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宏 《学语文》2007,(2):48-48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庄暴见孟子》,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句中有“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句。其中“乐乐”的读音值得探讨。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为其注音:“乐乐下字音洛。孰乐亦音洛”。清·焦循《孟子正义》注曰:“独乐乐,上音岳,下音洛。”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  相似文献   

2.
“乐”是一个古老而内涵丰富的概念。《乐记》中之“乐”便有六种含义,从“乐器”到“欢乐”,从感官享乐之物到一种艺术形式,从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到音乐以至德音的纯粹艺术,几乎包括了先秦人对整个“乐”的看法。本文拟从《乐记》之“乐”的内涵演变,探讨古代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二胡随想     
中国文化精神充盈着音乐精神。《乐经》历来就被尊为“六经”之一。相传到秦火而淹没不闻,也有人说本无其书,如清《礼经通论》认为:“乐本无经也……故曰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之原在诗三百篇之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之中。……先儒惜乐经之亡,不知四术有乐,六经无乐,乐亡,非经亡也。”这种看法将《诗经》看作《乐经》的本原,将《礼记·乐记》看成是《乐  相似文献   

4.
王旭 《语文天地》2015,(10):33-34
人教版高一教材中《论语导读》收录了《论语》中的一段话:“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教学实践中,多数学生对其中“乐”字读音颇感疑惑,《汉语大辞典》将“乐”标音为yào,“喜爱”义,而《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却未收“yào”音,面对古文中类似的多音字,在教学中我们该何去何从呢?因为字音变化多而繁,多音字教学已经成为字音教学中的难点。目前,我们常用的多音  相似文献   

5.
黄济 《中国教师》2006,(10):20-21
首先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这里称“诸经”,而不称《五经》或《六经》?因为在这部分中,除了解读《五经》之外,还增加了对《孝经》的解读,因而称为“诸经”。《庄子.天运》篇中论述孔子对老聃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里所说的“六艺”,如指了“五经”,怎么称作“六经”呢?原来是在《礼》中,除了《礼记》之外,还有《周礼》在内,如它所说的:“我…  相似文献   

6.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合唱史上一部不朽的名作,其艺术价值不仅仅存在于音乐表现上。文章以关注音乐文学审美价值的视角对《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进行探讨,主要从“以诗为号角引领抗日救亡运动”、“以母亲河的气魄昭示中华民族的伟大”、“以黄河儿女的坚韧颂扬民族精神”、“以诗的内涵确立乐的形式激起人们的共鸣”、“以文字营造意境烘托气势恢宏的氛围”五个方面论证作品的音乐文学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历史上,音乐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始于孔子。他最早注意到音乐具有艺术感情特征,他认为音乐可以触动人们的心灵,对人的思想感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孔子倡导的音乐精神核心是“仁”。“仁”具有伦理的意义,它首先体现在与“礼”“乐”的关系中。“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其中以“仁”的实现作为“礼”、“乐”实现的前提。“乐”作为感染人情、陶冶人性,以及培养“仁”的精神的最好行为方式(“成于乐”)在孔子的美育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音乐审美教育功能认为:乐是实施“德”…  相似文献   

8.
牛艳 《学语文》2009,(2):56-56
《文心雕龙》中有许多理论对中学写作教学有启示。启示之一:中学写作教学不能把目的放在应付考试上,应引导学生意识到写作是自己表达情志。观察社会,体悟人生的一种手段。儒家经典《论语》这样说道:“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阳货》)。阐明儒家文学观的《毛诗序》也指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秉承先志,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指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明诗》篇中指出。人禀七性,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相似文献   

9.
青岛大学韩玉德教授的《(韶 )乐考论》一文 ,是近年来《韶》乐研究的重要成果。但韩先生在文中提出“《韶》乐的制作者为帝舜乐正夔” ,笔者不敢苟同。韩先生说 :“关于《韶》乐的制作 ,古文献有较明确的记载。《尚书·舜典》引帝舜曰 :‘夔 !命汝典乐 ,教胄子。’《孔丛子·嘉言》引孔子曰 :‘夔为帝舜乐正。’……知夔确为帝舜乐正。”又说 :“《史记·夏本纪》曰 :‘于是夔行乐 ,祖考至 ,群后相让 ,鸟兽翔舞 ,箫韶九成 ,凤凰来仪…’史记索引曰‘行 ,曲也。’知《韶》乐的制作者为帝舜乐正夔” ,“知禹兴《韶》乐以庆贺舜用二十二贤臣成…  相似文献   

