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亦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新的教育理念能否真正作用于学生,新课程改革能否真正被践行、被落实,都与教师文化极为相关。课堂是解读教师文化的最佳场域,教师的文化样态可以从教师的文化批判力、文化智识,教师的课程观、学生观等多方面察析。通过观察、透视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肖家芸《向生命鞠躬》一课的教学,可以体察教师的教育智慧,可以解读蕴含于其中的教师文化。而无论是"尊重教师生命,关注教师个性",还是"尊重学生生命,尽显人文关怀",都是"好的"教师文化的显性表征。前者可以帮助我们体认教师的文化批判力和文化智识,后者可以帮助我们体察教师文化中的尊重、平等、全纳、民主等特质。它们直接作用并影响课堂文化品质,进而作用并影响学校文化品质、教育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2.
生成性思维视域中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思维视域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分离的关系,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的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对其是一种超越。生成性思维视域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融合关系,教师即课程。"教师即课程"内涵有二,其一是教师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其二是教师创生课程。"教师即课程"表现形式有三:缄默的课程、生成的课程、体验的课程。  相似文献   

3.
"意义创生说"——教师理解课程文本的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文平 《教育导刊》2007,(6):15-16,25
"复原说"取向下教师理解课程文本带来了以下问题:课程缺乏动态性和生成性,教学失去创造生成的活力;教师主体的生命价值湮没在课程文本中,学生被灌输静态客观知识而缺乏创造力."意义创生说"认为,教师理解课程文本是教师与课程文本之间理解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和课程文本视界融合、课程意义再生和教师自身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批判力"是当代西方学界在对"批判性思维"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代表批判性思维概念的演化和发展.从构成要素看,高等教育中的批判力包括批判理性、批判性行为和批判性自我反省.注重非推理因素在批判力培养中的价值,提倡跨学科多维探究模式的融合以及积极探索具有符合中国社会语境的批判力教育,都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培养公民批判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公开课教学是教师成长的丰厚土壤,寻找、依托其中的教育教学问题,让教师经历确认问题、形成想法、设计教学、观察课堂、评价反思等行动研究. 通过研究,你将会使反思成为自觉;通过研究,你将静悄悄地发展着自己的教育理解力、 教育批判力和教育建构力. 笔者认为践行与研究公开课教学要注重"联系",在联系中对比分析,引起反思,生成智慧.  相似文献   

6.
生成性课程开发蕴涵了追求全人发展的理念、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关注过程的理念和倡导对话的理念。生成性课程开发的策略包括:关注表现性课程目标和展开性目标;弹性化的课程设计;关注课程实施中的突发性课程事件和问题;建立"我—你"型的师生、生生关系;加强教师的生成课程意识、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和赋予教师课程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活动。  相似文献   

7.
一、当前教师在生成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误区 1.为生成而生成,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初涉生成课程,我们一些教师会认为生成课程是当下的一种时尚,所以追求的只是标新立异.综观教师在阐述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时,总会出现这样的表述:"追随幼儿的兴趣,生成了xx活动……"我们不妨冷静下来反思:难道这些活动内容都是生成的吗?我们真有那么多的生成活动吗?其实,有些活动是教师完全预设好的,只是为了冠以"生成课程"的名称而强加了生成的由来.  相似文献   

8.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发展,教师逐渐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领导者。教师课程领导力是教师从事课程领导的核心与"灵魂",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生成面临着教师主体意识缺失、学校文化建设不力、支持保障系统匮乏、"穿新鞋走老路"的现实遭遇等困境。教师课程领导力可通过唤醒教师课程领导意识,加强制度保障,加强对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正确规划,强化教研组建设,构建"UG-S"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等策略生成。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教师即课程"理论的提出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拥护。教师不再被课程排斥在外,而是作为课程的内在要素之一,并且对课程进行创造、开发、生成。本文阐述了"教师即课程"理论的概念及构成,探讨教师课程能量的蓄积,如何成为一门好的课程,并研究教师课程能量如何释放。  相似文献   

10.
正一、教师课程批判力的含义有学者指出,批判"实际上是对人的现存的生活做出反思,是通过人对于现实生活的自觉反省,在这种反省中发现生活中的困境和问题,达到对现实生活较为全面的理解,据此实现对现存的超越"[1],从这个定义来看,批判本身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在于改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