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和“父亲”永远是沟通的,我永远走在“父爱”的原野上,“父亲”的爱时时召唤我的心灵,也是让我充满希望的惟一理由。“学会面对生活,敞开胸怀,前面的路还很长,需要你自己勇敢地走下去,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千万别趴下,要勇敢地抬头,要坚信:岁月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几则真实的新闻报道。双休日,某省博物馆门口,一位父亲对女儿说:“你自己进去吧。”女儿牵着父亲的胳膊哀求:“爸爸,你陪我去吧,给我讲一讲。”“这玩意有啥意思,你自己去看。”父亲说着坐在了门口台阶上,女孩只好自己走了进去。  相似文献   

3.
一个“好父亲”不会要求自己将任何事都做到十全十美,也不会这样那样要求自己的孩子,他只需要给女儿他所能给的东西,积极参与女儿的生活,投入地陪伴女儿。  相似文献   

4.
19世纪,英国一位乡村牧师的女儿向父亲透露了自己的理想——当一名作家。父亲却说:“写作这条路太难走了,你还是安心教书吧!”但是,作为一名家庭教师,她无法忍受贵妇人、阔小姐的歧视和刻薄,决定投身于文学创作。她给当时的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写了一封长信。两个多月后,她日日夜夜期待的回信却劝诫她:“这个职业对你而言并不是太合适。”  相似文献   

5.
女儿的成绩总是中等,这令对女儿抱有很大期望的父亲感到失望。于是,父亲阴沉着脸对女儿说“:过去的人说得没错,棍棒底下出状元。”女儿也不再像上小学一二年级那么听话了。她反问父亲“:你小时候没少挨爷爷的打,这可是你告诉我的。但现在你是最能干的、最有用的人才吗?”父亲有些恼羞成怒,转身回房。心里想: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教育呢?因为自己儿时受过父亲较严厉的责罚,所以对自己的独生女儿很民主。但自己的威严却在女儿的心目中越来越淡化了,这是喜还是忧呢?算了,不跟女儿计较,她不懂事,长大后也许会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的!这位父亲不知…  相似文献   

6.
女儿对父亲抱怨生活的艰难,做厨师的父亲一句话没说就把女儿带进厨房;父亲把胡萝卜、鸡蛋、咖啡豆分别放到三只锅中去煮,并让女儿“观察”三者的变化,女儿却对父亲的做法难以理解;但是等到父亲把那个简单而浅显的比喻(道理)“说破”之后,不仅是女儿,就连我们这些读者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好父亲。他以他的经历,以他的智慧,以他独特的教育方式,教育了女儿,也教育了世人。这是一个绝妙的比喻。那貌似强硬的胡萝卜,那非常容易破碎的鸡蛋,还有那粉状的咖啡豆,在沸水——逆境——面前真的就有了不同的“表现”!它们有的变软…  相似文献   

7.
《半月谈》上刊登一篇文章,讲述了作家叶兆言与女儿之间的冲突。一方面,身为父亲的叶兆言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却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多方面的抗争。直到有一天,看过女儿临出国前交给自己的日记本,叶兆言才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他说:“小女曾说过,我这个当作家的父亲让她还没有学会欣赏之前,就先教她学会了批评。这一点真让我汗颜。”叶兆言面对女儿的“批评”感到汗颜。我们许多父母面对叶兆言的自责,是否也会有同感呢?从严要求孩子没有错,但一些父母却曲解了严格要求的本义。有些父母最爱用“…  相似文献   

8.
接连下了几天的雨,街道上满是泥泞。我与女儿去幼儿园,咦,怎么听不见女儿啪踏啪踏的脚步声?我回头一看,只见女儿站在一根电线杆旁两眼泪汪汪地看着我。我急忙过去询问原因,女儿哭着告诉我:“这根棒子碰了我的头。”“你怎么不看看清楚呢?”我怪她自己不小心。“我好好看着路,走着走着,这根棒子过来碰了我  相似文献   

9.
尽管作者被父亲“爸爸会养你一辈子,等你长大了,爸爸会为你招一个女婿!”这样的话深深扎伤自尊;同时也对父亲在自己获奖名单一揭晓,就一大清早跑到台北买报纸,对报贩子说:“你把所有的报纸,每种都给我一份!”这样的行为深受感动;而且在自己得奖后的十年间,父亲似乎忘了作者得奖的时间,总是到处向人们宣扬女儿得奖的事情;还在女儿的领奖台上“兴奋难抑地‘标榜’着自己的女儿,惹来台下一片笑声”……如此等等,这样的举动让人感到好笑。但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深深包含着对女儿的真爱,父爱深深,不能不令我们为之动容。 当作者多…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年度性的十月革命纪念活动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什么是俄国人的路,怎样走俄国人的路”的重要契机。在这个重要活动中,瞿秋白热情讴歌十月革命,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大旗,认真探索“什么是俄国人的路,怎样走俄国人的路”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也表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中,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对“走俄国人的路”的渐进反思中过渡到“走自己的路”的。  相似文献   

11.
文科博览     
直视目标  一个男人和儿子走在雪地里。他看到远处有棵大树 ,就对儿子说 :“我们来比赛 ,跑到那棵树 ,看谁在雪地上跑出的线最直。”儿子听了非常高兴 ,因为如果是比速度 ,父亲一定赢的 ,所以他很小心地走 ,不断注意自己的双脚 ,把一只脚慢慢放到另一只脚前面。好不容易走到大树旁 ,看见父亲已经先到 ,他并不觉得意外 ,但父亲走的路比较直 ,却令他很吃惊。原来男人明白 ,要走成一条直线 ,最有效的方法是不要看着脚 ,要把眼睛注视着前方的目标。只要眼睛始终不离开大树 ,就能不假思索地走成一条直线。生活中也有同样情形。有时候你必须小心…  相似文献   