10.
杜甫《登岳阳楼》的艺术手法是诗中景与情(即物与我)的奇特结合。所谓“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从某种意义上说,都离不开一种映衬方式。景与情的关系不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以哀景写哀)和“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两种。或日“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或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一首著名诗歌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零零。”古人说这首诗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其效果是“一倍增其哀乐”。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就是人们常说的反衬方法。“一倍增其哀乐”是说这种写法的效果。反衬,既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艺术表达方法。正因为这种表达方法有极强的感染力,所以它在写作中运用十分广泛。如《诗经》中所描绘的征入在临远行时,诗人没有用令人哀伤的景物来烘托,而是用依依的杨柳从反面来烘托;而在描绘归来时,没有用令人愉快的景物来烘托,却用靠军的雪雨来反面烘托。景物和…  相似文献   

12.
“唯乐不可以为伪”阐明儒家的“乐”(yue)以真情成其感人深、化人速、致人乐(le)、效最捷之教。儒家乐教的真情本质自孔子发问:“人而不仁,如乐何?”便以“仁”所内含的“爱人”之情与“乐”所建塑的“合爱”之情同真并启;又经《荀子·乐论》《礼记·乐记》、嵇康《声无哀乐论》直证:“生于心”“感物而动”“不可免”的“乐”是“其声出于情也信”与“乐行志清”;并在诗、乐一体中以“好善恶恶”之真志“兴观群怨”,助推“礼”之践行。主体在乐所营造的真情世界,打开、抒发、共鸣、相知自身“仁心”中的真情,乐(le)且同乐(le)地化成仁者和仁之礼文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本期“教材教法”栏目的文章,赏心悦目,不能不读。《处处“留空”不落空》一文,针对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通病,提出了在课堂中,让学生拥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的三点“留空”做法,并指出运用“留空”艺术,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求知能力。作者之言,语重心长。《数学是“做”出来的》一文,通过两个精彩教学片断的实录和评析,从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高度,充分肯定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让学生“做数学”的成功教学方法,使读者感悟到,只有通过“以情促知———学而生乐———乐而需学———学而生爱”这样一个循环圈,才能实现学生的知、情和谐发展。吴正宪的教学艺术值得探讨、学习、借鉴。《贴近生活教学应用题》一文,介绍以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进行开放性练习的设计和教学的创新做法,新颖实在,操作性强,学了能用。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由于余秋雨先生在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上点评时,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乐”的读音读错,引发了传媒上的大讨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语出《论语·雍也》,云:“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其中“知”通“智”,“乐”字应该读作“要”。《王力古汉语字典》中“乐”字,第三个读音:“yao,五教切,去,效韵,疑。药部。”下注云:“喜好,喜爱。《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此即读“要”之说。为什么“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呢?有云:“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早在八十年前,他就反复强调:“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唤起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陶先生的教导与新课程的理念完全一致。《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  相似文献   

16.
“乐”是中国哲学和伦理学的重要论题.《庄子》是历史上对这个主题进行系统深入讨论的最早的思想家.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庄子》论“乐”的伦理学内涵,诠释其理论层级,说明《庄子》以世俗之乐谈处世伦理,以自然之乐说生命伦理,以得天之乐论体道伦理,达成了其思路完整和具有现代意义的关于“乐”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7.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我国素有“诗言志”“歌咏言”的说法。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深知音乐对人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的教学项目“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业中,将音乐放在学习的第二位上,孔子不仅教学生们朗诵民歌,歌唱民歌,且用乐器弹奏民歌,以做到心领神会。但可惜的是孔子的这种对音乐教育在精神意义上的重要性未得到理解和认识。最近国家教委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是提高国民…  相似文献   

18.
《礼记》中的《乐记》不是一部乐理学,它讨论的重点是艺术的本质和社会作用.人们知道,古时,诗、舞、乐三者总是结合在一起的,《乐记》中也明确指出:“诗,言其志也;歌,咏其言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我国古代的第一部初具体系的“艺术论”.我们说它初具体系是说它各篇之间内容上有明显的联系.既汲取诸家之言,又明显地贯穿着儒家的政教思想.它把“礼、乐、刑、政”做为“四极”并列,力图使艺术为巩固封建秩序服务,其政治倾向是非常明显的.西汉仍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上升、巩固时期.《乐记》的编篡整理者实际是为封建统治者制订文艺理论和文艺政策的参谋部.虽然受时代,阶级的局限,但他们为当好参谋.力图探索艺术的特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阅读古书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场合往往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含义。这种现象,叫做反训。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反训,对阅读古书是有帮助的。现略举数例于下以证之。 [乱]习见的含义是“混乱”、“紊乱”(包括“战乱”)。如《尚书·周官》:“制治于未乱。”《左传》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诗经·周南·关睢序》:“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史记·项羽本纪》:“楚军大乱坏散。”但又有作“治理”用的。如:《尚书·顾命》:“其能而乱四方。”  相似文献   

20.
《论语·学而》中有一个经典的片段: 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