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每位教师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启发式”,摒 弃“满堂灌”。可在实践中,满堂灌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这并非是教师想要满堂灌,而是教师不知“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以为课堂上教师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就是启发式教学,而教师讲就是满堂灌。 由此,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应该讲的不讲,还不到提问的时候就提问。如一位教师上《人格比金钱更宝贵》一课时,当板书完课题后,就提问:请你们想一想,人格为什么比金钱更宝贵?由于教师没讲明什么叫“人格”?没有讲清楚“人格”宝贵的道理,以及“人格与金钱”的关系。这样学生怎么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呢? 诚然,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是属“启发式教学”的范畴,但要分清楚的是:提问是否适时、适度,所提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否思考  相似文献   

2.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中最常见的手段之一,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中心环节,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着提问“高耗低效”现象:提问过多,课堂成了没时间思考的“满堂灌”;  相似文献   

3.
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但课改中有些教师变得不敢问了,怕被说用“满堂问”代替“满堂灌”,这明显有违课改初衰。教学中,教师要敢问,要研究如何问。  相似文献   

4.
时至今日,那种“满堂灌”式、独白式的课堂教学,逐渐为人们所摒弃,让学生自己提问的自主性课堂教学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但目前语文阅读课堂上学生“不问”“怕问”“不会问”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新课标教学理念格格不入。因此,教师“导问”,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应成为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但课改中有些教师变得不敢问了,怕被说用“满堂问”代替“满堂灌”,这明显有违课改初衰。教学中,教师要敢问,要研究如何问。  相似文献   

6.
运用“六因素单元教学法”教学体会 张掖市北街小学朱丽华“六因素单元教学法”是湖北大学黎世清教授所创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法。这种教法打破了传统教法中“满堂灌”、“一刀切”等弊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将教师的四步指导(提问→启...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因此,没有人再敢继续“满堂灌”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满堂问”,整个课堂都充满了“问答”:教师接连地提问,学生习惯性地举手,教师指名,学生短促地回答,教师补充讲解。  相似文献   

8.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大多是由提问来完成的,提问的有效性对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具有重要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误区,例如: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提出的问题不明确,提问的时机把握不当等.本期专题针对教师课堂提问的误区展开探讨,分析教师提问能力的特征,分享提升提问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唐燕 《教育现代化》2005,(12):73-73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英语知识训练中最常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力的大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避免单一的注入、“满堂灌”,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  相似文献   

10.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个个会说;“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的这三个要义人人知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但是在许多教师心目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至今没有真正确立起来,课堂教学中“为教而教”“学为教服务”的形式主义做法已经渗透到了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渗透进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其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为完成教学设计而提问,为分析课文而提问,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尤为普遍,问题十分严重。一、教师“满堂问”,学生被动回答问题“满堂灌…  相似文献   

11.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一门精湛的教学艺术。既然课堂教学不能“满堂灌”,不能“填鸭”,那么师生间共同活动应该是课堂的主旋律,提问则成为构筑课堂教学大厦的框架。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阅读教学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事实上,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的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自然而然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精巧设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变成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应当注意把握课堂提问的度、量、衡。  相似文献   

12.
我国教育历来重视问题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古人早已认识到问题对学习的价值,指出质疑是学习的源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则从教师职责的角度明确规定了教师“解惑”的功能。从古文献中可以看到许多古代教学中间题讨论的记载。现代历史教学继承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反对“满堂灌”,提倡提问式教学已成为当代课堂改革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一次好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探索对象上.它是教师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可如今.课堂上“满堂灌”虽不见了.但“满堂问”却屡见不鲜。哪些提问值得我们警惕和避免呢?  相似文献   

14.
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但课改中有些教师变得不敢问了,怕被说用“满堂问”代替“满堂灌”,这明显有违课改初衷.教学中,教师要敢问,要研究如何问.  相似文献   

15.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下,课堂教学改革正呈蓬勃发展的态势。然而,在教改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误区之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在教改过程中,有些教师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问题欠合理化、科学化,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  相似文献   

16.
“提问”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一种形式,它相对传统的讲授式和满堂灌式是一大进步。但目前某些课堂提问却徒有“问”、“答”的形式,缺乏思想内涵,未尽启迪功能。所以我们应对“提问”教学进行改造或优化。笔者认为,“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提问本”的启示○肖志君听到“满堂灌”、“满堂问”的课,看到有些教师“脚踩西瓜皮”式的课堂教学,便忆起儿时的一位小学教师让我们学生预习提问之事,仔细回味,竟有几分心得:记得80年代初,读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有一本“提问本”。教语文的周老师每上一...  相似文献   

18.
引读八法     
新世纪初,千阿年始。回顾小语教学现状,教改成果虽多,但因种种原因,大面积推广难。如此跨入新世纪,恐难负素质教育的时代使命。就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来说,研究“学法”的同时,着重“读法”的研讨,可改革“一言堂”和“满堂灌”的陋习,得吹糠见米之实效。因这无需大量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只要教师本人狠下钻研、揣摩、试验、总结等功夫便可奏效。为此,特列“引读八法”求教同行。一、提问引读教师根据教材要求,按句子意思提问后,学生接读课文。例如:第六册(赵州桥)第1自然段,师引:“什么地方有座什么桥?叫什么名字?”生读:…  相似文献   

19.
说起当今教学改革的趋势,无不推崇“启发式”而反对“满堂灌”。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启发式”的真正含义在理解上存在着偏颇,认为在课堂中教师提的问题越多,学生举手回答的热闹场面越频繁,就越显得其“启发式”;而课堂中学生没有回答或很少回答,就认定是“满堂灌”。对此本人持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判断一堂课究竟是“启发式”还是“满堂灌”,关键是看教师的提问有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展开(即开动脑筋),如果片面地追求“满堂红(哄)”的热闹场面而不注意问题的质量,那就不能说是真正的启发式教学。  相似文献   

20.
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度重新审视“课堂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作为教与学双方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有效方式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并实践运用。“提问”将原本教师“满堂灌”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启发学生思索;将教师的授课重点、难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调动学生参与.最终达到解决的目的“提问”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是沟通师生认知的桥梁;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学习的情况反馈给教师,,显然,课堂教学能否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交互的、和谐的、高效的、完整的学习过程,“提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操作性的技巧方法层面的问题,而首先涉及教育思想观念。,也就是说.“提问”的内容、形式、时机、难易度、发散性、创新(造)性、艺术性等等,都应体现从“教授知识本位”向“培养能力本位”转变的现代教学思想.这也正是本文将看似并非新异的“提问”加以重新阐述的立意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