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石涛作为清初四大高僧,是清代山水画的杰出代表,特别是他所著的《画语录》,全篇充满了自我的宣言。石涛《画语录》中自我情感产生的渊源主要包括心学和禅家,加之当时提倡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使石涛的《画语录》中自我情感的突出成为必然,石源画语录的主要思想乃是强调自我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朝气蓬勃的当代大学生面临现在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应对人生的挑战,超越自我,实现从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的转变,是一个有待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自我超越的六个阶段,提出了自我超越实现理想自我的进程,希望能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论理想与现实自我的落差及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落差现状、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学业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和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落差量表对延边大学483名本科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落差随年级的上升而减小;学业自我效能感逐年下降;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落差与学习能力效能感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石涛是中国美学史上最伟大的绘画美学家之一,他的《画语录》是清代最重要的绘画美学著作,“一画之法”作为《画语录》的中心论题,则是这种追求的集中体现。本文重点对“一画之法”“道”的含义和“技法”的含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再论道德自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继《论道德自我》一文之后,从道德教育心理学中存在的理论缺陷以及新儒家诸人关于道德自我议论中的问题出发,论证了从心理学上研究道德自我的缘起和意义;进一步分析论述了道德自我的发展以及人们之间道德自我发展的类型差异的社会意义;此外,还用较多的篇幅论述了道德自我修养提高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行编制的现实—理想差异量表和SCL90对193名18岁至30岁的青年进行测试,结果发现:青年被试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普遍存在差异;自我差异除了道德自我差异外普遍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青年的总自我差异对总体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精神病性和其他项目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生理自我差异对躯体化、强迫、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家庭自我差异对抑郁、敌对、恐怖和偏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偶像崇拜是当前青少年成长历程中凸显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发展。本文借鉴新弗洛伊德主义者的理论观点,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对偶像崇拜的成因及其负面作用进行剖析,旨在寻求将偶像崇拜引向正确轨道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晚年所著《画语录》,是其对绘画艺术进行的深入思考和总结,本文对"一画"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理想-现实自我差异问卷“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考查了447名1~4年级大学生的理想-现实自我概念差异状况及其与抑郁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被试的理想自我概念与现实自我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大学生被试的理想-现实自我概念差异在学业、情绪和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大学生被试的理想-现实自我概念差异显著大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被试;大学生的理想-现实自我概念差异与抑郁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情绪、人际、家庭自我差异等对抑郁的影响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0.
认识自我,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更是一个人生课题。新世纪的大学生作为最具活力、最富创造的社会群体,既需要有优良的综合素质和知识能力结构,更需要有直面人生勇于认识自己的勇气和信念。只有敢于挑战自我,正视人生价值,才能与时俱进,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明朝大画家石涛的画论,极大地影响着当时的画坛和他以后各代画坛。本文论述了石涛关于“一画”、“皴法”、“似与不似”等理论。  相似文献   

12.
“势”的思想古来有之,并且渗透于各个领域,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古典文论中。纵观关于“势”的各种观点和思想,可见“势”与艺术创作的种种关联。本文就是对这一问题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和探讨,以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会话时,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人称代名词,有了这些人称代名词,可以更好地分清人物所处的场所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本文从《世说新语》一书“人”的自称词用法入手,对该书所描写的人物感情和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石涛的"一画"理论一直受到艺术家们的关注,就是因为他用道家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理论,在认识上更进一步接近了艺术的本体。同时,在怎样对待"成法"以及如何做到"脱俗"两方面,石涛本着"无为"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主观性,要求艺术家自由发挥,不能拘泥于成法,必须自主创作,否则会出现"法障"。  相似文献   

15.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虽然不是文学批评专著,但却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文论资料,其中还包括美学史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到品藻人物与文艺批评的关系;可以看到六朝丈论的新概念;可以了解到有些概念如何从论人而引入论文的;可以看到,在山水诗盛行之前,人们时山水的自然美是如何认识的,魏晋玄学如何影响到文艺批评,我国文学批评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等.  相似文献   

16.
“传神论”是顾恺之针对人物画提出的一项重要的美学命题,后来经过历代艺术家的承续和推演,逐渐突破了人物画范畴,广泛渗透到山水画理论中,并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审美追求。那么传神论是如何渗透到山水画理论之中的,它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作用,文章着重从以下几点来进行阐述:(一)传神论的阐发、理论构架及其实践;(二)传神论与山水画理论的初步结合;(三)传神论对山水画理论的深层次渗透。  相似文献   

17.
贺贻孙与竟陵派有着深厚渊源,他沿竟陵派的思路将诗"厚"之说进一步充实完善,形成了以"厚"为中心的诗歌理论体系——诗"厚"论。其内容主要包括:神厚、气厚、味厚是诗"厚"的具体组成,三者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富、肥、蛮、淡、薄则是与诗"厚"相关联的五个审美范畴,它们与"厚"或类而不同,或对立却内通;内养作为创作主体的修为,是达到诗"厚"的基础;蕴藉作为表达方式,是诗作通向"厚"的路径;无厚之厚,是诗"厚"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魏晋玄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自晋以后,一直以弱化的潜流形式存在于历代士人的精神结构之中,苏轼身上更有着强烈的"玄"的味道。其画论的主体精神,像"诗画一律""常形""常理"观以及"空故纳万物"等思想,都与玄学思想有相通之处。而追根溯源,苏轼画论形成的原因与其"性好老庄"、超然旷达的人格修养分不开,又与北宋文化背景下苏轼自身独特的经历分不开。  相似文献   

19.
"趣"是中国绘画理论批评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中国画论视野中的画"趣"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概念,它在魏晋南北朝被引入画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它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逐渐升格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进一步的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20.
焦琳《诗蠲》是清末民国时期重要的一部《诗经》研究著作.以文学性的思想来研究《诗》学是《诗蠲》的一大特点,焦琳《诗蠲》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文本为主、以情论诗、以意逆志、以诗释《诗》上,以文学思想解读《诗经》打破了文学与经学的藩篱,使《诗》脱离了圣人之义的窠臼,重新焕发出文学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