12.
《13岁看父亲饮酒》写的是一对父女之间的“对话”。父亲的说话方式是喝酒,女儿说话的方式是待在一边看父亲喝酒。这一奇特的对话方式,缘于13岁女儿的恋爱。小小的女儿恋爱了,不善言词的父亲把自己的担心、爱、甚至不满,都转移或者说附着到喝酒上了——他是在“借酒浇愁”啊。父亲与正在长大的女儿,他们似乎在逐渐疏离,但内心对彼此的牵挂又像烧酒一般灼热、绵长。13岁的女儿,第一次读懂了父亲,“我的父亲/他是一个被爱的悲伤层层包裹的好人”。  相似文献   

13.
“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儿子说把路走弯,路就延长” 这首诗,让我想起雨天的时候,我带女儿跨过水坑,而女儿却故意踩进水里。我说,绕过它,鞋不会湿,女儿却说,溅起水花,把鞋洗刷。  相似文献   

14.
1、从儿子(女儿)降生之前就要做好作父亲的准备人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的,“父亲”也是在儿子的一片啼哭、吵闹,“爸爸”的叫声中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父亲的。当我们决定只生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用第一个孩子作实习父亲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空心鸡蛋     
《家教世界》2013,(Z1):29
男人一个人带着女儿生活,每天早出晚归,辛苦工作,养活女儿。而女儿也乖巧听话,每天放午学回家,总是按照父亲的吩咐,煮好两碗面条,一碗给父亲,一碗留给自己。只是,父亲爱吃煎蛋,而小叶子喜欢吃煮鸡蛋。于是,在父亲的那碗面条上,总是放着煎好的鸡蛋,而自己的这碗面里,总是埋着一个煮好的鸡蛋。这天,男人在工地受了老板的骂,带着一肚子的气回到家里。女儿见父亲回来了,赶紧迎了  相似文献   

16.
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有一个年轻的女孩,像今天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一样,厌倦了家庭生活和父母的管束。女孩抛弃了她家庭那种宗教色彩浓厚的生活方式,并说:“我不稀罕你们的上帝,我受够了,我要走了。”她离家出走了,想成为一个老成练达的人。然而不久,她开始情绪低落,又加上找不到工作,生存成了问题。于是,她走上街头沦为一名风尘女子。几年过去了,她的父亲去世了,母亲也上了年纪,但是女孩却越来越固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些年来,母女之间从未有过什么联系。一个偶然的机会,母亲听说了女儿的下落,她开始到女儿所在城市的贫民区去寻找女儿。在每一…  相似文献   

17.
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有一个年轻的女孩,像今天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一样,厌倦了家庭生活和父母的管束。女孩抛弃了她家庭那种宗教色彩浓厚的生活方式,并说:“我不稀罕你们的上帝,我受够了,我要走了。”她离家出走了,想成为一个老成练达的人。然而不久,她开始情绪低落,又加上找不到工作,生存成了问题。于是,她走上街头沦为一名风尘女子。几年过去了,她的父亲去世了,母亲也上了年纪,但是女孩却越来越固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些年来,母女之间从未有过什么联系。一个偶然的机会,母亲听说了女儿的下落,她开始到女儿所在城市的贫民区去寻找女儿。在每一…  相似文献   

18.
有一个家庭,父亲是下岗工人,一次父亲背着母亲给乡下患病的奶奶多寄了些钱,为此父母争吵开了。女儿很伤脑筋,就分别劝说:“妈,你能不能少说几句,吵得四邻不安,我可有意见啦!”“爸,你自己下岗了,还背着妈妈给奶奶多寄钱,怪不得妈骂你!”结果,女儿分别遭到父母的斥责。“你有意见,滚回自己的房间去提个够!”“原来你也是这么不懂事,孝顺老人有啥错呀!”女儿本来是好心相劝,由于没有好好考虑,反而连自己也被数落了一番。如果换一个说法,也许效果就会不同。———妈,爸下了岗,家里生活是苦了点(道出苦衷,表明理解)。…  相似文献   

19.
王剑涛 《家长》2013,(6):37-37
一晃女儿都7岁了,真是岁月如梭。想起2006年6月的那天上午,站在产房门前,当看着护士怀里抱着的那个粉嫩粉嫩的小家伙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当了爸爸。 然而喜悦过后,我一直在想该如何教育女儿。在女儿还没出生时,我就听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从女儿来到人世的第一天起,我就不断寻找着“父亲”与“老师”这两个身份之间的平衡点。作为父亲,我希望女儿听我的话,而作为“老师”,我又希望女儿能够独立、有创造性,能够超越我的生活。可找到这个平衡点并不容易,我一直为此而苦恼。直到有一天,我才清楚地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20.
居住于南京的作家叶兆言,其实是个很没故事的人。作为文学世家,从他爷爷叶圣陶开始,就形成了对人对物一向低调的家风。生怕坏了自己的清名。对于爷爷和父亲,叶兆言一直有种挥之不去的“敬畏情结”,留下了许多关于父亲的文字,但面对渐渐长大的女儿,身为父亲的他,又常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爱恨交织的感情之中。一方面,他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则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多方面的抗争。直到有一天,看过女儿临出国前交给自己的日记本,叶兆言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女儿写给父母的心灵日记那年,16岁的叶子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