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克纳在其经典作品《八月之光》中,以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的身份探寻历程作为主线,探讨了在浓烈的种族主义与狂热的加尔文主义交织的美国南方社会中,无法证明自己身份的主人公乔的生存悖论。作者故意塑造一个身份模糊的乔,通过对他一生悲剧性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在美国南方这样有着清晰种族界限的社会中,乔注定无法摆脱生存的悖论,也无法逃离命运的悲剧,从而塑造了一个当代的俄狄浦斯王。通过这样一种悲剧性的文学处理,福克纳将他那嘲讽的手指向整个罪恶的种族制度,也对现代人文化身份的缺失有着前瞻性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作为著名的美国南方作家,深受希腊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他的作品中《八月之光》有着充分的体现。主人公乔不知自己身份而不断寻找自我,最终导致了自己悲剧命运的人物。本文采用原型批评理论,以古希腊悲剧英雄和基督教中的耶稣基督为原型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乔,披露了美国南方的种种罪恶,挖掘出《八月之光》中散发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作为著名的美国南方作家,深受希腊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他的作品中《八月之光》有着充分的体现。主人公乔不知自己身份而不断寻找自我,最终导致了自己悲剧命运的人物。本文采用原型批评理论,以古希腊悲剧英雄和基督教中的耶稣基督为原型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乔,披露了美国南方的种种罪恶,挖掘出《八月之光》中散发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多模态语篇的研究一直是语篇分析的热点,但是从认知评价理论的角度研究多模态语篇还比较少。本文在基于认知评价理论态度意义多模态建构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影语篇人物身份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分析新框架,并用新的分析框架对主体人物乔·金曼在电影《比赛计划》中所体现的人物多重身份进行了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分析。研究发现,在电影多模态语篇中,主体人物的语言和表情、手势、姿势和动作等身体语言以及场景设置等非身体语言都是建构人物身份态度意义的重要资源,人物多重身份建构的态度意义不仅体现在话语中,而且还体现在多种模态符号资源之间的协调和互动中,同时态度意义对电影语篇人物多重身份的建构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叙事治疗理论为依据,探讨了《达洛卫夫人》中创伤主体赛普蒂莫斯·史密斯的悲剧根源,认为由于叙事治疗的缺失,小说的主人公没能通过叙述外化问题走出身份危机,因而未能重新建构自我。  相似文献   

6.
姑姑作为《蛙》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她的传奇经历以及独特个性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姑姑一生积极投身于社会改革潮流,以期获得自身价值的社会认同,却以失败告终.曾经风光无限的她,晚景过得十分凄凉.在姑姑的悲剧命运背后,我们可以隐约看见女性主体身份建构事业在历史上的艰难处境.探究姑姑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7.
丁玲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倾注了她一生的心力,她描摹千姿百态的女性生存本相,探求思考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她认为女性的悲剧是时代社会的悲剧;是传统男权思想意识与性别观念的悲剧;是不合理的体制制度的悲剧;是女性自身尚未建构自我主体的悲剧.她进而思考女性的命运,寻求女性的解放道路.她认为要改变女性的悲剧命运必须改革社会,更新制度;必须投身社会实践,进行文化改造;必须建构女性自我主体,"强自己".  相似文献   

8.
在小说《野草在歌唱》中,除了主人公玛丽的悲剧不容忽视以外,玛丽的丈夫迪克的悲剧也值得重视。迪克在经历了农场经营失败与婚姻宣告破灭等一系列事件之后,自我身份的认同与角色建构充满迷茫,自我身份也变得逐渐模糊,最终走向自我疯癫。迪克的悲剧映射了其在不断重塑自我身份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最终走向毁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幼儿教师身份是其存在的本体论,即存在的依据与归属。"他者镜像",作为主体的对照物存在,反映了制度层面的规定性,多以"镜像"的呈现、观念层面的期望,帮助主体确定其位置在何处。"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持续变化,追寻主体存在的价值。从"他者镜像"和"自我认同"之维,探讨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可行性,"他者镜像"塑造合理的客体身份、规范客体身份的工具价值、明晰身份的外显特质;"自我认同"在行动中建构主体身份认同、探寻本体性价值,促使自我内部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社会语言学中变异研究视角,将民事审判话语中人称指示语的变异描述为个体内部的变异和主体之间的变异.在采用标记理论对其进一步分类的基础上,探究其身份建构功能.研究发现,民事审判话语中人称指示语的变异可以建构多种身份,建构方式体现为突显或搁置被指称对象自身具有的社会身份的某个方面,塑造法律上对当事人有利的身份.  相似文献   

