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殖民主义是美国理想主义外交传统的一部分,美国的反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但其反殖政策往往取决于国家利益的需要,而非仅仅考虑到自由、民主或自决。门罗主义中的“不再殖民”原则,隐含着美国扩张商业利益和建立美洲霸权的企图;门户开放政策、威尔逊主义中的“民族自决”原则及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反殖理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打破殖民制度造成的经济壁垒和改造欧洲垄断了四百余年的世界体系,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自由帝国主义体系。  相似文献   

2.
孙建党 《历史教学》2003,79(11):27-33
反殖民主义是美国理想主义外交传统的一部分,美国的反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但其反殖政策往往取决于国家利益的需要,而非仅仅考虑到自由、民主或自决.门罗主义中的"不再殖民"原则,隐含着美国扩张商业利益和建立美洲霸权的企图;门户开放政策、威尔逊主义中的"民族自决"原则及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反殖理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打破殖民制度造成的经济壁垒和改造欧洲垄断了四百余年的世界体系,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自由帝国主义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外交政策史上有许多以总统名字命名的“主义” ,诸如“杜鲁门主义”、“艾森豪威尔主义”、“卡特主义”、“里根主义”等。顾名思义 ,这些外交方针的主要设计者应该是这些总统们。但“门罗主义”(“门罗宣言”的另一种称谓 )的主要思想来源却不是门罗总统 ,而是他的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什么是“门罗宣言”“门罗宣言”是指美国总统门罗于 182 3年 12月 2日提交给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有关美国外交政策的几点重要声明。声明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基本原则 ,即不再殖民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1 不再殖民原则。这是指咨文中…  相似文献   

4.
一、美国“人权外交”政策的起源及对华实施的概况 “人权外交”一词,是美国前国务卿戴维·D·纽琴姆在1966年出版的《人权外交》一书中提出的,而把它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则是卡特政府制定的。但美国的人权外交活动则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美国所奉行的“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以及1941年罗斯福新政所提出的“四大自由”政策(言论及表达意见的自由,宗教自由,免于匮乏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到1971年卡特就任总统之后,“人权外交”政策才正式出台。1978年12月6日,卡特在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30周年大会上宣称,“强调人权原则是美国对外政策的灵魂,是确定美国同其他国家保持什么关系的一个因素”。1981年1月14日,他在电视台向全国发表告别讲话时又重申:“要促进人权,把这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项原则。”卡特之后的美国政府都继承了“人权外交”的衣钵,并在许多地方有了发展。 “人权外交”是美国及其同盟推行强权政治、奉行霸权主义的手段。中国是美国施以“人权外交”,的主要对象。中美建交后,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以来,美国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实施着与人权挂钩的政策,企图籍以人权问题谋求干涉中国内政,在中国实现其霸权主义的目的。美对华实施“人权外交”主要是建交之后。而在未建交的1972年之前,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略地回顾了民族自决权从政治原则到法律原则的演变过程,着重分析民族自决权适用于非独立民族,即受殖民主义压迫和剥削的非自治领土、托管领土、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而非一切民族。民族自决权即包括政治自决,也包括经济自决,但没有包括分离权。在后殖民时代,捍卫经济主权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昆西·亚当斯的外交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天定命运论”为核心的大陆扩张思想;在拉美独立运动中体现出的以中立为标志的孤立主义思想;在美英俄就北美西北海岸的主权争议中,他提出的以排它性为目标的非殖民原则思想。昆西·亚当斯的这些外交思想对19世纪的美国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殖民体系瓦解后,学术界对国际法中的民族自决原则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思考。民族自决原则到底适用于哪些民族,自决究竟是内部自决即自治,还是外部自决即分离,学术界观点不一。通过对民族自决原则产生过程的历史考查与回顾,可以看出民族自决原则的适用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现实所处的环境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宗藩关系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延伸。在中法越南交涉中,中法两国有政治权力意义上的外交冲突,也有中西两种文明的碰撞。体现在文化方面的碰撞主要有:宗藩权与保护权之争;天下观念与主权观念的冲突。在天下观念与主权观念的冲突中,又包含皇权观念与主权观念的冲突、“大信不约”与“社会契约”的冲突。实质上,就是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越宗藩关系和西方近代外交原则下的法越殖民关系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外交可以看作是罗斯福一个人的外交。1941年是罗斯福外交思想中开放原则形成和系统化的重要标志。构成这一原则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使命观念:他坚信关国拥有世界性的使命,在世界上应当发出重要的甚至是支配性的声音;第二,世界一体、互相依存的思想;第三,自由主义和民主思想;第四,自由主义的经济观;第五,结束老殖民主义和“势力范围”、构建开放型殖民新体系的设想;第六,建立世界性普遍安全体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美国外交中,以“人权”作为筹码实现其既定外交目标的政策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种政策根源于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天赋人权”理论,发展于所谓的美国特殊地理环境与政治制度,但作为美国对外交往中服务于其国家利益的工具则是形成于20世纪初期,其后一直在美国外交中时隐时现,到70年代后期卡特入主白宫后,正式作为国家一项主要外交政策提了出来,“人权外交”由此得名,并且对后任总统的外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卡特政府“人权外交”的来龙去脉进行探讨,是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和谐外交”理念的新内涵和新特点 何谓“和谐外交”理念?从字面上讲,“和谐”与“和平”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上有很大差别。“和平外交”通常指手段、方式上的和平,即非暴力、非战争解决问题的政策。而“和谐外交”包括了这层含义却又不限于这层含义,它更多了一层“关系”的内容和相互“协调”的职能,即要致力于使“相关各方”的关系,不仅限于和平共处、不发生冲突,还要争取通过“协调”来达到“和谐”的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12.
实用主义作为美国的本土哲学,对美国的内政、外交具有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它塑造了美国外交决策者的文化价值观,因而美国的对外政策总是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美国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谋求其在华的利益而制定、提出的,“实用主义”的哲学理念对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权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作为这一政策的积极制订者和实行者 ,在人权外交的理论和行动方面都具有特殊的影响 ,特别是在当前国际政治波谲云诡 ,错综复杂 ,“人权高于主权” ,“人道主义干预”的论调甚嚣尘上的形势下 ,这就需要我们对人权外交的本质和现实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 ,而美国的政策恰好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因此本文从回顾人权观念及其在外交政策中运用的历程入手 ,剖析美国人权外交政策的社会性和制度性基础 ,揭示美国人权外交政策的演变动态 ,从而勾画出美国人权外交的概貌  相似文献   

