“道之物”,(下文拟称“道物”)(21、25),其物,人的感官可感,曰“有”,或又曰“阳”。“道物”禀性自然。其禀性,人的感官不可感,只能靠欲(意识)认识,故曰“无”,或又曰“阴”。道之生,曰:可感的道物与不可感的道自然禀性一体而生,是谓“有无相生”。  相似文献   

15.
“气”是中国哲学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庄子》这部汪洋恣肆的著作中,作为生命底蕴的气,以虚静的形式,体现在艺术创作、鉴赏及人格美的建构中。一、作为生命底蕴的“气”《庄子》认为,在世界万物生成之前,有一个无的状态,即本体“道”。“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  相似文献   

16.
歌唱的呼吸训练兰州市九中袁军兰歌唱与说话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都是由气息振动声带发出声音。所以人们常说,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可见呼吸技巧在歌唱中的重要性。要使少年歌唱获得优...  相似文献   

17.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语言的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  相似文献   

18.
一、文气说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就提出了“养气说”,他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他解释道:“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同上)孟子提倡养气主要是强调作家要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要以“义”养气。《淮南子》中对气的认识则进一步发展,认为气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今人之所以眭然能视,营然能听,形体能抗,而百节可屈伸,察然能分黑白,视美丑,而知能别同异,明是非者,何也?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淮南子·原道训》,这里认为人之所以能“视美丑”、“明是非”是因为有气充实于其中,气使人具有了审美的感觉。真正把气引入文学理论则始于曹丕。他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他把“气”视做文学作品的灵魂,并从创作主体所具有的独特的“气”来考察文学气有阴阳,则有清浊,因而文学作品之“气”也有刚柔。文学作品之“气”的产生依据于作家本性,是不能强制使其改变的,曹丕在这里讲的“气”主要指作家的气质,而这种气质是自然禀赋的,它决定着作家的创作风格。后来,刘勰和钟嵘继承了这种理论,进一步充实  相似文献   

19.
朱熹(1130—1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思想家之一。他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尽管朱熹也强调形而上的“理”与形而下的“气”不可相离,认为“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无元气之理”,但实际上,朱熹还是把理看作是宇宙的主体,认为理在气先、天地万物是沿着理──气──物的顺序演变而成的:“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①,“才有此理,便有此气;天下万物万化,何者不出于此理”②。也就是说,“理”不是万物的抽象,而是存在于万物之前的…  相似文献   

20.
夏季天气炎热,暑气当令。在盛夏暑湿之气熏蒸之季,加之人体阴盛发泄而气阴相对不足,则容易出现烦燥不安、胸闷乏力,饮食减少等伤暑症状;重则暑热之邪内扰心神,堵神闭机,就可发生中暑昏厥等中暑症状。这类暑病可用药物防治,也可调节饮食加以预防的。夏季可用于防暑的饮食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