11.
阿瑟·米勒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和散文家,在美国文学中占有显著的地位.《都是我的儿子》是其最著名的剧本之一,是一部经典的现代悲剧,塑造了一个小人物——乔·凯勒的悲剧形象.作为一位擅长社会问题的剧作家,阿瑟·米勒特别关心小人物在现实社会中的命运.从乔·凯勒的社会角色出发,通过对比分析乔·凯勒在生活中的爱恨与梦想的种种矛盾和悲剧,从而凸显出剧本的主题——美国梦的幻灭.  相似文献   

12.
王尔德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描写了人类自我身份主体建构中的多重困境:自我身份建构中的认同缺失、主体认同分裂、身份分裂以及失败的自我异化给主体带来的伤害和毁灭。从拉康的镜像理论来看,小说以画像等镜像形象为载体,描写了主体自我建构过程中他者与自我的争斗和角力以及自我异化的过程。通过这部小说,王尔德表达了自己在自我身份建构中的困境和焦虑,展现了他复杂的心理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13.
苏童和莫里森在身份认同观上有着较强的可比性.两者同受福克纳家园意识的影响,以各自的方式与福氏文本展开“潜在的对话”,都关注主流文化之外的“他者”.然而,两者在集体和自我的身份认同上又表露出不同的基调:一方面,苏童笔下的枫杨树乡人兼具糅杂的身份,而莫里森笔下的黑人群体逐步被边缘化;另一方面,两者在父辈印记与主体建构上形成了相异的自我身份认同观.  相似文献   

14.
劳伦斯是英国备受争议的现代主义小说先锋,他的成名作《儿子与情人》描绘了主人公保罗在畸形母爱下遭遇的情感纠葛、精神困惑和身份危机。学界常常用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来阐释保罗的悲剧命运,拉康由于颠覆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核心理念,将人自出生起就置于"他者"的世界,否定主体的自主性,更深刻地揭示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为现代人寻找迷失的主体、建构自我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本文运用拉康的自我说和主体论,分析保罗身份危机和自我建构失败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美国戏剧家阿瑟·密勒在戏剧《推销员之死》中塑造了几位耽于身份认同危机的人物,威利·洛曼和他的两个儿子向往成功,但在追寻成功的道路上不能认清自己的身份角色,酿成了家庭悲剧.本文从认同危机角度,分析他们的认同危机是如何在现实与梦想的矛盾中产生并形成悲剧的.  相似文献   

16.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1932年发表的一部文学作品。它揭示了种族主义和严酷无情的新教原教旨主义是美国南方社会的一切悲剧的根源。书中叙述了一个名叫乔·克里斯马斯的人,由于社会给他的心灵烙下了无法弥合的创伤而惶恐、忧郁、冷漠、与社会生活格格不入,最终对社会采取敌视态度,成为社会的牺牲品。福克纳通过对乔的内心深处痛苦的描述,表现了生活在美国南方社会里的普通人民的孤独迷惘。他们看不到希望和光明,感受不到人类社会的温暖和爱抚,他们在人生的苦难道路上彷徨,遭受着折磨和痛苦,他们只有仇恨、变态和疯狂。乔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南方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福克纳的《八月之光》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表现了多方面的主题,如种族问题,清教主义思想对人的毒害,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等等,最重要的主题则是表现现代人自我身份的模糊不清,小说中的乔·克里斯默斯、海托华、乔安娜·伯顿的人生悲剧都缘于此。福克纳通过这几个人物的命运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8.
以深度访谈为工具收集数据,分析“双一流”背景下出国访学教师的身份建构,关注他们在与社会情境持续互动中构建专业身份的过程。研究发现:访学教师通过课堂学习、参与学术活动以及当地社会文化生活的方式建构身份,其身份建构呈现出教师职业生涯的阶段性特征;在与多重环境的协商中能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寻求教师身份和研究者身份的建构与发展;在新情境中访学教师的身份建构是以已有的专业身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以进入西方实践共同体为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对福克纳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既往研究中,有女性主义批评者认为父权制是导致爱米丽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借用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进一步提出,爱米丽性别的复杂表演性质从根本上揭示了社会文化机制对个体性别身份的规约以及个体在颠覆机制时所遭遇的遏制。两者形成一种合力,共同促成作品的悲剧意识。爱米丽先是在父权制的掌控下遵循"南方淑女"这一性别规范来建构自己的性别,之后在父亲去世后对性别和身份的操演解构了这一所谓本质主义的迷思。其操演的身份既是对社会文化机制的颠覆与反抗,又是对性别主体重建的诉求,是女性个体争取性别解放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0.
在《爵士乐》中,美国非裔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刻画了女主人公维奥莱特在社会压力和家庭危机中迷失自我又重新寻回自我的坎坷经历。小说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建构的困境,通过从身份缺失、情感扭曲和精神救赎三个方面分析维奥莱特实现主体建构的过程,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女性身份困境的反思和对黑人女性主体建构途径的思考,使读者更好了解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