14.
冷战期间,美国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积极加强对波兰的经济外交,有意识地促使波兰形成对它的经济依赖。接着,通过“联系”政策,使波兰逐渐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发生美国所希望的变化。“联系”政策的运用,是冷战期间美国得以实现在波兰的外交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为了巩固新中国的独立,改变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在以独立自主为根本原则的前提下,新中国制定了三大外交政策,“一边倒”是其中之一。在当时特殊的国际背景下,“一边倒”政策的实行,对维护和坚持新中国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是大于弊的。本阐述了“一边倒”政策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分析其利大于弊的基本内容,指出了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各国应遵守与坚持的外交理念与目标。  相似文献   

16.
均势和孤立主义是英国欧洲政策的一贯立场,但二战的后果使这一传统政策在战后初期发生了转变。英国不但企图拉住欧洲,缔造“世界第三力量”,而且第一次在和平时期主动与欧洲国家结盟。这是英国欧洲外交在观念和实践上的真正变化。这种变化所引起的政策调整促成了“三环”外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一个国家在制定其外交政策时,总是以国家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美国外交的基调也是从实力原则出发的现实主义。但是,美国在外交中有一种将美国的理想、价值观念、民主政体以至宗教观念传播开去的强烈冲动,他们不断试图按照“美国模式”来建立“世界新秩序”,这就是理想...  相似文献   

18.
为了巩固新中国的独立,改变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在以独立自主为 根本原则的前提下,新中国制定了三大外交政策,“一边倒”是其中之一。在 当时特殊的国际背景下,“一边倒”政策的实行,对维护和坚持新中国独立自 主的根本原则是利大于弊的。本文阐述了“一边倒”政策的历史背景、历史意 义,分析其利大于弊的基本内容,指出了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各国应遵守与坚持 的外交理念与目标。  相似文献   

19.
史苑撷英     
美国对东亚国际事件(1895-1903年)的政策美国外交中的“东北亚”政策形成于甲午战争前后。随着在东北亚方向的利益的演变,美国制订了不同的东北亚政策。从此到日俄战争,美国遵循的原则是“机会主义”的,被海约翰概括成“门户开放”主义。美国的政策决策者为了实现其所理解的国家利益,根据该区域国家以及竞争者的反应烈度,做出的政策反应是:1.倾向日本挑战中  相似文献   

20.
“大外交”是邓小平外交思想内容与特征的总括。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民间外交思想、时代主题的转换、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经验教训以及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等等,是邓小平“大外交”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历史依据和时代背景。“大外交”思想的形成对我国外交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