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1996年初,石家庄人民广播电台在早间黄金时段开办了一个热线直播节目:“882特别寻呼”。听众在这个节目时间通过热线电话向主持人反映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主持人直接与职能部门联系,协调、解决听众反映的问题。第二天在节目中将问题解决情况告诉听众。从而架起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促进了省会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新闻媒体的激烈竞争中.对处于相对弱势的城市电台来说,要吸引听众.就必须在做好“三贴近”这篇文章上下功夫。城市电台作为基层的新闻媒体.在与听众的贴近性上具有时空上的天然优势.而要真正发挥这种优势.笔者认为应根据听众的需要,着力在为听众服务上下功夫,要用扎扎实实的服务来体现贴近性。  相似文献   

3.
改善媒体的有效信息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有效信息”,笔者认为,凡是媒体向受众提供的可用、可信,满足绝大多数读者、观众、听众心理需要的信息,就是一种“有效信息”。反之,就是一种“无效信息”或“垃圾信息”。从目前来看,仍有不少媒体存在新闻报道的雷同、重复、罗嗦、滞后、虚假,甚至脱离百姓、机关腔、文件  相似文献   

4.
作为精神产品的广播节目也像商品一样需要有自己的“卖点”。广播节目的“卖点”就是要能最大限度满足目标听众的需求。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高文平 《记者摇篮》2009,(7):108-109
所谓“有效信息”,就是媒体向受众提供的可用、可信、满足绝大多数读者、观众、听众心理需要的信息。反之则是“无效信息”或“垃圾信息”。广播有效信息就是广播电台向听众提供的可用、可信、满足绝大多数听众心理需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11):I0013-I0013,F0003
广播要让听众听到,也要让听众看到。在做好直播间节目的基础上,走出直播间,“办看得见的广播”。广播在被听众“看”到后,它的巨大影响力,号召力,吸引力随之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张琦文 《新闻窗》2012,(2):60-60
人情味,源自人性之中最温情的一面,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由内而外感染他人的个性魅力,是一股可以温暖人心的精神。细节、数字、统计固然是重要的,但这些还不够,听众真正需要的是冲突、刺激和愉悦。有几十项听众调查表明,听众想知道一个人被劫持6个小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想了解一个被艾滋病夺去儿子生命的母亲的内心痛楚,他们也愿意分享一个家庭主妇中了500万彩票后的狂喜。传达这些"人情味"的报道是听众真正想听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8.
韩中民 《大观周刊》2012,(24):182-182
班主任是自己所在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应该营造良好的的班级文化,要在班级营造 “家”的氛围,巧妙利用活动、制度来使班级更具有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听众选择上实施的“对象化”,使广播走进了新的天地,这就是“窄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广播、电视媒体的竞争说到底是节目的竞争。在这个听众为王,市场为主导的广播年代,各频道纷纷采用节目“末位淘汰制”和频道“改版”的手法,对节目进行大浪淘沙式的更新,创造新面孔,以适应听众不断变换口味的需要,适应广告买方市场的需要,希望目标听众一打开收音机就能听到自己想听的、好听的节目,并且锁定本频道,“一直  相似文献   

11.
当前,各家广播媒体在新闻竞争中日益强化记者连线报道。笔者认为广播要实现抢先传播优势,吸引听众并提高受众到达率的竞争目的,记者连线报道是最大利器;而要做好广播的连线报道必须做到选取最有特点的新闻现场,强化报道的“画面”思维,并在注重语言表达的同时充分利用好现场音响,增加听众的现场感,从而调动听众的联想力,让听众在收听新闻时有“看”到新闻现场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范弘  郭林海 《声屏世界》2005,(12):63-63
广播外宣有着新闻报道的共性.同时又因其受众的不同.而有其独特性。只有把握好了外宣工作的共性和特性.才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共鸣.从而真正达到外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郝锁庄  安建民 《中国广播》2005,(9):77-77,71
廊坊电台在改革创新中创立了一个广播与听众沟通的新模式,这就是“听众俱乐部”。这一新事物的产生,来自现念和实践上的一次飞跃。广播的消费者是听众,广播媒体的一切改革和创新都毫无例外地要以构成广播市场主体的广播受众的需求为基点。把握了听众的需求,无疑是掌握了通向广播市场的钥匙。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各市电台纷纷开办“广播热线”节目。这种听众即时参与。广播即时回应的互动。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听众的心理需求,较好地解决了广播节目的贴近性、主动性和可听性。  相似文献   

15.
新闻记者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完成好"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的新闻实践活动,是目前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最直接和实在的问题。"俯身接地气,抬头谋发展",作为城市交通台的记者如何在这"俯身、抬头"间更好地为听众服务,助力城市交通广播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继田  谷子 《记者摇篮》2009,(7):102-102
广播和电视不同,电视有“声”有“画”,便于用故事化和情节化的手法表现新闻事件。其实,广播同样可以“声画并茂,细节达人”,通过生动的音响、故事化和细节化的写作手法来刺激听众想像,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这种广播新闻的故事化与情节化的处理,可以令听众在脑海里有情节、有视象、有画面,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相似文献   

17.
2007年鸡西交通广播推出一档全新的社会新闻节目“路边说新闻”.经推出便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这档节目通过男女主持人的现场演绎将“死”的新闻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听众面前,使听众在笑声当中了解了新闻,使原本死板的新闻演变成了非常有意思的新闻故事。相对于电视,  相似文献   

18.
谢丽红 《新闻窗》2006,(6):48-48
现代广播谈话类栏目中常用热线方式与听众进行心与心的“零距离”交流。深受听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其他媒体来说,广播节目更需要平民意识和大众文化特色。作为新闻话题类节目的秦皇岛电台《港城事大家议》自2004年开播至今,共接听听众热线电话4357个,解决问题3069件,在广大听众中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这个节目为何深受听众的欢迎和信任?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它充分体现“三贴近”的原则,反映了群众的呼声和心愿,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20.
广播是播给听众听的,可见,听众是接受信息并反馈信息的一个能动的因素。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广播节目一次次变革,而交通广播也是这场变革中的重要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