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教育家拉尔夫·泰勒(Ralah W.Tyler)提出的课程编制的一般原理(即"泰勒原理")对中西方课程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拟对"泰勒原理"提出的四个基本观点分别进行分析和评述,以期进一步加深对"泰勒原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杨炎雨 《考试周刊》2014,(48):87-87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拉尔夫·泰勒被视为教育史上的"课程理论之父"。他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泰勒原理这一概念,此后各国教育学专家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最终确立泰勒原理。泰勒原理对教育界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我国在课程设计、教学管理等方面也在学习、借鉴泰勒原理内容。本文旨在分析泰勒原理的内涵,分析如今大学英语教学的不足,认为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评价体系的确定三个方面对我国新时期大学英语课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课程编制领域的讨论,如果缺少了对拉尔夫·泰勒(Ralph Winfred Tyler)以及泰勒原理(Tyler Rationale)的关注,将会是一个不完整的探讨。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泰勒为我们呈现了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即"泰勒原理",后来被人们称为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4.
对“泰勒原理”的辩护、质疑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勒原理"是课程研究中的经典范式,正如瑞典学者胡森所评论的,"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  相似文献   

5.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四个步骤,即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亦称"泰勒原理"。此原理尽管对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也存在不少的缺陷。研究试图探讨"泰勒原理"的局限性,强调在借鉴泰勒原理进行课程开发时需要注意它的适用范围,在课程开发中一定要慎用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6.
泰勒原理: 内涵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泰勒原理详细阐述了课程编制的一般原理,并形成了以目标为中心的课程原理.本文对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并指出泰勒原理启示中小学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确立教学回归生活世 界理念、从多维度确立教育目标,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和 编制.  相似文献   

7.
郤江波 《教书育人》2007,(7):110-112
“泰勒原理”是课程研究中的经典范式,正如瑞典学者胡森所评论的,“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4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但“泰勒原理”毕竟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泰勒原理是现代“主导的课程范式”。自20世纪70年代始,以“概念重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泰勒原理进行了批判、解构和重建,动摇了泰勒原理在课程领域中的统治地位,但对泰勒原理“整体推翻式”的批判是有失公允的。应当辨证地看待泰勒原理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充分认识二者的互补而非取代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泰勒原理予以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课程论者对泰勒原理的误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泰勒原理(Tyler Rationale)由相互依存的课程编制原理和课程评价原理组成."在课程理论中,没有比目标模式所引起的争论更多的理论了."这里的目标模式,指的便是泰勒原理.的确,泰勒原理产生以来,人们对它褒贬不一,而一批后现代课程论者的批判尤为刺耳.  相似文献   

10.
课程是实现高职教学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也是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为解决课程编制从理论层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与建议。"泰勒原理"是现代课程编制的理论基石,主要围绕课程目标设置、课程评价设置、课程结构设置展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泰勒原理"对我国高职英语新课程改革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