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我校《材料表面与界面》课程教学现状的综合分析,提出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和新思路。借助微媒体开放性、互动性强、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将微媒体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为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创新型人才的高效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课程因其表现时长的有限性、应用情境的多样化、使用时间的碎片化,较之传统课程,对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有着更高的要求。从ARCS模型动机激发与维持的教学策略出发,探讨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界面三大维度的设计要点。研究认为优质的微课程应该学习目标明确、知识内容精致、表现形式适切、支持学习者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与整合,具体表现为:(1)微课程目标设计应突出目标的"明晰性"与"关联性"设计;(2)微课程内容设计应强调内容的"构成设计"与"表现形式设计";(3)微课程界面设计应关注界面的"布局设计"与"交互设计"。研究期望以ARCS模型进一步优化现有的微课程,使其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让学习者感受到学习目标、内容与自身的关联性,从而维持学习的动机、体验学习带来的满足感,促进学习迁移。  相似文献   

3.
文章初步厘清了微课程的概念;从时间长短、学习方式、材料格式以及应用领域四个角度,指出微课程与微视频、微学习、微型课程等的区别与联系;归纳了中小学微课程的制作方法和评价要素;指出了当前中小学微课程的基本功用。最后,对中小学微课程进一步应用给出了四点展望,具体为:微课程概念仍需梳理、注重微课程资源设计与应用模式研究、微课程应用效果需要实证干预、做好微课程与微型课程的融合等。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7,(71):28-29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课程走进了教育教学领域,将微课程与语文课程整合,为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语文微课程:一是因"微"而精致的微课程;二是见"微"而"知"著的语文微课程开发;三是由"微"而"妙"的语文微课群。  相似文献   

5.
余稳 《成才之路》2024,(13):101-104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青睐。在初三英语教学中,拓展性微课程的创新实践为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和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文章阐述缤Fun微舞台拓展性微课程的目的与作用,分析缤Fun微舞台拓展性微课程的实践依据,探讨缤Fun微舞台拓展性微课程的实施策略,旨在为拓展性微课程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有益探索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8年,美国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对微课程(Micro-lecture)理念作了系统阐释,很快在实践层面就出现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成为热点。然而,目前关于微课程的研究大多仍在阐释其理念与应用前景,故需要对实践中的微课程模式进行深入的审视与总结,以期为微课程理念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寻求启示。本文首先对微课程缘起进行梳理,指出微课程与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微型课程(Micro-lesson)等"微"概念有所区别,但又遵循相同的教育思想;然后采用内容分析法,融合网络课程评价标准与微课程理念作为新的分析框架,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微课程网络学习资源(可汗学院、TEDEd、佛山微课)的设计进行比较,寻求微课程理念的共性与特性;最后融会三者优势,建构能有效促进学习的微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7.
介绍一款操作容易、界面友好的手绘动画制作软件Video Scribe,该软件拥有较为丰富的适用于中学化学课程的图像素材,可以有效降低制作化学动画微课的技术门槛。  相似文献   

8.
浅谈微课程     
前一个阶段,笔者参加了在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召开的一次微课程应用研讨会,听了数位教师制作微课程的体会,结合前一段时间对微课程的了解,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什么是微课程?微课程是一种教学视频文件,主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且内容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练习”,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它由文字、音乐、画面、解说等各部分组成。一集微课程长度在3至5分钟,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自主学习和巩固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微课程是一个学生借以学习成长的工具,微课程的提供者是一线教师自己,这里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不用依靠专家,每个学习的主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培训而转变为微课程的开发者,让自己的作品为同行提供借鉴和启发。在这里,每个人既是学习者,也是开发者和创造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微课程是一种新兴的、受广大教师热捧的、学生喜欢的新型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9.
探寻微课程之"微",它在呈现形态上"微小"或"短小"、知识挖掘上"精微"与"适切"、课程研制上"草根"与"开放"等表征的背后,还蕴含着特定的认知理据、视点差异与技术悖论。透视微课程之"课",它以学科知识点为起点,以学习者经验为依据,以经验的改造为旨归。审思微课程之"程",它以"课程要素的整全性""知识点间的系统性""微课程间的耦合性"为内在逻辑。从"微""课"与"程"三个向度加以判读,有利于建构微课程的分析框架,创新微课程的应用模式,探索信息化时代的课程开发范式。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的很多微课程其实就是将课例重新编辑,制作成时长较短的微课例。笔者认为,微课程与微课例在服务对象、目的、内容、开发流程、应用领域和侧重点等方面都有较大区别,微课程不能等同于微课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微课程以体积小、时间短、选题微的特点,渐渐深入到人们的教学活动中,但是当前微课程的制作还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微课程视频的制作水平也参差不齐。以心理学注意的角度为出发点,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微课程的视频拍摄应融入注意引导设计,该研究结合实际录制阐述了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方案,以期为微课程视频录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微课程是信息时代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微课程的出现为教师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探索教育均衡发展搭建起了新的平台。针对小学数学几何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进行深入的挖掘,探索小学几何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辅助教学形式。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是介于文本和电影之间的一种新型阅读方式。它依托网络和可视终端,是一种情景化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狭义的微课,专指用于学习和辅助教学的"微视频"。本文就"微课"特征展开了一些"微辨析"。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微课程实现翻转课堂,通过课堂实践初步了解了微课程,使得对微课成发展的迫切性、微课程产生的途径和设计原则有所了解,并说明了微课程制作的方法、怎样使学生获得微课程。让学生的各种BYOD设备能跟好地发挥作用,为学习服务。  相似文献   

15.
微课程、翻转课堂等全新教学理念是互联网+时代教育的重要变革。它与传统课堂、普通在线教育相比,体现了课程结构的技术创新教学。从分析传统课堂、普通在线教育的弊端,来探讨微课程的发展背景,以及微课程的"微教学时间"、"微教学内容"、"微教学媒体"。  相似文献   

16.
科学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以其"微而精"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平台,如何科学全面地描述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的特征,成为考量每位科学教师及科学教学理论研究者的重大命题。在剖析科学微课程的实践现状与案例进行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厘清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的相关特征,为一线科学教师提供方向性思考,为科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对初接触生物学的学生来说,初中生物知识还是比较抽象,且有一定难度。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得到了初中生物教师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对于使用微课的应用方式,开展有效微课程的方式,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分析微课以及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8.
微课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开了一扇窗,透视微课程之"微",它以学科知识点为核心,用新颖的形式,成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审度微课程之"程",凸显了课程的意义,完善了课程体系。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对微课程在语文习作中的作用和意义等进行了剖析,以期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推广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微课程,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面向学生成长需要,而自主开发的一种个性化微型课程.开发微课程是为了探寻适合孩子成长的课程.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都是在国家统一安排的课程学习中成长的.因为要符合大部分地区和学生的需求,教育部的课程规划若想满足每一个孩子成长的需求,那也是不太可能的.而微课程,可以充分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长,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另外,微课程也为教师们打开了无限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所处的教育环境,开发出富有特色的微课程.每个微课程都闪烁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创造性,带有教师鲜明的个性色彩.因此,微课程的开发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青睐,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做才能丰富、完善、提升微课程的教学效率呢?  相似文献   

20.
当前很多科学教师对科学微课程尚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如何科学全面地定位科学微课程的概念,成为考量每位科学教师及科学教学理论研究者的重大命题。从科学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厘清科学微课程的概念,为一线科学教师提供方向性思考,为科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